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傘驗屍的情景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曾出現過。屍骨洗淨後,擺放到竹蓆之上。挖出一個地窖,裡面堆放柴炭,將地窖四壁燒紅,除去炭火,潑入好酒兩升、酸醋五升,趁著地窖裡升起熱氣,把屍骨抬放到地窖中,蓋上草墊。大約一個時辰以後,取出屍骨,放在明亮處,迎著太陽撐開一把紅油傘,進行屍骨的檢驗。如果骨斷處有紅色,說明是生前被打斷的;骨斷處沒有紅色,則是死後的損折。死者的死因也就明了了。
這種做法也是很科學的,在當時是非常高明的一種辦法。其基本原理是,紅油傘將紅色之外的可見光全部擋走,長波的紅外線就透過傘照在骨頭上,如果骨頭上面有傷,即骨頭裡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受紅外線一照射就明顯地顯現出來,而在沒有照射之前就看不大清楚。這跟現代刑偵中偵測血跡的「螢光反應」原理很相似。所以,古人在屍檢方面的一些做法堪稱高明,部分還富含科學道理,令人敬佩。
據《浙江法制報》
古代法醫斷案常有奇招
在宋代,華夏大地出現了一支類似現代法醫專業的吏役,正式被稱為「仵作」或「行人」,又稱為「團頭」,斷案常有奇招。在官方正史中,極少有關於忤作的言行記載,在古典小說裡仵作更被描寫成無賴形象,但他們活躍在各地衙門裡。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翻案的關鍵是依賴於在刑部任職六十載的仵作。而南宋提刑司宋慈堪稱古代的法醫學家,他憑藉著自己獨特的現場檢驗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終能揭開疑竇,使真相大白於天下。電視劇《大宋提刑官》《洗冤錄》都是根據宋慈傳奇一生創作的。
兩宋時期,我國古代檢驗制度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這不僅反映在當時對檢驗的官吏、初檢、復檢等做了明文規定,而且歷屆朝廷還對檢驗人員、驗屍官的職責、檢驗的實施、驗屍的文件等問題不斷補充和完善。以下幾個案例或能說明古代法醫的高明。
▶▶ 仵作成功為蒙冤商人翻案
類似現代法醫專業的吏役,到宋代才被統稱為仵作或行人。據《玉堂閒話》記載:有個經商在外的商人,妻子被殺,卻遍尋不見頭顱,妻子娘家人抓住回家的女婿報官。受不住拷打的商人,糊裡糊塗就認下殺妻死罪。然而,結案時,太守府衙裡一名從事仵作的人感到此案可疑,他遊說太守,建議複查。太守便從境內所有的仵作行人著手,命令仵作行人必須說清近日替人安葬的可疑情節。
一仵作報出,境內某大戶豪紳辦喪事,只說死了奶媽,可靈柩極輕,從牆頭抬過,像是無物。太守便遣人挖墓開棺,果得一女人頭!提出被囚商人辨認,並非妻首,太守收捕大戶訊問,豪紳大戶無奈地供出:殺了自家奶媽,後將頭顱裝棺埋葬,並以無頭屍體假做商人妻,好將商人妻養於密室。案情告破,被判斬的商人亦被開釋回家。這就是五代時仵作行人協助辦案的較早文字記載。
▶▶ 《大宋提刑官》中焚屍驗喉有科學依據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中,為判斷屍體是被殺後焚屍還是被燒死的,法醫會將屍體喉部切開觀察,如果氣管中沒有菸灰,說明是被殺後焚屍,而氣管中有菸灰和燒燙傷則說明是被火燒死的。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因為火災時活人會吸入大量熱空氣、煙霧,造成呼吸道和肺部的損傷;而沒有呼吸的死人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古代還有被燒死的人「腮部發紅,面呈芙蓉色」的說法,也有現代科學依據。如果人是被燒死的,由於火場裡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後,血紅蛋白跟一氧化碳結合變成碳原血紅蛋白,碳原血紅蛋白顏色鮮紅,所以從屍體上就能看到顏色很鮮紅。若是死後焚屍就不會有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