□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農業推廣研究員李同國
核心提示
為做好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工作,推廣先進適用的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農業農村部近日決定,從2020年起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
根據方案要求,河南省結合我省實際列出了2020年水產技術推廣重點工作。
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
我省要從以下9項技術模式或其他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中選擇3個以上技術模式,建立推廣基地6個以上。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通過功能區構建、多營養級營造、智能機械配置等進行水質調控、底質調控和精準管控,實現高效集約養殖;在養殖區利用排水渠、閒置塘、水田等構建生態淨化渠、沉澱池、生態塘、複合人工溼地和漁農綜合種養系統等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淨化處理。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在室內建設養殖設施,通過對養殖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淨化、殺菌消毒、脫氣增氧等一系列處理,使全部或部分養殖水得以循環利用。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通過漁藝、農藝融合,對稻田進行適度整理,在確保水稻穩產的前提下,適度開展水產養殖,做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目前,我省已有稻蝦、稻蟹、稻魚、稻鰍、稻鱉等多種成熟的種養技術模式。
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模式。將網箱養殖系統安放在離岸相對較遠的水域,開展集約化養殖。目前市場推廣的新型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具有較強的抗風、抗浪、抗水流的能力。
大水面生態增殖技術模式。根據湖泊水庫等淡水水體生態容納量,以「人放天養」為主要方式,目前我省有水質保護型、資源養護型、生態修復型以及生態環保型網箱養殖等多種技術模式。
鹽鹼水綠色養殖技術模式。在鹽鹼地集中區域挖池塘蓄水,在池塘養殖水生動植物。同時,築臺田改鹽鹼,輔助修建排、灌、引工程,在臺田種植耐鹽鹼經濟農作物,有效解決次生鹽鹼化問題。
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技術模式。在同一養殖區域內合理搭配不同營養層級、養殖生態位互補的動植物,實現水質調控、營養物質循環利用、生態防病及質量安全控制,在提高養殖效益的同時減少養殖廢物排放。包括以主養雜食性魚類、混養肉食性及濾食性魚類的淡水池塘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在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利用魚類與植物的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生態共生原理,使魚類與蔬菜共生互補,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目標。
貨櫃式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陸基貨櫃與池塘相結合,貨櫃為養殖載體,池塘為水質淨化區,實現養殖尾水生態循環利用。
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
我省要從以下5項典型技術模式或其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中選擇建立推廣基地3個以上。
①池塘底排汙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對傳統養殖池塘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殘餌糞汙收集及尾水達標排放。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汙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尾水排出池塘,經處理後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②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後再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尾水設施總面積佔養殖總面積較大的應建立「四池三壩」,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淨化池—過濾壩—潔水池」;養殖投入較少的品種,可採用「四池兩壩」的治理模式。
③人工溼地尾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在人工溼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尾水中汙染物的目的。人工溼地分為表面流人工溼地、潛流溼地以及溝渠型人工溼地,可單獨或組合應用,構建人工溼地—水產養殖複合系統。多級人工溼地尾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④「流水槽+」尾水處理模式。該模式是在池塘、稻田(非基本農田)田埂或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準化養魚流水槽,與池塘或稻田形成一個閉合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⑤工廠化循環水處理技術模式。通過對養殖尾水進行物理過濾、生物淨化、殺菌消毒、脫氣增氧等一系列處理後,把養殖尾水中的有害固體物、懸浮物、可溶性物質和氣體從水體中排出或轉化為無害物質,並補充溶氧,使全部或部分養殖尾水得以循環利用的處理技術。
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
我省建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10個以上。2020年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推廣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10%以上,形成一批標準化技術成果和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養殖者規範用藥水平明顯提高,水產養殖動物獸藥殘留問題得到初步緩解,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
建立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試驗推廣點50個以上。相關技術試驗示範取得新進展,力爭大黃魚、花鱸、石斑魚和鮃鰈類等海水養殖魚類推廣點配合飼料替代冰鮮幼雜魚率不低於60%,大口黑鱸推廣點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於80%,烏鱧推廣點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於50%,梭子蟹、青蟹推廣點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於30%,中華絨螯蟹推廣點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於60%,總結提煉大黃魚等養殖品種的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技術模式9種以上。該行動2020年主要在遼寧、江蘇等12個省(區)進行。
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
我省要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12個以上,建立試驗推廣基地4個以上。2020年重點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生產性能測試試點和南美白對蝦等重要養殖品種聯合育種,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100個以上,研究制定一批水產新品種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規範和品種測試操作規程並彙編成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20種以上,進行水產新品種示範推廣效果調查評估,輻射帶動有條件的養殖企業廣泛參與,提升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
連結
水產養殖「五大行動」的河南要求
漁業主管部門要不斷協調加大對「五大行動」等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要按照「五大行動」方案要求,強化責任落實,充分發揮技術和體系優勢,加強與相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的協同配合,聯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抓好行動實施和各項工作落實,加強工作調度和督促,確保各項行動落地生效;要做好技術服務推廣和模式提煉示範,研究制定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深入開展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活動,擴大輻射帶動範圍;要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增強水產養殖從業者的健康養殖意識和消費者認可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水產養殖「五大行動」的河南進度
3~4月,動員部署。制定本轄區工作實施方案,制定重點任務清單,細化落實舉措,明確責任部門和分工。
4~10月,基地遴選和技術模式示範推廣。省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牽頭,開展推廣基地遴選、集成熟化技術模式,對推廣基地技術模式進行改進完善。通過科技諮詢、技術培訓、交流研討、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技術模式示範推廣。
11~12月,總結階段。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總體情況、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建議等。(李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