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當時遠在南京(成祖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而仁宗的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圖謀奪位,而且派出了殺手欲對準備自南京返回京師(北京)繼位的皇太子下手。在重重危機之下,朱瞻基歷經艱險千裡北返,最終成功回到京師,得以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宣宗登基即位後,為了穩定局面、聚集人心,集中精力對付野心勃勃的兩個叔叔,所以沒有馬上做出廢黜原配的動作,還是按照禮制冊立太子妃胡善祥為皇后,而孫氏也只能暫時冊立為妃。
之前大明冊立后妃,皇后有金冊金寶,妃子只有冊、沒有寶。宣宗寵愛孫氏,於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晉封孫氏為貴妃時,特地向皇太后張氏懇求額外授予孫氏金寶。皇太后一是拗不過宣宗再三請求,二是確實也喜歡孫氏這個養女,於是頒懿旨,賜貴妃孫氏金寶,孫貴妃因此得以和皇后同等待遇,成為大明後宮中第一個得授金冊金寶的貴妃。但是張太后在頒詔後又特地加以說明,此事是破例,孫貴妃得授冊、寶是額外的優待,以後孫貴妃不可再與皇后攀比,安守本分。但從此後,大明曆代皇帝冊立貴妃時,均援引此例授予貴妃金冊金寶。
宣宗此時已經成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毫不受限制地實施,即使皇太后張氏也只能加以規勸,而不能直接駁斥反對。於是宣宗開始不加掩飾地疏遠胡皇后,而愈來愈親近嬌媚體貼的孫貴妃。張太后拘泥於禮法身份,不便直接幹涉皇帝的行為,只能平日裡對胡皇后加倍關愛親近,以安撫其心,示以支持。
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出兵山東樂安,一舉粉碎了叔父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作亂,生擒漢王及其家眷黨羽。此後宣宗攜平定漢王得勝的兵威,震懾另一叔父趙王朱高燧,迫使其低頭服軟,並交出了大部分護衛兵力,從此不敢再有覬覦皇權之心。困擾了大明近二十年之久的皇家奪儲風波終於得以完全平息,宣宗的統治也更加穩固。
幾乎與此同時,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寵冠後宮的孫貴妃終於為宣宗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兒子,這對時年已經三十歲、但是只有三個女兒的宣宗來說,簡直是欣喜若狂!對於孫貴妃在寵溺關愛之外,更是增添了幾分感激之情。(孫氏為宣宗誕育皇長子之事,歷史書中有不同記載,有的史書隱晦地指出這個兒子確實是宣宗之子,但是後宮中普通宮人所生,被宣宗安排暗中交給孫貴妃撫養,從而可以借「母以子貴」的名義,達成更換皇后的目的。不過這種說法沒有確鑿證據,本文還是採用皇長子為孫氏所誕育的說法。)
一邊是寵愛的貴妃為自己誕育皇長子,為大明社稷立下大功,而另一邊卻是皇后因身體不好而久病不愈,在誕育兩個公主之後就再也沒有生育,這種情況更加給了宣宗更立皇后的絕佳藉口和充足的信心。
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宣宗在給剛剛滿月的長子賜名為朱祁鎮之後不久,就藉口商議國事而召見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輔政大臣入宮。在討論了若干政務之事後,宣宗裝作不經意地對他們說:「朕有一事與卿等議,朕三十而無子,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諸臣們沒有一點心理準備,被皇帝在政務處理中突然來這麼一出,相顧驚詫不已,一時間無人出面回話。
