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熔財經
撰文/王文文
目前在全球前十大乳企中,除了伊利和蒙牛,其他8家都是有全球布局的跨國企業。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而言,發展到有一定體量,全球化布局就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道龍門。蒙牛作為業內率先喊出全球化並廣受關注的中國乳企,一直廣受爭議。近十多年來,蒙牛執著於國際化,經歷三代董事會主席和數不清的國內外收購,就是為了「中國牛」變身成「世界牛」,2020年步入尾聲,蒙牛如願了嗎?
2009年底,蒙牛以「國際化」作為新形象的主打元素,邁出全球化的第一步。時至今天,已經11年,蒙牛由2009年主營收257.1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790.3億元,從全球乳業排名第19位成為第8位,有實質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全球化布局效率低、千億目標大概率難實現等問題,多故之秋下,蒙牛走到了十字路口。
這個一直備受關注的中國乳業品牌,在全球化方面進行了多年近乎瘋狂的試探後,似乎成為了最特殊的那一個。
天生要強,瘋狂併購下的一次次豪賭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所說的「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縱然經歷頻繁換帥,蒙牛的很多特性顯然已經悄然印刻在骨子裡,看似一往無前的全球化之路,蒙牛硬生生演繹出了一場充滿「速度與激情」的「出海記」,但成績,似乎差強人意。
2009年,蒙牛先是斥資從紐西蘭引進1766頭荷斯坦奶牛運往旗下的馬鞍山現代牧業集團四川洪雅牧場,又從澳大利亞引進2958頭純種荷斯坦奶牛旗下陝西省寶雞市現代牧場,正式開始參與乳業全球化資源配置。此後,蒙牛開啟了全球化路上與眾不同一次次豪賭。
2010年11月,蒙牛以4.692億的價格收購君樂寶51%股權,將華北這一競爭對手收入囊中。此後的9年時間裡,君樂寶營收從十億元跨越百億元大關,在2018年為蒙牛貢獻了20%的營收和10%的淨利潤,可以說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收購。而反觀蒙牛其他國內收購,則沒有這麼幸運。
在2012年到2018年5年期間,蒙牛還先後入局雅士利、現代牧業、聖牧,試圖完成其「全產業鏈」的意圖。2013-2016年雅士利營收、淨利潤均為負增長,2016年、2017年直接出現虧損,直到2018年雅士利才得以扭虧;現代牧業2016年的虧損達到7.42億元,這也導致蒙牛當年出現7.51億元的虧損;中國聖牧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28.87億元,虧損22.2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19.17%,2019年才堪堪扭虧。
海外布局方面,蒙牛更是以高頻率動作頻頻刷屏。「買買買」成為這個巨頭海外擴張的主要對話方式。
2012年,蒙牛與世界乳業巨頭、歐洲最大的乳品企業丹麥Arla Foods(愛氏晨曦)攜手合作,成立中國-丹麥乳品技術合作中心。與國際知名的食品質量安全認證機構--紐西蘭國有企業AsureQuality籤署合作框架協議,與國際標準的全面接軌。
2013年蒙牛旗下雅士利投資2.2億紐元紐西蘭建廠。2014年又與北美食品巨頭WhiteWave Foods建合資企業,展開蒙牛在植物蛋白領域的產品戰略布局,豐富奶制飲品種類。與法國達能籤署認購協議,達能成為蒙牛第二大股東。攜手北美食品巨頭White Wave推出植樸磨坊天然飲品。
2015年,蒙牛-雅士利在紐西蘭的工廠正式投產,成為中國乳業海外自主建廠的先河。
特侖蘇紐西蘭專屬牧場一景
......
