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全媒體特派記者 徐新東 劉鑫 王永端 劉金震 圖/半島全媒體特派記者 劉延珉 陸金星
大學畢業留在成都,地地道道的山東人李康,正在演繹異鄉創業人生。生活在成都17個年頭,李康機緣巧合找到「成都合伙人」,走上了日料餐飲的創業之路,也實現從大學教師到創業者的轉變,小有成就。在成都找到愛情,在成都安家興業,這裡已然成為第二故鄉,但李康骨子裡始終是山東人的底色。
從高校走出到合夥餐飲創業
1984年出生的李康,是紮根成都的濰坊人。半島全媒體記者在成都見到他時,李康正安靜地坐在店外,看著一撥撥食客進出。他的創業故事,正是從這座美食之城開始,更是圍繞著「吃」開始的。
李康2003年參加高考,以一名藝術考生的身份,入讀了四川音樂學院,也正式與成都結緣。四年大年生活,讓李康愛上成都,2007年畢業之後,入職當地高校成為輔導員、老師。他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從小在山東長大的自己,對之外的城市充滿嚮往。當來到成都這座城市包容性的城市,自己的成都朋友圈逐步穩定,留在這裡就順理成章了。
2014年前後,李康從高校教師轉行,踏上了餐飲行業創業之路。李康坦言,之所以選擇投身餐飲行業,跟自己「吃貨」屬性分不開。他有兩個創業合伙人,一個來自內蒙古,另一個來自西藏,三人機緣巧合結識為朋友,共同口味就是喜歡吃日料。
李康告訴記者,也是緣於青春時候的躁動,愛吃的三個外地人、外行人,合計後決定在成都開一家日料店,結成了餐飲上的「成都合伙人」。
起步入不敷出到營業額七百萬
三人湊錢租下城區一處店面,起初計劃以日料外賣為主打,裝修風格上滿滿文藝範。「雖然我們三個人不會做,可嘗出口味好壞並非問題,就開始招聘廚師進行試菜。」李康告訴記者,最初應聘的日料廚師,做出來的口味不太符合想法,這就得不斷進行碰撞溝通。那段時間,仨人時常在店裡聚齊,不停試菜或請人試吃。
與大多數人基本一樣,三人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三個門外漢、異鄉人,起步遇到很多棘手問題,廚師出菜質量不穩定,服務員流動性太高,甚至遭到鄰居投訴。李康還記得,當時恰好外賣業務越來越興盛,他們正是瞄準這個風口,可新店首月營業額僅600多元,以巨大壓力給了三人一頭冷水。盤算了一番後,他們開始在外賣基礎上加入堂食,不斷擴大知名度後才有了起色。
如今,李康和合伙人有了6家店。其中4家已經運營上正軌,單店月營業額在20萬左右,四個店面年營業額700多萬元,還有兩家店籤訂了合同待開業。李康說,自己餐飲創業在成都紮下根,未來計劃將自己的日料推廣到更多地方,目前已經跟重慶市場取得聯繫,計劃年後就向著重慶進發。
紮根第二故鄉始終保有山東情
「有饅頭和米飯就選饅頭,喝啤酒還是喜歡青啤。」李康坦言,骨子裡還是個山東人,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兒,最喜歡的還是聽到鄉音。在他從事餐飲創業的道路上,也得到了行業內山東老大哥的指導,學到了很多餐飲經營方面的經驗。成都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忙碌事業回山東的次數也少了,可那份濃厚的鄉情始終不改變。
他在成都收穫了自己的愛情,與一位湖北姑娘步入婚姻殿堂。他告訴記者,自己年紀比愛人大一些,同為打拼的外地人,當時嶽父嶽母並不同意,可憑著山東人能吃苦、踏實的性格,慢慢感化了倆人,最終抱得佳人歸。如今,兩人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四歲半,一個一歲半,共同經營起這個小家,也經營著自己的成都創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