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不斷衝高。然而,受制於疫情因素,就業市場的供應能力出現急劇下滑。就業在中國經濟政策調整中的分量加重,如何應對短期就業衝擊,實現多渠道靈活就業,成為當下畢業季裡最現實的考驗。在最特別的就業季裡,北京商報記者多方嘗試尋找各式就業樣本,希望通過不同個體的就業實踐,多維度多側面求解就業考題。
就業難度大,自主創業成了不少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根據淘寶數據,今年有20萬畢業生進入淘寶開網店。在教育部的文件中,「開設網店」這一自主創業方式也首次被視作就業。
「但每一項都比想像中難了不少。」米甜在留學歸國後計劃與好友在家鄉開設線上鮮花工作室。「籌備了兩個多月,從選址、談房租、找供貨商、到公司名註冊,都是不同的挑戰。」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類似米甜的案例頗多,面對著資金、人力、經驗上的種種問題,政策如何給予創業者能享受到的「精準支持」,也成為頗為重要的問題。
「要去創業嗎?」
今年三月,在蘇格蘭留學的米甜搶到了回家鄉寧夏的機票。「雖然還有半年網課要上,但家裡人都會覺得你已經畢業了,開始催著找工作。」
和874萬高校畢業生一起,米甜踏上了求職路,但過程並不順利。米甜告訴記者:「今年寧夏很多企業招聘人數都有所減少,或者在薪資上卡得很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考試又因為疫情延後了很久,時間上不太合適。剛好一個朋友說我們來做個花店吧,就一拍即合了。」
在2020年創業是怎樣的體驗?米甜直言,很多人並不看好:「不穩定、有風險、疫情對市場的影響不確定。」但米甜也有自己的考慮,「今年疫情期間網際網路電商發展迅速,人們待在家裡時間多了,更想裝飾環境,花其實賣得還不錯。寧夏的中高端花店市場也還比較空白,我們自己也有關於差異化突破的創意。更重要的是真的喜歡,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
和米甜一樣,《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有超過75%的受訪在校大學生具有創業意願。在今年的新就業形勢下,教育部7月印發的《關於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中,也首次明確將「開網店」納入就業統計指標。
由於門檻相對較低,開網店也成為不少畢業生創業的選擇。據淘寶數據,疫情以來,平均每天有4萬人上淘寶開新店。今年以來,共有20萬大學生到淘寶開設網店,淘寶店主的平均年齡進一步降至25歲。
先做起來看看
「其實最終決定創業是因為一個契機。」在採訪中,不少創業者都向記者談到了「契機」這個詞。
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陳代濤在今年返鄉投身「農村電商」,他的契機來自於家鄉滯銷的蘋果。「去年家鄉蘋果產量比較高,秋天收購的時候行情不是特別好,很多農戶都把蘋果儲存了起來,想要等到第二年春天再銷售,但今年春天由於疫情的影響,線下的客商很少。」
同樣在春天滯留在家的陳代濤決心進行線上銷售的嘗試。「先做起來試試」,他聯繫學校校友會聯合成立的中國農業大學優質食品聯盟,通過聯盟再去對接電商平臺,最終大概銷售了6000多箱蘋果。
對於奶茶創業者廖蘭心來說,她的契機則是這次疫情。「謝謝茶原本是在北京的一家奶茶店。疫情期間,謝謝茶免費給門店周邊的第一批覆工企業送奶茶。那時候門店是沒有生意的,既然沒有生意,那就送吧。」廖蘭心說。
1個月的時間裡,謝謝茶每天送出了幾十杯上百杯免費奶茶。也是由於疫情,讓謝謝茶快速轉型成為電商奶茶。如今,謝謝茶線上日銷售已經過10萬,也從一家個人小店變成淘寶特色店。
有高校輔導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們在大學裡設置創新創業的孵化基地,包括舉辦各種創業比賽,都是希望大學生可以先做起來。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是有想法的,但缺少一個契機讓他們的想法轉變成實際的創業項目。」據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也在今年開展高校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評選,符合條件的免費入駐市級大學生創業園兩年。
此外,鼓勵畢業生依託專業特長自主創業,三個市級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和25個高校分園,對畢業生創業實行「申報入駐制」,並提供路演、融資、工商註冊等服務,幫助他們對接創業支持政策。
比想像中難
決心已下,框架初搭,但實踐過程中總有意料之外的困難。米甜將自己的創業路形容為「登月計劃」,而「在登月的第一步就失敗了」。
