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笑中帶淚的悲劇——談老舍《茶館》的悲劇藝術

2020-12-17 好書天天伴

題記:《茶館》是老舍戲劇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當代話劇藝術中的經典,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劇作以北京一個普通的茶館作為為舞臺,描寫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等人的人生悲劇,以及戲中的三個時代的悲劇。

01 《茶館》的三類悲劇

1.茶館的悲劇

「裕泰大茶館」的掌柜王利發的茶館每天都接待不同角色的人物。為了生活,他總是用 一臉的笑容來歡迎他們。他的茶館是人們喝茶休息的地方,但竟然成為販賣兒女的的場所,註定了茶館最終的悲劇命運。「將,你完了!」這聲一語雙關,既是首幕的最後收尾語,也點出了茶館悲劇命運的結束。

2.人物的悲劇

《茶館》涉及的人物有幾十個,其中,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是貫穿全劇的主要人物,在 三幕劇中,他們的命運像茶館的命運一樣,走向了衰敗和崩潰。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掌柜,是全劇的中心人物。他精明幹練圓滑,善於見風使舵。但是,到了最後,他卻找不到立足之地,被迫上吊自盡。

秦仲義是茶館的房東,他出場時穿著講究,是一個很有氣場的人物。他雄心勃勃,企圖以實業救國。可是,這位立志發展民族工業的資本家和王利發一樣,都被現實生活碾得粉碎。他對自己的一生作了自嘲式總結:「應該勸告大家,有錢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這段話充滿了辛酸與無奈。

常四爺是個旗人,他滿懷愛國熱忱,卻救國無門,壯志難酬,飲恨終生。在劇末他悲傷地說:「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關於生活的理想和盼望,有的卑微有的高尚,但是最後都不能擺脫被磨滅的命運。

3.社會的悲劇

茶館是三教九流各種社會人士匯集的地方,不同的角色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這個茶館可以講就是一個小的社會。三個主要人物命運的安排,表現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社會的惡劣環境對人的摧殘。老舍將把這些角色都集中在一個茶館中,用他們的變化來映襯社會的發展變化,老舍通過茶館的變化及發展的悲劇,將社會的變遷的悲劇完美體現。

02《茶館》的悲劇藝術

1.衝突的藝術

《茶館》三幕劇,歷史跨度半個世紀,通過小小茶館的人情世故,由興到衰,反映了大社會的動蕩變遷。

《茶館》不同於一般的悲劇,它是通過描寫茶館中一些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在當時黑暗社會裡遭受的厄運以及他們的精神毀滅,來顯示它的悲劇性。

人與舊時代的外部衝突,匯合人物精神的內部衝突 ,是《茶館》的悲劇特色之一。它的悲劇可以歸納為兩類:內部衝突和外部衝突。內部衝突指人的各種心理力量的衝突,外部衝突指人 的精神作為整體同外部世界的衝突,包括人與自然的衝突、人與社會的衝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中國古代悲劇的衝突主要是外部衝突,即邪惡勢力和正義力量之間的衝突,很少有悲劇人物內在的衝突。所以,「大團圓」 的結局在中國悲劇中很常見。

西方悲劇則不同。悲劇衝突儘管也表現在正義和邪惡勢力之間,但主要表現在悲劇人物心靈衝突上,揭示他們精神的痛苦或毀滅。黑格爾認為,心靈的衝突,是最本質性的衝突,也是最理想的衝突。

《茶館》悲劇衝突融中西方悲劇衝突為一體。其中,既有人與時代的衝突,又有心靈衝突。老舍把悲劇衝突的焦點直接指向了那個時代——從清末到解放戰爭之前的時代由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代,是中國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時代。老舍用社會上人物與人物間的每一個小的衝突暗示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藉助小人物來說明那個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2.笑中帶淚的藝術

關於《茶館》,有人說它是喜劇,有人認為是悲劇。

老舍先生的作品創作美學風格多姿多彩,喜劇風格無疑是其最鮮明特出的。但在喜劇背後,人們還是不難窺見他對憂患人生的獨特悲劇感悟。悲劇,在老舍筆下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內在的悲劇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人物和事件撞擊人們的心靈,引起人們的思考。

老舍一向被譽為「幽默大師」,他以獨特的喜劇方式和幽默手段去體現其作品的悲劇品格:把悲傷藏在嬉笑中,笑和淚並在一起,在某些喜劇因素和嘲諷手段之中。

同時,老舍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愛母親,愛妻子兒女,愛朋友,愛小動物,愛花草。他看見一隻受傷的小麻雀痛苦的樣子,也要閉上眼。

