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一組西方文化、俄羅斯文化及儒家文明的知識

2020-12-10 黑瞳娛樂新視野

#趣知識#

題記:對著世界越了解,就越能包容不同。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

(日本人戴口罩)

比如新冠疫情爆發,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你是否戴口罩。

口罩在東亞司空見慣,不僅用於病毒疫情,而且還用來阻擋空氣汙染物,甚至抵禦寒冷天氣;但在西方,口罩是生病的人才需要戴的,甚至可能成為對東亞裔人群進行種族歧視和汙名化的工具。

(英國疫情如此嚴重,但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戴口罩。)

從戴口罩這件小事情來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對人們的行為習慣有著巨大的影響。

以下簡單了解一下西方文明、俄羅斯文化及東亞儒家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知識。

a,西方文明發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帶;古希臘、羅馬文明同非洲(古埃及文明)、中東(古兩河流域 文明。)有著很深的交流和融合。

b,西方文明是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自由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價值。

(一部分義大利人上街抗議戴口罩,跟封鎖)

c,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

d,對隱私和民權有很強的意識;專注於核心家庭(小家庭),而不是大家庭。

(俄羅斯地鐵中一半人不戴口罩)

二,俄羅斯文化源於西方,但又有所區別;比如東正教是基於正統派神學並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

俄羅斯文化中不但引進了傳統的西方文化成分,並且還引入了屬於東方文化的部分。

因此不少西方人感到對俄羅斯,俄羅斯人,俄羅斯人的習慣,愛好,文化非常陌生。

三,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內涵豐富。

儒學所最終追求的則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範,以「和諧」為目標的境界。因此,千百年來貫穿儒家文化的一個始終不變的特徵就是「和」。

「和」的本質要求是在不同複雜事物之間準確把握平衡,協調各種利益,綜合不同意見,化解複雜矛盾,最終實現和諧。

最後以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一句話做結:每一種文明都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在書寫自家的歷史時,都仿佛在編寫人類歷史的核心劇本。