喜愛文藝和浪漫的米甜將店鋪名定為「奔向月球」,logo是坐在月亮上的小王子舉著一支玫瑰。「就這名字和logo我們就設計了半個月,好不容易定下來了,準備好各種手續去註冊公司,結果申請沒過。」米甜說。
「企業名稱登記是有專門規定的。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九條,企業名稱不得含有有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外國國家(地區)名稱;國際組織名稱等內容和文字。」斐石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周照峰向記者解釋。
「奔月失敗」意味著此前圍繞月球所做的策劃需要重新調整。原本打算開始試營業的七夕臨近,米甜一時焦頭爛額。
陳代濤的難題則主要來自經驗的有限。「從學校剛畢業回到家鄉山東萊陽,有時候自己的想法跟實際的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此外對一些政策的把握、各方面資源的整合上也有一些問題。」
就業創業指導是如今大多數高校和地區所重視的,也在這時候幫了陳代濤大忙。萊陽市在春天舉辦了青年人才家鄉行的活動,通過活動,陳代濤認識了不少有農業創業經驗的校友和前輩,對創業的方向和細節有了更清晰的考慮。
「從政策的介紹、公司的註冊到市裡一些扶持政策的申請,以及實際的農場運行過程,農業設施用地審批,還有土地的流轉、規劃,以及田間道路的修整等方方面面,鎮上和市裡都給予了很多幫助。」陳代濤談到。
還缺什麼
自2014年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以來,創業的門檻日益降低。但想法和熱情之外,創業從來不是個容易的事。在今年各地頻繁推出的大學生就業扶持政策中,創業鼓勵也都是「必選項」。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各地政策中,「給予真金白銀的幫助」是常見的說法,同樣,對於創業者來說,「真金白銀」也是最大的希望。
「資金上其實還是有困難的。」米甜直言,「所以從資金角度考慮,我們最開始就做線上的工作室,主要通過線上方式賣花。這樣在房租上可以省一大筆錢。融資方面也了解了一下,現在可以貼息貸款,但對於我們還在非常初期的項目來說,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資源缺口也是畢業生創業的主要難題。米甜說:「缺乏完整的上下遊鏈條,供應商、客戶都不熟悉,物流也比較難,只能自己慢慢去篩選和積累。」
陳代濤目前正面臨果品銷售的難題。在與鎮政府溝通後,他的合作社正準備加入到鎮政府主導成立的聯合社當中,通過政府來對接一部分資源。
「另外市人社局的同志前幾天剛剛跟我聯繫,市政府針對自主創業成立公司,滿足條件的可以申請20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並且可以享受2020年12月之前的社保減免。」陳代濤談到,這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已是很大的支持。
在各地出臺的自主創業優惠政策中,有在「稅收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方面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如通過降低創業門檻、減免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房租及水電暖費用等。
在今年的社保補貼中,還納入了新創業失敗人員。對於註冊滿1年不滿3年的公司,滿足法人或者出資人是首次創業,並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連續繳納6個月以上社保,在註銷企業之後,就可以申請企業納稅總額的50%作為補貼,但補貼的最高額度不能超過1萬元。
創業扶持政策並不少,在引導畢業生投身「雙創」之後,如何進一步精準對接創業者的訴求,發揮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的「乘數效應」,仍是需要鑽研的課題。
「大學生創業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很高。」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北京商報記者談到,「其實我國大學生有創業夢想的比例是很高的,那麼,高校應該注重學生創新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的培養,僅僅在畢業的關口去鼓勵是不夠的。」
北京商報 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