2019年9月,蒙牛宣布以14.6億澳元收購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製造商貝拉米;11月,蒙牛公告稱擬以6億澳元現金對價收購乳企LDD的100%股份。
瘋狂資本運作下,蒙牛海外收購也並非一帆風順。
以收購LDD為例,2019年9月,蒙牛公告稱擬以6億澳元現金對價收購乳企LDD的100%股份,2020年8月25日,蒙牛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LDD,為了這次的收購案,蒙牛可以說是下足了血本,不光收購整整耗時半年多,還投進去了近30億元的資金。此次收購失敗,為蒙牛打開澳洲市場潑了一盆冷水,也讓蒙牛國際化出現了又一關卡。
公開資料顯示,LDD在澳當地擁有多個知名品牌,擁有13個廠房設施及可觸達3.5萬名客戶的冷鏈分銷網絡,每年向大約280個澳大利亞奶農採購約8.25億升牛奶,產品同時輻射東南亞市場。倘若成功收購,必將進一步堅定蒙牛海外收購信心,以後打開國際化的方式,也可預見一二。竹籃打水後,也預示著「買買買」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誠然,從業務布局上來說,收購及合作確實是一條捷徑,可以讓蒙牛在短時間內豐富產品線、擴大市場份額。乍一看,蒙牛在國內外布局可謂一頓操作猛如虎,那成績究竟如何?數據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
2018年和2019年蒙牛財報中數據顯示,2018年,來自中國大陸營收為685.54億元,海外地區營收4.23億。2019年,來自中國大陸營收為783.19億,海外地區營收7.11億元。兩年間海外營收佔比分別為0.53%和0.91%,尚未突破1%。
十多年的海外布局,收穫近1%的營收佔比,這樣的投資周期,未免太過漫長了。
近兩年蒙牛乳業財報中關於來自大陸和海外營收數據(來自財報截圖)
蒙牛總裁盧敏放坦言,蒙牛目前國際業務佔比很少,為此他還舉例快消品公司發展規律:按照快消品公司的發展規律,隨著國家GDP增長,國際化業務的佔比也會不斷提升,以可口可樂為例,當美國GDP在1萬美元時,可口可樂美國市場收入佔比是92%,而當美國GDP在5萬美元時,全球市場收入則佔到60%。他表示,未來10年,蒙牛的國際化收入希望可以佔到總收入的15%。
而10年後,是2030年,世界乳品行業又將會是怎樣的格局呢,我們不得而知。
(數據來源於蒙牛財報)
騎虎難下,「品牌全球化」依然速度不減
與投資效率緩慢相反的是,蒙牛在品牌推廣上的布局,要比想像的還要「大手腳」。在盧敏放看來,蒙牛國際化發展是一個從資源布局到市場、人才、品牌、研發等環環相扣的階段性過程。「國際化需要國際化的品牌,蒙牛成為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就是基於這個考慮。」一語中的。
曾有觀點認為,乳品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提升業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大範圍、高頻率的廣告轟炸,如此來看,蒙牛大手筆投入品牌推廣,似乎出師有名。
而在中國的廣告界,牛根生是名副其實的「狠人」,1999年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的廣告,2003年蒙牛成「神舟」五號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一夜之間,蒙牛醒目的大幅戶外廣告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2004年夏天,「超級女聲」迅速躥紅,讓四億觀眾記住了「酸酸甜甜就是我」的蒙牛酸酸乳廣告。而那之後的數年,蒙牛品牌推廣一直是乳品行業的重頭戲。
2017年下半年起,蒙牛在盧敏放領導下開始加大費用投放,先后冠名過《迪士尼神奇之旅》、《創造營2019》、《中餐廳3》、《青春有你》等綜藝節目,並在2018年以5000萬美金拿到世界盃的贊助席位。2019年又與國際奧組委籤署了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協議,成為奧運會的TOP贊助商,據媒體報導,成為贊助商僅贊助費就高達15億美元。
而這15億美元,再次讓人倍感費解。因為這與賣掉君樂寶這樣優質資產不無關係,君樂寶對於蒙牛的意義前面已經說到。據《國際金融報》引述業內人士「君樂寶2019年的銷售額大概能有150億元,2020年會達到約200億元,如果順利上市,那麼這部分的股權估值就不止這麼多了。51%股權給40億,太廉價了。」
這場割肉行動,功效不論,正應了《賭神》中發哥那句話:這一把,我必須要賭,賭不一定會贏,但不賭一定是輸。可能蒙牛在那時已經認定豪賭奧運、打通可口可樂是實現突圍不能再錯過的機會。
這場豪賭,輸贏確實難以定義,出手奧運會,效果難以評估,搭線可口可樂,即便是「可牛了」,前景亦未可知。但消耗了大量的現金資產,以至於要拿如此優質的資產換現金,無異於「殺雞取卵」。聯想到世界盃期間蒙牛籤下梅西,並號稱20億用於世界盃營銷,蒙牛真的有些用力過「蒙」了。
品牌推廣「國際化」,是地主也要衡量性價比和質量,顯然,就目前來看,蒙牛不打算就此收手。
多事之秋 蒙牛該做何種選擇?