老舍先生筆下人物的自殺或殉難,正是這種壯烈激昂而毅然決然慷慨赴死的氣節與風骨,給老舍筆下的人物形象賦予了一種悲鬱蒼涼,慷慨悲歌的壯烈色彩,其本質則是對於無出路的環境的超越,是另一種生命價值的實現,使得自殺具有了形而上的更高層次的意義,表現出了崇高的悲劇美。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老舍對人生悲劇的一種探究結果,寄託著一種無望中的希望。

《茶館》結尾時,三位老人在悽涼的秋風中撒紙錢為自己送葬,每人都發出了自嘲式的吶喊。他們痛苦的表情使全劇籠罩著悲涼的情緒。正是這種可笑與可悲的結合,表現出了《茶館》悲劇性的審美價值。

《茶館》將悲劇和喜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喜劇的形式表達出悲劇的效果,起到了對社會強烈的反諷的藝術效果。

結語

一個成功的作家,總是試圖用最簡潔的文字,揭示最為深刻的社會背景,刻畫儘量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最為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茶館》短短的三幕劇,一個茶館,三個時代,兩代人的苦難生活,老舍先生刻畫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唱出了一曲笑中帶淚的悲歌。

相關焦點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老舍另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茶館》,也是命運不濟,上演時被反覆刪改,首演後就打入冷宮。《茶館》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是否只有一種演法?本文的作者,就從《茶館》裡只有一個字臺詞的人物「沈處長」說起。】 也許老舍也不這麼認為。這要從《茶館》裡只有一個字臺詞的人物「沈處長」說起。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沈處長的所有戲碼—— 〔門外有汽車停住聲,先進來兩個憲兵。沈處長進來,穿軍便服;高靴,帶馬刺;手執小鞭。後面跟著二憲兵。 沈處長  (檢閱似的,看丁寶、小心眼,看完一個說一聲)好(蒿)!
  • 對於論老舍《茶館》的藝術特色
    《茶館》作為轟動一時的話劇,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茶館》自問世以來,在藝術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堪稱建國以來戲劇的巔峰之作,而《茶館》也因其獨特的藝術創作特色在戲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旨在從《茶館》的主題、人物、語言三個方面切入,對照《茶館》這一文本,分析《茶館》之所以成為中國話劇史經典的緣由以及老舍先生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深入剖析「埋葬三個時代」的主題,並從多個方面解讀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  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他膽小怕事,本著莫談國事的處事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裡鑽。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王利發在彌留之際才領悟做人的痛快,因為他道出了多年來積鬱在心裡的話。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的人生悲劇。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的主題上,其戲劇觀念具有新的突破。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老舍的話劇《茶館》僅三萬字,只有三幕劇,卻把晚清到民國的中國史乾淨利落地切成三大塊,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出場人物多達70餘人,主要人物從年輕到年老的人生旅程栩栩如生,呈現出一幅宏大的世態風俗畫卷,「三組風俗畫」的評價恰到好處。
  • 走進老舍的茶館,品味世間百態,見證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
  • 「老舍茶館」藝術小組亮相模里西斯唐人街美食文化節
    北京「老舍茶館」藝術小組一行12人於4月21日抵達模里西斯,4月22日上午出席了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路易港市市長貢迪亞對「老舍茶館」藝術小組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希望他們的精彩表演能夠吸引更多的模里西斯民眾到唐人街參加美食文化節活動並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模里西斯華商總會會長霍貴貞向媒體通報了第
  •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 孟京輝的《茶館》又要開張了,借老舍作品名字,卻有新內容
