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剛過下午兩點,釣友老張就拎著全套家什出現在了通州北運河邊。他支上魚竿備好漁網,就等著一天的漁獲了。老張高興地說,像這樣的垂釣區在通州共有九處,這對於釣友們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
盼望已久的垂釣區來了
北運河西岸有兩處垂釣區,相隔不到100米。南側的垂釣區由木板拼接而成,伸出岸邊10米左右。垂釣區內用黃線標註了十幾個垂釣區域,每個區域內還安裝了可以安裝遮陽傘和釣竿的插孔。北側的垂釣區面積較小,但這裡的釣友明顯要比南側還多。因為在老張看來,北側的垂釣區視野開闊,蘆葦和障礙物都比較少。「白條、鯽魚、草魚、鯉魚,這裡面至少有將近十種魚類。現在運河的環境好了,魚都回來了。」老張對記者說,運河在治理之前水比較髒,好多魚類都不見了蹤影,他一天釣下來也只有兩三尾小鯽魚上鉤。
重要的是,北運河邊起初是不允許釣魚的,老張和釣友們只能一邊釣魚一邊躲著執法隊員。今年年初,本報報導了北運河邊的野釣現象,當時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解決運河沿岸垂釣者冒險垂釣、餌料及垃圾汙染河道環境等問題,管理處正在與北京市漁政部門對接,倡導劃定垂釣區域,變堵為疏,在適當的區域、適當的時間為垂釣者專門闢出合適的垂釣場所。
如今這個願望實現了,老張說他每天不早點來都搶不到位置,「以前大家都沒地方釣魚,如今在微信群只要喊一聲,全來了。」
魚是檢驗水質的標準
「在運河裡,鰱魚我釣上來過半斤的,鯉魚都是兩斤以上的。」談起這些老張自豪了起來。正說著,他的釣竿有了反應,「上鉤了!」他興奮地站起身,然後緊握釣竿稍一用力,一條小魚便躍出水面。
這是一條小鯽魚,只有食指大小。老張把掛在魚肚子上的魚鉤取下後,便把魚扔進了水裡,類似於這種小魚老張都會直接放生。接下來的半小時內,老張先後釣上來了五條鯽魚,這些魚被他裝進了事先放在水中的漁網內。「我釣魚不是為了吃的,一天釣完之後,我會拍張照片記錄一下,然後就把它們放生。」
這邊老張正為自己的漁獲而開心,那邊的釣友也有魚上鉤了。「這是條小鯽魚吧?不是,是條火鱗片。」火鱗片學名鰟鮍,是一種淡水魚類,因為周身的鱗片色澤豔麗,進而被很多觀賞魚愛好者喜愛。拆下它身上的魚鉤,這位釣友趕緊把這條鰟鮍扔進了河裡。「火鱗片對於河水的要求近乎苛刻,看來運河的水質真是變好了。」
有了休閒的好去處
記者與多位釣友交談後發現,大多數人前來釣魚基本不是為了食用,更多的是為了休閒。「「我釣魚20多年,這是一項很好的運動,鍛鍊耐心修身養性,而且在這裡一坐就是一天,也是個體力活。」老張說,釣魚還是要享受過程。
在不少釣友眼中,環保也是十分重要的。記者發現,在北運河邊的釣友都是用沒有倒刺的鐵鉤。一些釣友說,有倒刺的鉤子可能會把魚嘴扎出豁口。此外每次釣魚結束,大家還會帶走自己的垃圾。
記者了解到,隨著北京城區河湖水環境整體改善和好轉,河道生態系統逐步改善,河道中魚類品種增多,為此市水務局組織相關單位在法律法規禁止垂釣的區域和不適宜垂釣的區域外,首批確定了22條段適宜垂釣區,並將在有條件的區域新建300餘處垂釣點位。而通州區的9處適宜垂釣區分布在溫榆河、北運河、運潮減河、通惠河、潮白河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