在2017年,蒙牛就提出了「雙千億」的目標,期望在2020年可以達到銷售額及市值都達到千億級水平。2019年業績會上,盧敏放稱千億目標已經確定,方法很多。前文提到的收購LDD,被認為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重要的助力環節,收購未能如願,加上失去君樂寶,蒙牛的「雙千億」目標,該用什麼方式達成,我們拭目以待。
但無論如何,蒙牛的賺錢能力,著實讓人捏一把汗。
2020年上半年,蒙牛業務收入為人民幣375.34億元,相較於2019年上半年337.154億元,同比增長9.4%左右,歸母淨利潤12.1億元。但是,半年報中公布的銷售與經銷費用高達114.996億元。如此高的投入,不免讓人想到營銷費用處於高位,賺錢能力處於低位的尷尬局面,難道乳品行業都是這樣的嗎?
蒙牛與伊利近兩年業績情況對比(單位:億元)
為此,我們將伊利和蒙牛進行了業績對比。2018年,蒙牛與伊利營收相差約100億,淨利潤相差約34億,2019年營收相差約112億,淨利潤相差約29億,2020年上半年營收相差約100億,淨利潤相差約25億。
整體來看,營收相差百億,利潤卻不及伊利一半,差距拉大已是事實。大投入要有高產出,蒙牛顯然走偏了。
品牌國際化,歸根到底是品牌擁有國際實力,喊出去固然其聲可聞,但歸根要「酒香」的。
多年來,蒙牛頻繁資本運作,與產品相關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卻低到塵埃裡。2018年,蒙牛在研發投入僅為1.59億元,佔總營收不到0.2%,2019年為2.05億元。據悉,2019年伊利研發投入為5.42億。反觀蒙牛大手筆的「奧運動作」,研發費用真的可以忽略不計了。
當前消費形勢下,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消費者對產品本身質量的關注度開始提升,由此而看,未來乳業競爭也將會圍繞產品品質、口味、特色及健康等方面展開,蒙牛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砸錢拉營收並非萬全之策,什麼時候才能在戰略上嗅到行業真正趨勢,什麼時候才能扭轉國際化氣若遊絲的投資回報,這才是問題所在。
不可否認,蒙牛已經陸續在海外開始形成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產供銷一體化布局,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在國際化、「雙千億」目標等米下鍋的現在,似乎成效來的太慢了些。真正國際化,絕非雷聲大雨點小,而中國乳業真正走出去,也一定不是海外建廠和併購那麼簡單。
參考資料:
1、 《雙寡頭格局穩定,行業理性競爭》,開源證券
2、 《蒙牛被迫終止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乳企 「雙千億」目標受阻?》,BT財經
3、 《蒙牛,我不當大哥好多年》,康主編
4、 《拆解蒙牛:現在牛嗎?(上)》,節點財經
5、 《突遭打擊的蒙牛》, | 顧子明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熔財經:城市商業新媒體,區域經濟連結者,產業趨勢發現地。
- 該帖於 2020/12/11 10: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