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陽90後小夥養出「舶來蝦」 攜手貧困戶共奔致富路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四川:德陽90後小夥養出「舶來蝦」 攜手貧困戶共奔致富路

2020-10-12 15:1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四川經濟網        瀏覽量: 119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隨著天氣轉涼,小龍蝦逐漸下市,大閘蟹躍身成為炙手可熱的餐桌美味。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還有一種水產眼下同樣供不應求,那就是澳洲淡水小龍蝦。與常見的普通小龍蝦不同,這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淡水龍蝦在我國內地僅在每年9月中旬才開始陸續上市,其體型、肉質、口感等各方面都遠超過小龍蝦,不僅如此,其上市的時間更是填補了剛剛下市的本土小龍蝦的市場空缺。

&nbsp&nbsp&nbsp&nbsp就是這樣一種「舶來蝦」,在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龍泉村已達到200餘畝的養殖規模、80000斤左右的年產量、300餘萬元的年產值,數十餘戶本地和省內貧困戶因此受益,走上致富道路,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個「90後」創業小夥黃科的努力。


現場技術指導

&nbsp&nbsp&nbsp&nbsp外省結緣「舶來蝦」&nbsp&nbsp&nbsp引進家鄉搞養殖

&nbsp&nbsp&nbsp&nbsp10月6日,國慶假期的第6天,在龍泉村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裡,黃科正穿著防水褲站在齊腰深的水塘裡,抄起漁網捕蝦。眼下正是自己辛苦了一年的收穫期,黃科隨機網起一簍龍蝦,細細觀察。他一邊看一邊說:「這些龍蝦都已經被訂了,為了把控龍蝦的品質,每次出塘前,我都要查驗大小是否勻稱,肉質是否飽滿……保證端上餐桌的是優質的產品。」

&nbsp&nbsp&nbsp&nbsp一眼望去,基地裡幾十畝的蝦塘和3000餘平方米的蝦苗培育室,都是黃科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出來的。到今年11月,養在裡面的澳洲淡水小龍蝦就將全部銷售一空。黃科指著其中一個蝦塘說,早在幾年前,這裡就一兩個塘子,連培育室都沒有。如今能發展成如此規模,還是離不開自己相中了這個好項目。

&nbsp&nbsp&nbsp&nbsp談起自己如何結緣澳洲淡水小龍蝦時,黃科介紹說,2011年,才18歲的他遠赴浙江省嘉興打工,在此期間,結實了在當地搞水產養殖的朋友。見黃科能吃苦,有幹勁,其朋友便邀約黃科到他的養殖基地工作,農民家庭出生的黃科本就對於農業很感興趣,在看到朋友所養殖的是國內剛剛引進不久的澳洲淡水龍蝦後,黃科更是對這個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一邊在基地工作,一邊向基地裡的專業技術員學習有關澳洲淡水龍蝦的養殖技術。經過3年的工作和學習後,2014年,黃科也成長為養殖基地裡的一名養殖好手。有了技術和經驗,黃科開始思考,既然澳洲淡水小龍蝦能夠引進國內養殖,那將它引進到自己的家鄉&nbsp德新鎮也應該可行。於是,在深思熟慮後,黃科拿出自己的工資積蓄,從基地裡買了一批澳洲淡水龍蝦苗,毅然返鄉創業搞澳洲淡水小龍蝦養殖。

&nbsp&nbsp&nbsp&nbsp告別朋友,帶著技術和蝦苗,黃科回到德新鎮,承包了20畝地,挖了水塘,投了蝦。至此,8萬尾澳洲淡水小龍蝦在旌陽區德新鎮安了家。黃科將自己的希望都寄託於這些蝦上,他不僅每天白天在蝦塘裡忙活,就連夜裡都守在蝦塘觀察龍蝦生活情況,為此,他乾脆在塘邊搭了一間小板房,吃住都在塘邊。


