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從瀕危保護到產業發展的蒜頭果
文:花木君
在1999年國家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後,受相關法規保護,大多數物種都在分布地建立了保護區,因而得到較好的保護,並且有的植物被研發出更多的價值,從而得以形成規模化培育栽種,為當地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這些植物裡面,有一種植物,雖然被發現和應用較早,然而命名卻較晚,直到1980年才有了拉丁學名,可是這種植物有著較高的經濟開發價值,近些年為當地帶來了致富的門路,堪稱名錄裡面保護較好的物種,這就是僅僅存在雲南、廣西的「致富果」——蒜頭果。
蒜頭果(Malaniaoleifera Chun et S. Lee ex S. Lee),又叫山桐果(廣西)、蒜頭木、馬蘭後(廣西壯語)猴子果、咪民、嘜厚等等,是檀香目、鐵青樹科、蒜頭果屬常綠喬木。高達20米,胸徑可達40釐米;樹皮淺黃色或灰褐色,稍縱裂,小枝棕褐色至暗褐色,有不明顯縱紋,具長圓形或圓形皮孔;芽裸露,初時有灰棕色絨毛、後漸脫落;葉互生,薄革質或厚紙質,長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短漸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有時兩側稍不對稱,邊緣略背卷,葉兩面初時有微柔毛,後脫落;葉柄半圓筒形。
花10-15朵,排成傘形花序狀、復傘形花序狀或短總狀花序狀的蠍尾狀聚傘花序,花序長2-3釐米,花梗細;花萼筒小,上端具4、5裂齒,裂齒三角狀卵形;花瓣4(-5)枚,寬卵形,外面有微毛,內面下部有綿毛,先端尖,內曲;雄蕊2輪,8(-10)枚,其中4枚與花瓣對生,另4枚與花瓣互生;子房上位,長圓錐形,初時有微柔毛,花柱單一,頂端微二裂。核果扁球形或近梨形;種子1枚,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約1.8釐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蒜頭果是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僅僅有1種,產於雲南東部富寧、廣南以及廣西西部大新、龍州和右江流域各縣等地;廣西生於海拔300-350米低山地區;雲南生於海拔500-1640米山地。喜生長在溼潤肥沃的土壤上和石灰巖山地混交林內或稀樹灌叢林中,在砂巖、頁巖地區的酸性土上也有生長。
蒜頭果種子含油脂,可合成麝香酮,為良好的木本油料植物,可作潤滑油和制皂的原料,也可食用,但不宜多食,餅渣作肥料;另外蒜頭果藥用價值較高,可提取神經酸,是製作藥品、保健品的優質原料,近些年越來越受關注。
蒜頭果演化地位特殊,木材解剖及花粉形態特徵介於鐵青樹科與山茱萸科之間。因而最早被放在茶茱萸科(Icacinaceae)下面,後來又放在樟科(Lauraceae)下面,直到1980年才被單獨出來,成為鐵青樹科的一個新屬和新種。
蒜頭果由於果實富含油脂,因而是動物的最愛,然而由於小動物的取食,使得本來有限的種子數量較少,再加上人為的採掘,使得蒜頭果種群繁衍困難,因而面臨瀕危境地。在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評定級別為易危(VU)。
在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後,分布地建立了保護區,對蒜頭果予以重點保護,隨著經濟價值的凸顯,分布地鼓勵人們種植蒜頭果,並且有的地方建立了蒜頭果產業園,予以保護收購,從而調動了老百姓的積極性。尤其是近些年,蒜頭果的栽植面積繼續擴大,規模種植超過2萬畝,成了分布地的「致富果」。
從蒜頭果的保護,得出一點經驗,那就是針對瀕危珍稀物種,除了對野生資源要予以妥善保護以外,還要不斷探索和發掘這些物種的經濟價值,從而保護——開發——規模種植——創造經濟效益——反哺野生資源,這樣才能使得物種保護可持續發展,希望我們能從中借鑑經驗,為其他瀕危珍稀物種的保護提供參考。
2020-01-12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