    》#推薦理由#《茶館》是老舍最重要的戲劇作品,也是中國話劇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一版《茶館》顯然也將成為導演孟京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演於去年烏鎮戲劇節的孟氏《茶館》,今年又作為第一部受邀在阿維尼翁IN戲劇節上演的中國大陸劇目而備受關注。不過,你當然不必期望在這部劇裡看到你以往概念裡的《茶館》。這部戲更像是孟京輝對於老舍的一次美學致敬,雖然還是原來的名字,但已經是孟京輝的作品,也是他幾十年舞臺實踐的一次集大成者。沒有看過的戲劇觀眾,還是有必要圍觀一下的。
  •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的思想與藝術。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歷史劇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共著有37個劇本和2部長詩以及154首十四行詩。其中,尤以四大悲劇為代表作。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 《茶館》:豆瓣評分9.5,老舍傳世之作,老戲骨飆戲的經典電影
    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茶館》老舍的《茶館》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經典。甚至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都達到9.5分。,這邊得益於老舍巧妙的安排。首先將各色人物都設置在茶館中,因為茶館是匯聚各色人士的寶地,是各種最新信息思想交匯的「小社會」。而有錢有閒來茶館喝茶的人自然不會是等閒之輩,不是財主便是官爺,不然就是維新人士。
  • 2020第四屆老舍戲劇節深秋溫暖回歸 以戲劇之名不負金秋之約
    在劇目選取上,除了一以貫之保持「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初心,本屆老舍戲劇節結合當下社會情感需求,更將傳遞人文關懷作為重中之重,希望為回歸劇場的觀眾帶去精神慰藉。而《鄰居們》將是今年老舍戲劇節的一大期待亮點,我們將把這部京味短篇中的老北京街坊鄰裡和家長裡短搬進老舍先生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老舍紀念館,打造一部體驗感十足的實景話劇,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柿子飄香的金秋季,別致又溫情,同時也以此表達對老舍先生誠摯的敬意。
  • 完美詮釋笑中帶淚,慎勇最後兩集封神
    不得不說,原作土日月老師確實做到了喜劇和悲劇的無縫轉換,慎勇是一部完美的笑中帶淚的作品。正是因為做了10集的喜劇,最後兩集才會顯得如此沉重與令人感動,感覺慎勇最後兩集,尤其是轉折點第十一集,堪比鬼滅之刃第十九集,有種封神的感覺。
  • 從老舍茶館門前路過
    每次路過老舍茶館,都會忍不住慢下腳步。北京的茶館不同於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南方茶館,那裡人喝的是工夫茶,必須要有工夫。茶是小包裝,茶具也是小巧精緻,幾杯也喝不滿一口。老舍茶館講究的是大碗喝茶,茶分是大水舀子,茶杯是大海碗,二分錢保管讓您渴意全消。在茶館西側立有一個雷鋒同志的雕像,牆上有一幅浮雕畫,展示的就是北京大碗茶的場景,邊上的楹聯非常傳神:「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前門老舍茶館的命名,與老舍寫過話劇《茶館》有關,成立於1988年12月。
  • 古代小說中的茶事,以及老舍先生嘔心瀝血的巨作《茶館》
    前面說的都是古代小說,接下來說一說近現代的,那就是老舍1957年創作的話劇《茶館》,這部茶館是他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觀看《茶館》,猶如隨老舍逛王掌柜父子兩代慘澹經營的北京老裕秦茶館。
  • 孟京輝《茶館》惹爭議,戲劇人談經典改編
    《茶館》難改編,是作品本身表達的東西比較成熟,新的創作者肯定要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不同於原作全新的想法,利用這個作品原有的藝術元素表達新的內容,如何將這些元素重新組合,改編成新的東西其實並不容易。另外,觀眾都有一種習慣,接受了一個東西後不太容易改變。觀眾長期受到一部作品的影響,當你再給他一個新的東西,他可能不接受,因此你改編的作品能不能說服新的觀眾,那就看創作者本事了。
  • 老舍歸國後託人買下宅院,對四合院很喜歡,親種下兩棵柿子樹
    豐富胡同19號是人民作家老舍的故居。1949年,老舍從美國歸國後託人買下了這座宅院。1950年3月,他遷往該院落居住。接下來今天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老舍對這座普通的四合院還是很喜歡的,曾親手在院子裡種下了兩棵柿子樹來美化環境。每逢秋季到來,枝丫上滿是橘紅色的柿子,像一隻只小小的燈籠似的,既喜慶又好看。
  • 淺談老舍《茶館》話劇
    話劇是以對話方式為主要形式的舞臺藝術。它於19世紀末來到中國,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文學劇本創作之外,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孟京輝:老舍看我這版《茶館》會高興
    孟京輝戲劇工作室供圖  新京報:《茶館》回北京後爭議聲又起,你怎麼看?  孟京輝:以往很多觀眾看待一部作品講究原汁原味,其實沒有原汁原味這個概念,相信老舍先生寫這個劇本時,在他所處的時代也要面臨著各種可能性。《茶館》這部作品是一個多稜的水晶,你能從不同的方面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光彩,可以從社會學、經濟學解讀,蘊含著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