澳洲淡水龍蝦

&nbsp&nbsp&nbsp&nbsp吃苦耐勞見回報&nbsp&nbsp攜手村民致富顯擔當

&nbsp&nbsp&nbsp&nbsp憑著自己吃苦耐勞的毅力和勤奮的性格,黃科的基地發展也越來越好。「取得現在的成功有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市場的潛力。當時澳洲淡水小龍蝦養殖在省內幾乎是一片空白,市場需求量也就很大。」黃科說。

&nbsp&nbsp&nbsp&nbsp2014年到2020年,從20餘畝的蝦塘到200餘畝的專業養殖基地,這個90後小夥也成為了省內有名的澳洲淡水小龍蝦養殖能手,他養的蝦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每年每畝能收500餘斤,連年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往往不到11月中旬就被成都、綿陽、瀘州、眉山等地商家訂購一空,且一度成為當地高端餐飲市場的特色之一。因為這隻小小的龍蝦,黃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他成立合作社,並且藉助澳洲淡水小龍蝦開始「進軍」餐飲行業。

&nbsp&nbsp&nbsp&nbsp而就在這個時候,黃科開始有了反思。「我當時在想,自己通過養殖澳洲淡水小龍蝦,生活有了大變化。作為一名90後,也應該有所擔當,肩負起一定責任。」黃科說,「家鄉養育了我,也給了我創業的天地,我有技術有產品在手,應該讓更多的人也能從中獲益,讓這隻蝦成為更多人致富路的『鋪路石』。」

&nbsp&nbsp&nbsp&nbsp黃科開始主動邀請農戶到自己的蝦塘參觀,向他們宣傳養殖澳洲小龍蝦的好處,同時,他還長年僱傭十餘名貧困戶到基地裡工作,為他們解決收入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黃科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不僅成為德陽規模最大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並且在省內水產養殖行業裡也是聲名鵲起,每年前來「取經」的、購苗的農戶和合作社有數十餘戶。此外,他自己也長年奔走於省內外多地,到各地傳授養殖技術和經驗。「綿竹、什邡都有養殖戶通過養殖這個澳洲小龍蝦奔了小康,每年淨利潤都在十幾萬元,他們也經常邀請我去給他們講技術。」黃科有些不好意思,但又難掩自豪地說。


察看蝦的品質

&nbsp&nbsp&nbsp&nbsp記者了解到,在省內有數十家農戶及合作社在向黃科學習了養殖技術後,參與到了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當中,目前已形成了500餘畝的養殖總規模,這其中還不包括重慶等外地的農戶和合作社的一百餘畝。同時,黃科在向一些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後,還拿出自己的蝦苗讓他們養殖,在成熟後又出錢進行回購,為貧困戶解決了銷路問題。

&nbsp&nbsp&nbsp&nbsp「小黃總,我過來了?現在帶我去溫室看下苗子嘛!明年我想養點!」交談之際,從中江縣趕來的農戶老趙風塵僕僕地來到蝦塘邊呼喚黃科。