宣宗見輔臣們沒有接自己的話頭,於是又出言列舉了皇后的若干過失,再次追問輔臣們,一定要他們表態。見同僚都默不作聲,身為內閣首輔的楊榮躲不過去,不得不出面回奏:「如果真是這樣,可以廢后。」宣宗見楊榮答話,很是興奮,立即追問:「此事有先例麼?」蹇義見皇帝如此迫不及待,生怕他說出什麼有違君德的話來,於是立即插話:「宋仁宗廢郭皇后,改其號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別居於長寧宮。」乾脆明白地告訴皇帝,讓他不再繼續刨根問底,以免當場說出更尷尬的話。在宣宗和楊榮、蹇義君臣對話的時候,張輔、夏元吉、楊士奇一言不發,沉默應對。
宣宗見輔臣們還是有人沒有出言支持自己,於是特地詢問在場大臣之中以品德端正著稱的楊士奇,想聽聽他的意見,楊士奇當即跪拜在地,誠懇地對宣宗說:「臣事帝後,如子事父母,豈有為人子而暢議廢母乎。」宣宗聽後,端坐無語,又輕輕嘆息。
張輔、夏元吉見楊士奇堅持公道,也紛紛出言附和楊士奇的說法,並回奏說:「如此大事,必須要付諸於外朝共議。」宣宗沒想到這件事如此棘手,心裡很是不高興,許久之後才問道:「不在外朝討論不行嗎?」楊士奇叩首回答:「宋仁宗廢郭后,孔道輔、範仲淹竭力反對,即便事後被貶也不改其志。呂夷簡附和仁宗支持廢后,至今史書還斥責其為佞臣,臣等非不為君分憂,實在是不願重蹈呂夷簡的覆轍啊。」
宣宗聽完大臣們的意見後,一時氣餒,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商議,沉默思考良久,才命輔臣退出宮外,自己黯然轉回後宮。輔臣們出宮後都搖頭嘆息,心情沉重,不知道皇帝究竟心意如何,下一步又準備怎樣行動。
歷朝歷代,帝王寵愛豔妃而廢黜原配之事,從來就不受朝野臣民待見,如果哪個皇帝敢於在皇后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廢黜其位,一定會被臣民們視為無道昏君、大失民心。宣宗就是囿於這一點,才沒有敢馬上廢后,扶正孫氏。但是宣宗內心想要立孫氏為正室的想法從當年為皇太孫時就有了,如果達不成目的,心裡那是既不甘心又不罷休的。何況孫氏又為自己生下了長子,同時胡皇后也確實沒有生嫡子,大概以後也不會再生育子女了。禮制之下,女子不能為夫家誕育男嗣一般會被視為為失德,尤其像胡氏這樣的情況,那是關係到皇家統嗣傳承的,後果更加嚴重。
所以宣宗經過了幾天的思考後被,決定抓住這一點,繼續推行更立皇后之事。他先向張太后述說自己是因為子嗣傳承之事而不得不更立中宮之主的苦衷,以獲取其實也是想穩定社稷、護佑皇統的母親地支持,再暗示因無子而導致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胡皇后自己提出讓位,以免到時候被以「無子失德」理由廢黜中宮之位後落得個悽涼下場。同時,宣宗又向胡皇后鄭重許諾,保證皇后主動退位後自己將對其母家妥善安置,不以廢后家族對待,胡皇后本人退位後待遇不變,照常居住宮中,優加贍養。宣宗還以胡皇后所出的兩個女兒名義起誓,絕不做出刻薄寡恩、過河拆橋之事。
胡皇后長期遭宣宗冷落,早已對這個丈夫沒有多少感情,對於自己繼續位居中宮主位也已經灰心,一直支持自己的婆母張太后雖然關愛照顧的態度沒有變,但是因為穩固皇統的原因也不再堅持反對兒子更立皇后,再加上胡皇后自己忠厚仁德的秉性,同時確實也有禮教所圉、以婦德為本的緣故,自己也認為沒有為宣宗誕育皇子,大義上來說不是沒有缺陷過失的。經過宣宗的幾次勸說,加上以上數方面的原因,善良溫和的皇后胡善祥最終同意主動退位,把皇后之位讓給孫貴妃。
得到皇后願意主動退位的承諾後,宣宗興奮不已,但是為了把程序走完,他囑咐孫貴妃謙讓再三,推脫說:「皇后略有小恙,痊癒後自然會誕育嫡子,我的兒子怎麼能排在皇后的兒子之前呢。」這在外人看來,后妃之間謙恭有禮、和睦融洽,都是為了社稷穩定,皇統穩固,簡直是大明社稷之福啊。
如此這般幾個月的謙讓後,宣宗暗中也安頓好了胡皇后的母家父兄子弟,各自授予優厚官職待遇,使得皇后沒有了後顧之憂;之後宣宗一面向諸輔臣們傳達了皇后因無子而心中慚愧、提出「主動退位」的意思,以安撫諸臣。一面向天下臣民下詔宣布將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以安國本。而「母以子貴」,冊立皇太子後,其生母孫氏自然可以憑此獲得皇后「主動謙讓」而騰出來的中宮主位,成為大明新的皇后。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更立皇后的事宜都準備就緒後,在宣宗的安排下,胡皇后「主動」上表辭位:「貴妃誕育皇子,大明後繼有人,我身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請皇上以子貴而尊母故事,冊立孫貴妃為後,我願退位以早定國本。」
