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雜誌INSIDE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什麼外賣公司會虧損?》(Why Do Food Delivery Companies Lose Money?),文中講述了一位披薩店老闆發現自己的店不僅被送餐平臺強行上架,還為店家強行添加了送餐服務,而且原本24美元的披薩也只標價16美元,披薩店老闆於是將計就計,利用送餐平臺的定價漏洞,自己定自己的披薩,狂賺了送餐平臺一大筆錢,故事刊出後,立刻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股大論戰。
從不做外賣的披薩店被送餐平臺強行「合作」
故事是這樣的,紐約一位披薩餐廳老闆Adam Peyton,開業十年來為了保持食物品質、堅持不做外賣服務,但他發現網絡上出現了很多與送餐有關的負面評論,通過Google搜尋之後才發現,他的餐廳「被合作」了,送餐平臺DoorDash不僅擅自上架了他的披薩店,還「貼心」地為他添加了送餐服務。
更誇張的是,DoorDash 還為披薩店在Google 上投放了關鍵字廣告!DoorDash 甚至從未聯繫過這位老闆,但這個事情的確就這樣發生了。
披薩店老闆這才明白,網絡上關於他的店的負面評論哪裡來的,因為他的店根本就不做送餐服務,他的員工當然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應對那些被拒絕送餐的客人的抱怨電話。
利用平臺漏洞小試牛刀
這位老闆於是找了他的一位好朋友討論,他的這位朋友的名字是Ranjan Roy,Ranjan Roy以前是華爾街的交易員,目前在紐約市經營自己的公司。
顯然老闆找對人了。Ranjan Roy 對於DoorDash 的投資者——軟銀(Softbank)的資訊非常熟悉,也對大撒錢的新創商業模式非常了解。
兩人研究後發現,DoorDash 的網頁上將某些披薩的價錢標錯了,一些特色招牌口味的披薩,定價應該是24 美元,但DoorDash 網站上僅標了跟基本口味相同的16 美元。
Ranjan Roy 出於華爾街交易員的本能,立刻意識到了他們可以利用DoorDash網站的這個漏洞。他們於是在DoorDash上訂購了10 個披薩,後來披薩果然送來,餐廳老闆用信用卡支付了160 美元的扣款,但DoorDash的送餐員在店裡刷卡的金額卻是240 美元,現賺80 美元。
不過,他們點餐的價差扣掉生產成本後,這10 個披薩其實並沒賺到什麼錢。
毫無風險就賺到了孫正義的錢
過了幾天,Ranjan Roy 想出了另一招,他們再度在DoorDash 訂購10 個自家餐廳的披薩,這一次,披薩紙盒裡面只放了一個披薩分量的麵團。麵團成本幾乎是零,包裝盒其他人工成本大約是5 美金,因此240 美元的進帳,扣除160元付款及5元成本,他們一次就淨賺了75 美元,關鍵是毫無風險。
接下來的幾周,他們每幾天就這樣訂購一次, DoorDash 從來沒有發現異樣。
由於DoorDash 是一個還沒有真正盈利的新創公司,靠得是投資人的資金,因此這一筆進帳可以說是從軟銀口袋掏出來(謝謝孫正義!),放到披薩店老闆口袋的。
網友熱議這錢應不應該賺?
Ranjan Roy隨後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了這個故事,但並沒有交代這個故事如何收場,也沒有說明披薩店老闆後來是否跟DoorDash進行談判,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批判這個食物外送所謂「零工經濟」的商業模式,他認為不管是平臺、外送員或餐廳,其實都沒有因此賺錢。
文章發布後引發了大量討論,一位自稱是Google 員工的網友評論說,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找Google 把那個非本店的訂購按鈕移除。有網友則指責Ranjan Roy進行的實驗本質上屬於一種詐欺行為,另一些網友則為Ranjan Roy辯護說,錯的是不是披薩店,也不是Ranjan Roy,他們只是合理利用了DoorDash的漏洞,小小地懲罰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