&nbsp&nbsp&nbsp&nbsp「喊你過完節再來找我得嘛,你今天就跑來了嗦。要得,你等我上來把衣服換了就帶你去哈!」黃科說著就朝塘邊走去。這個1993年生的小夥,用自己的勤勞把一隻「舶來蝦」養成了「旌陽產」,更用自己的擔當帶著養殖戶和貧困戶走出了一條致富道。(曾可嘉&nbsp四川經濟網記者&nbsp鍾正有&nbsp文/圖)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澳洲淡水龍蝦「移居」四川德陽 90後小夥創業填補市場空白
    澳洲淡水龍蝦「移居」四川德陽 90後小夥創業填補市場空白2016-05-17 09:0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四川新聞網        瀏覽量: 12126 次黃科介紹澳洲淡水龍蝦  (甘麗)今後不用出國,在德陽也能吃到澳洲淡水蝦。目前,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龍泉村23歲小夥子黃科正帶領著當地5戶農民養殖8萬尾澳洲淡水龍蝦蝦苗。
  • 貧困戶「抱團兒」養豬 「金豬」照亮致富路
    貧困戶「抱團兒」養豬 「金豬」照亮致富路 2020-12-12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養蝦亦有「稻」 河南信陽小夥返鄉創業鋪就致富路
    劉洋向記者介紹「稻蝦共養」種植模式。 段正麗 攝中新網信陽5月6日電(趙暉 張因祥 段正麗)五月的信陽,大地披綠,草木欣然。在河南信陽平橋區王崗鄉大山頭村的一片稻田邊,「90後」小夥劉洋看著田裡高產的蝦,憨厚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2020-04-13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現在,廖春已發展40餘畝稻田小龍蝦養殖,年產龍蝦約7000斤,成為全村家喻戶曉的致富能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廖春家有兄弟二人,母親常年患病,是村裡出了名的「藥罐子」。曾經,一家四口全靠父親務農艱難維持生活。1998年,初中畢業的廖春南下打工,希望能改善窘困的家庭狀況。
  • 四川旺蒼:「大戶+貧困戶」 跑山豬「跑」出致富路
    「我們剛引進一批特色養殖項目,月底投產後,將帶動4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9月2日,廣元市旺蒼縣金溪鎮中壩村村支書何禮華激動地說。今年,該村投入411萬元建設生態跑山豬養殖基地,以特色養殖帶動本村經濟發展,助農增收。
  • 穆成生:探出致富路 帶上眾鄉親
    在騰衝市蒲川鄉戶弄村曼帕山上,有一個叫穆成生的90後小夥,在當地租用120畝林地,建起了一個胡蜂養殖場,目前養殖規模已達到1330巢,養殖品種包括白腳葫蘆蜂、大土蜂、黃腰子、七裡蜂、黃蜂和蜜蜂等品種,其產品銷往省內外,每年的養蜂產值達100萬元左右。
  • 【中國的脫貧智慧】會寧太平店鎮:小土雞「啄」出致富路
    「十三五」期間,會寧縣太平店鎮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在大力發展肉牛肉羊養殖、特色小雜糧種植的基礎上,把土雞養殖作為帶動農民致富的新型產業,讓群眾跟著土雞「飛」出一條產業致富新路,為群眾幸福加碼。  在會寧縣太平點鎮牛家坪村的山上,有一座雞棚格外顯眼,步入雞舍,三千多隻土雞或喝水、或啄食,叫聲歡快悅耳,這是返鄉大學生唐永東的養雞基地。
  • 從「門外漢」成「養雞專家」 ,90後大學生的致富之路
    ,如今的利蒙養雞場年產值700多萬元,年利潤近200萬元,養雞讓他走上了致富路。6月2日,江西衛視《社會傳真》欄目報導了利蒙的養雞致富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對於許多農村孩子來說考上大學就意味著跳出「農門」但大學畢業後當同齡人紛紛選擇在大城市紮根時四川農村小夥利蒙卻將眼光瞄在了他最熟悉的鄉村毅然來到我縣新民鄉深山養土雞讓青春之花在沃土中綻放
  •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10-25 09: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走進村裡,潺潺流水聲由遠及近,一條條溪水穿村而過,一方方魚塘內魚兒正遊得歡快……近幾年,普照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靠著養殖高山冷水魚,硬是讓全村的58個貧困戶走上了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松茸「種」出致富路
    今年以來,水田鄉黨委、政府在縣扶貧辦和南昌師範學院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共同幫助下,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立足資源優勢,精心打造了松茸種植產業扶貧車間,不僅緩解了貧困戶就業難題,還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脫貧路。「我們調查發現,桑園村產業基礎薄弱,村民全靠在家務農和外出務工賺取微薄收入。」