相關焦點

  • 西方投影下的文化復興——讀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權力的分布。貿易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跟著國旗走,但文化幾乎總是追隨著權力。歷史上,一個文明權力的擴張通常總是同時伴隨著其文化的繁榮,而且這一文明幾乎總是運用它的這種權力向其他社會推行其價值觀、實踐和體制。一個普世文明需要普世的權力。
  • 與中國傳統的「六藝」相似,西方文化中也有「七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開始走向成熟,一直綿延不斷,傳承至今。很多國外學者認為,中華文明就是儒教文明,這樣的說法可能有點過,因為除了儒家之外,還有道家、法家,乃至於佛教等文明一起構成了中華文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儒家確實在中華文明中佔了很大部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佔據了主流文化地位。
  • 《探索與解讀:獨具特色的俄羅斯文化探析》:俄羅斯文化產生的地理...
    俄羅斯民族的發展之地地處歐亞大陸的交匯處,這裡是連接東方和西方的通道和橋梁。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處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但使俄羅斯遠離世界文明的中心,還使俄羅斯文化在襁褓中就受到東西方文化的交叉影響,深深地打上了文明結合部的烙印,更使得俄羅斯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與西歐國家相比總是慢一拍,在後來者的隊伍中緊趕慢趕或奮起直追。
  • 俄羅斯文化中救世主思想是什麼?知識階層的概念是什麼?
    對於俄羅斯來說,黑格爾是人類思想的頂峰,在他那裡可以找到對世界的所有問題的解決。他影響了俄羅斯哲學的、宗教的和社會的思想。德國哲學傳統傳入俄國,俄語中「知識階層」深厚的哲學基礎從此建立。就道德層面而言,俄國歷史文化、特別是東正教文化的土壤為「知識階層」概念增加了濃厚的「彌塞亞意識」和「普世主義元素。
  • 儒家文化特性是什麼?發揮什麼作用
    數千年積累下來,影響當今世界最大的四種文化主要是基督文化、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文化。那麼,這些文化分布的主要區域是怎樣的?我們所在的儒家文化有什麼特性和作用呢?顯然,基督文化是全球影響區域最大的一種文化。
  • 如何抵制西方外來文化入侵?中華文化如何長久昌盛?
    前言:縱覽古今,人類文化都是在矛盾和衝突中不斷突破傳統,交匯提升。從而達到現在這種文明程度。我覺得,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明,都是社會在不斷發展下取得的智慧和經驗。而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始終站在世界的前列,都歷經了無數的質疑和創新。【一】那麼,如何抵制愈來愈烈的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呢?
  • 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
    紅網時刻永州6月10日訊(通訊員 蔣文勇 歐陽智文 劉瑛)6月9日,群賢畢至,為弘揚虞舜文化、繼承舜帝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文化代表大會在寧遠縣舉行。6月9日下午,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暨中華國學代表大會召開。來自全球各地的中華精英與大賢大儒在這裡共同探討中華國學與儒家文明的精神意義。陳建雲回顧了數年來世儒聯在世界各地的宣傳報導,並對今後的儒聯工作提出了展望與要求。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王天成 | 中華文明VS西方文明
    關鍵詞:四大文明古國;軸心時代;中世紀;近代文明 讀某著名大學教授談「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文章,對其中的一些觀點,本人不敢完全苟同,曾撰寫《也談軸心時代的文化巨人——與某著名大學教授商榷》一文,收入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拙作《歷史這樣說》一書。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科學文化高端論壇
    提出「面對當今之世,固然可以弘揚儒家思想以提升人民德行素質,但是面對複雜多變的現代世界,不宜固步自封,仍需要以更有智慧的思想觀念來補充儒家思想的主軸。」 徐志宏:關於中西文化悖論的產生與消解來自復旦大學的徐志宏副教授以《對中西方自然觀差異的一點再思考》為題,圍繞中西方自然觀展開報告。她首先分析了中西方自然觀差異的一種共識即對立式的歐洲文明和內蘊式的中華文明,從而可以推出「西方文明是對抗自然的,中國文化則是順應自然的。」
  • 獨樹一幟的俄羅斯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
    俄羅斯文化學者尤·謝·裡亞布採夫在《千年俄羅斯》一書的「致中國讀者」中寫道:「俄羅斯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還很年輕,她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在此期間,她走過了輝煌的道路,以無數傑出的人物和文物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獨樹一幟的俄羅斯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範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社會風尚。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為那些捍衛正義和美好生活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激勵和支持。
  • 疫情中讀懂中西方文化差異
    關鍵詞:人文,文化,文明,中西方文化差異,人權,意識形態。昨天說了既然選擇了人文,我就想一條走到黑吧。剛剛吃早飯我還在訓四歲兒子不要浪費糧食,吃完又帶他誦「三字經」,這就是父親所言「桌子教子」吧。中國以前也是有信仰的,而且很多,後來經過文明的發展和成熟都被拋棄掉了,因為中國的文化太博大太有深度了,已經不是一個上帝幾個神仙能夠代表和頂得住這麼大一個帽子了。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想說的是,中國的文化已經內涵化,精神化了。或者可以簡單的說,中國文化擁有的是精神,中國文化已經上升到一種精神文化,上升到一種兼收並蓄的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還沒有進化到可以擺脫迷茫找到自我精神寄託的程度。
  • 以「禮——樂」為核心的儒家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貫之以「禮樂」文明的稱號,把禮樂作為這個民族文明精神的核心,「禮——樂」結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存在方式。中國詩學從《樂記》開始,經魏晉六朝鐘嶸《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到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詩學主要要求用詩言志、抒情達意。
  • 【德】裴德思:中華文明詞彙遭遇西方「翻譯劫」
    他們的文明曾屹立於世間,宏偉而姿態各異,他們的語言也同樣是豐富多彩、前無古人的創造。可我們為什麼始終如此固執,直到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都不願接納亞洲文明的核心術語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權力與支配地位,亦即誰控制了語言,誰就掌控了所有的知識。
  • 素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同人類文明相生相伴
    隨著物質的豐富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肉食和素食有了不同的認識。古代人在先秦時期就已提倡素食,在重大祭祀活動前數日要沐浴齋戒,清淨身心。後來發展到在其它重大活動時也食素不食葷。    中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佔有主要地位。一、儒家學派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都是素食主義者。儒家要求弟子在父母過世期間只能食素,不可吃酒肉。儒家思想認為食素是培養一顆「仁」心,可以淨化心靈。
  • 古代希臘文化的特點及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代希臘文化,是對其豐富多彩的分支文化特色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文化又更加清晰明確地襯託出古代希臘文化整體的燦爛輝煌。 從宗教和神話方面看,古代希臘雖然是泛神論的國度,但它的宗教神話卻有鮮明的特色。一是以人形造神形,將神擬人化。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歷經千年,這三教雖有著不同的學說思想,有過一些爭議,但這種爭議也僅僅停留在哲學範疇,並未上升為矛盾衝突。
  • 儒家對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近代人誤會孔子了
    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建立文明框架和秩序我們得先解釋中華文明的核心結構以及框架是什麼?我們知道古代中華文明的社會框架是農業,而農業文明則是有血緣關係人的聚集,那麼什麼是社會的核心呢?答案就是儒家,即儒家對社會政治秩序、民眾思想道德以及心靈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一直是儒家在做相關工作。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