宣宗則「勉為其難」地同意了胡皇后的請求,並賜給皇后「靜慈法師」的尊號,退居皇宮長安宮。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初一,在胡皇后退位之後,宣宗頒布詔書宣示天下,正式冊立貴妃孫氏為皇后,同時立其所生的皇長子、只有四個月大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在宣宗的縝密計劃之下,皇后更立之事完美達成,他也沒有失去君德,成為為朝野恥笑鄙視的對象,社稷和皇統也穩固如初,大明朝堂一切正常。只有前皇后胡善祥無辜被廢,實在令人唏噓感慨不已。
張太后雖然在宣宗更立皇后之事中因為穩固皇統的原因沒有加以反對,但是她一直以來同情和關愛胡善祥的態度沒有絲毫改變,對於兒媳的賢德溫和、顧全大局的品格十分讚賞。在胡善祥退位後,張太后常常命人把她從長安宮招到自己的居住的清寧宮,親自開導慰藉,又舉行飲宴聚會,為胡善祥排解退位後的鬱悶心情。
即使自己的養女孫氏已經成為了新皇后,在每年皇宮內舉行朝宴大典時,張太后在其他宮妃命婦們朝拜自己並參加賜宴的座次排位上,一定會安排已經是「靜慈法師」的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首,以示自己不忘元媳之意。孫皇后從來不敢反對,老老實實居於胡善祥下首,年年如此。而宣宗得知後,出於當年對原配的「厚加贍養」承諾,以及心中尚存的幾分愧疚,同樣並不反對母親的安排,還大度且自嘲地說:「此皆朕少年之事耳。」
胡善祥退位後七年,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突患急病,隨即駕崩,時年三十八。在張太后的主持下,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位後尊生母孫皇后為皇太后,祖母張太后為太皇太后。
張太后此後主持朝政內外,依靠三楊、張輔、夏元吉、蹇義等老臣,輔佐年幼的英宗。而後宮之中,「靜慈法師」胡善祥依舊依靠著太皇太后的庇護,安靜的生活著,日子悠閒而平靜,與世無爭。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孫太后成為了內宮新的主人。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孫太后,還是靜慈法師,都已是步入中年,早年間的恩恩怨怨也慢慢歸於平淡,靜慈法師更是潛心修養了十多年,心性早已平靜如水,和孫太后之間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爭的了。
正統八年(1443年),四十二歲的宣宗廢后、靜慈法師胡善祥在無聲無息中於長安宮去世,孫太后以英宗的名義將這個既是姐妹又是半生對手的前任皇后用嬪禮葬於西郊金山皇家妃嬪陵寢,並給她上諡號「靜慈仙師」,徹底結束了兩人之間的糾葛牽扯。
天順六年(1462年),歷經「土木之變」、「保衛京師」、「奪門之變」等等驚濤駭浪的孫太后在兒子英宗復闢成功、第二次登基後的第六年薨逝,年及六十。英宗將她與父親宣宗合葬於景陵,神主升祔太廟中的宣宗廟,後世嗣皇帝祭祀宣宗時,陪同受祭的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天順七年(1463年),英宗在去世的前一年,為去世二十年的原本嫡母胡善祥上諡號「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並重修金山陵寢,以異母姐姐永清公主(胡善祥所出)袱葬墓旁。這個身後待遇,是對胡善祥善良仁厚、又命運多舛的一生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