  • 村裡最窮戶,鄉長幫助養鵝來致富
    張莊村年輕人羨慕的帥小夥張建強是張家莊村出了名的帥小夥,186的高個子,帥帥的臉龐,三軍儀仗軍員的身材。因此,建強早早地就娶了個漂亮媳婦。建強脾氣好,人緣也好,因此,村裡和建強同齡的男孩子都蠻羨慕建強的。
  • 57戶貧困戶脫貧後的新願望——「摘了窮帽,還要致富,過好日子」
    打鼓村村書記祁華榮回憶說,村兩委送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回來後,代表們成了最好的宣傳員,村民主動找村委會籤了土地流轉協議。最終,打鼓村集中流轉40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成了股東。  400畝香桂,讓打鼓村擁有了香桂飄香的美景,更為村民們描繪出一幅甜蜜藍圖。這不,今年香桂即將豐收,老百姓正精心管護著,等待著豐收的喜悅。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石蓉芳夫妻倆抱著鱘魚樂開懷據了解,基地目前參與鱘魚養殖的股東有111戶,其中貧困戶98戶,覆蓋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據養殖場負責人石運昌介紹,樟洞村地處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優質的水質資源不僅澆灌出香甜可口的稻米,也利於養殖冷水鱘魚。在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協商考察後,決定在村裡的上遊養殖中華鱘,由此「鱘」出了一條特色致富新路。
  • 養羊養出名堂 致富不忘老鄉
    回到家鄉後,聞霞一直在思考,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一次,聞霞到市中區白馬鎮一朋友家去玩,發現朋友家在養羊。從朋友那裡了解到,農村養羊不僅風險小,投入成本也不大,而且市場前景看好,朋友建議,聞霞返鄉創業可從養羊開始。心動不如行動。2015年下半年,聞霞開始養羊。第一批試養了20多頭羊,在養殖中,聞霞一邊養,一邊學習養殖技術。
  • 辣椒棚裡開啟致富路 ——高安市上湖鄉貧困戶王愛擁的脫貧故事
    「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走進高安市上湖鄉赤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條通俗易懂的勵志宣傳標語和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脫貧攻堅漫畫。
  • 湖南衡陽:「太陽花」鋪就80後小夥「扶貧路」,讓貧困戶脫貧摘帽
    以花扶貧,以花脫貧,衡陽縣石市鎮南洋村80後小夥凌帆,通過種植太陽花創建了年產值過千萬的鮮花產業,帶領當地130戶,37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湖南衡陽:「太陽花」鋪就80後小夥「扶貧路」,讓貧困戶脫貧摘帽花田裡,花民們正熟練地採摘新的一批鮮花,再過一兩個小時,它們就將出現在城市的花店,或者某個家庭的花瓶裡。
  • 新農3|千戶貧困戶 共享致富經 五指山暢好農場發展螞蟻雞產業促...
    新農人故事原生態放養 助農戶致富  走進五指山市暢好農場一隊,乾淨整潔的雞舍裡住滿了一隻只螞蟻雞,貧困戶黃大平正在給它們投餵食物  屯昌興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屯昌,在當地發展一段時間後,由於看好五指山的螞蟻雞產業,於是決定在2016年開啟五指山螞蟻雞產業工作。
  • 鄔龍莊村:肉兔養殖走出致富新路
    90後小夥仲顯旭自主設計建造的肉兔養殖大棚,具有冬暖夏涼、投資少、易於管理的優勢,融合了傳統兔舍與現代科技養殖技術,在四川西昌和雲南大理、迪慶等地都有他建造的歐式保溫大棚。
  • 涼山戰報丨沙馬乃拖村養雞「養」出新鮮事 貧困戶帶動了非貧困戶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7月6日傍晚,迎著大風,美姑縣井葉特西鄉沙馬乃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阿合木石,麻利地將屋後百餘只雞趕回雞圈,順手將半碗苞谷面倒進雞圈石槽。去年以來,在阿合木石等貧困戶的帶動下,全村百餘戶人家養起跑山雞,少的50隻,多的七八百隻。駐村第一書記胡明東感嘆,貧困戶帶動非貧困戶養雞,這在過去根本不敢想。
  • 90後小夥養「野雞脖子」當寵物
    原標題:90後小夥養「野雞脖子」當寵物 高微和寵物蛇玩耍 記者 王振東 攝  長春90後小夥高微在家飼養一條虎斑頸槽蛇已經半個月了。  「野雞脖子」當寵物養家中  高微今年23歲,是個地道的90後,從事水果批發,平日喜歡飼養爬行類的寵物。  10月初,他從外地帶回來一個新寵物。這個寵物是條綠色的小蛇,身上的部分地方還披著紅色鱗片,小蛇長20多釐米,被關在一個約20釐米長的透明塑料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