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名聲相差那麼大?

2020-12-26 騰訊網

清朝末年,隨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籤訂,清朝政府已經搖搖欲墜。之所以大清朝還能夠苟延殘喘直到1912年,晚清的四大名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這四個人支撐了清朝的最後幾十年。

其中有兩個人的名字非常衝突,那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他們兩個人同是當時大清朝廷的倚仗,地位旗鼓相當,名聲也平分秋色。然而,在現代人眼裡,他們兩人的聲名卻是千差萬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正確看待李鴻章的文章,結果評論裡滿是對李鴻章的批判,整篇文章沒有提到隻言片語的左宗棠,卻有不少懷念「左公」的言語。可見左宗棠和李鴻章在人們眼中的差距,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從三大方面加以論述比較,即「名」、「利」、「為」。

先說「名」。

曾國藩為什麼會享有盛譽?因為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曾國藩一生對於「留名」一事,確實是在極力避諱,經常是做好事兒不留名,自己也不做記錄,更不在信札中提及,屬於「雷鋒式」大公無私。

而左宗棠照比曾國藩就會在乎一些自己的名聲,左與曾一樣經常做一些資助之類的好事兒,但是左就更喜歡「宣揚」自己的憂國憂民。而且還有一事兒也可以看出曾、左二人對於個人聲譽的在乎程度。眾所周知,曾、左二人都寫過很多家書、家訓之類的信札,可以說裡面匯聚了太多二人為人處世的智慧,如今都是我們了解史實和自我修為提升的源泉寶典。但在當時,曾國藩就明確表示,自己的信札等文字不要刊印,而左宗棠卻明確對兒子說要將其書信刊印流傳。雖說左宗棠是因為教育子孫後代而刊印自己書信,但其實也難免有博取名聲之嫌。

至於李鴻章對待名譽,從認知上與曾、左二人就是背道而馳。李鴻章這個人做事十分現實,名聲在他看來是虛頭巴腦的事情,並不十分看重。可能也正因如此,李鴻章才能為其他兩位不可為之事。

說完「名」,再說「利」。

所謂「利」,既金錢耳。曾、左二人都是典型的禁欲主義者,尤其是曾國藩更是做到極致。曾、左二人的共同觀點,金錢維持日常用度即可,並且終身恪守「不為官發財」的誓言。

此外,二人更是不願意給子孫後代留下金錢資產。二人的人生觀是,子孫如果是塊料,不用留下家資遺產,一樣能夠吃飽飯,反之,則留有萬貫家資也經不起敗家。而且二人認為,家資越豐厚,越容易出紈絝子弟和敗家子,這比較符合「窮苦孩子早當家」的國人信條。

李鴻章的利益觀與曾、左二人截然相反,金錢的欲望那是相當之重了。與曾、左二人「不為官發財」不同,李鴻章利用自己位高權重,為自己及其家族攫取大量財富。在晚清時期,清王朝轟轟烈烈地大搞「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發展「洋務」的主要推手之一,在眾多興辦的企業中,大多是有李鴻章的股份,而且不少還是「乾股」。

李鴻章本人也更是經商理財高手,典當、金融這類來錢快的暴利行業,李更是無不染指。除此之外,一些不可告人的黑色收入也不是沒有,據說李鴻章還收受過俄國人的賄賂,雖說這事兒沒有鐵證,但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因此,李鴻章不但比曾、左二人富有得多,而且更是當時全國一等一的富豪。

最後咱們再聊聊這個「為」。

孔子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實在的,克己人慾能做到的古來沒有多少人,所以個人注重些名譽,愛惜一些錢財,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品行不端,那被後人詬病也就不冤枉了。在筆者看來,李鴻章的個人品行,不但照比曾、左差距極大,甚至可以用「卑劣」這類鄙夷之詞形容之。

筆者之所以對李鴻章的個人品行評價如此之低,並非因為李鴻章對待個人恩怨的睚眥必報,而是在國家大義是非面前,李卻置之不顧而洩私憤、報私仇。

很多朋友都知道,曾、左二人關係並非融洽,左宗棠經常對曾國藩出言不遜。但是,曾國藩每次聽到這類流言都一笑而泯之。當左宗棠徵戰西北之時,身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在後勤方面支持左宗棠那真是不遺餘力,連傲慢一生的左宗棠,這次都不得不承認自愧不如。以國家之大義而將個人恩怨置之度外,這就是大丈夫之所為。

反觀李鴻章,為達個人目的而置國家大義於不顧的卑鄙行徑並不在少數。前文提及的收受俄國人賄賂之事,雖非確定,但是俄國人將日本人取而代之,攫取南滿利益,李鴻章確實是從中斡旋出了不少力。也許這個事兒可以辯解為「不損失清王朝利益」,反正不論是日還是俄,沒清王朝什麼事兒,儘管地盤是清王朝的。那麼,置胡雪巖於死地,進而搬倒左宗棠(所謂:倒左先倒胡),那就絕對是赤裸裸的陰險。

清法戰爭爆發之際,左宗棠以老邁之身親赴沙場而不在朝中。而此時胡雪巖更是為了與洋人展開絲綢商戰而賭上全部身家。李鴻章利用這一契機,勾結給胡雪巖貸款的滙豐銀行(就是那個支持毒瘤的銀行),從商政兩肋插刀,硬生生地將胡雪巖逼迫到傾家蕩產。失去了「錢袋子」的左宗棠,自然不能全力應戰,這也成為決定清法戰爭最終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終,左宗棠與胡雪巖兩人先後憂憤而死。

李鴻章為了個人政治企圖,不惜幫助外國銀行,來損害自己國家的商業利益,不論怎麼說,李鴻章這一行徑都非常的卑劣。

所以說,「左宗棠不如曾國藩,而李鴻章不如左宗棠」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和左宗棠同是晚清名臣,為何名聲相差那麼遠?有這三個原因
    之所以大清朝還能夠苟延殘喘直到1912年,晚清的四大名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這四個人支撐了清朝的最後幾十年。其中有兩個人的名字非常衝突,那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他們兩個人同是當時大清朝廷的倚仗,地位旗鼓相當,名聲也平分秋色。然而,在現代人眼裡,他們兩人的聲名卻是千差萬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地下。
  • 晚清4大名臣中,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到底誰更厲害?答案很準
    眾所周知,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是晚清名臣中最具實力的三位,雖然3位名臣都是靠打擊太平天國運動而發家,但要是把他們最具實力的一面拿出來比較,則盡顯不同,其中,在資歷上,曾國藩最深,往後則是左宗棠與李鴻章。
  • 晚清四大名臣對中國都有何貢獻,左宗棠功勞最大,李鴻章背罵名
    然而這是,清朝卻誕生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可以稱之為「中興F4」。晚清中興F4第一名: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二等恪靖侯。
  • 李鴻章與左宗棠這兩位晚清名臣,誰對後世的貢獻和歷史影響更大
    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位是經常被人拿來做對比的,也難怪,兩位生前,一個是曾國藩的傳人,一個呢,本來是從湘軍集團獨立發展出去的,本來就有門戶之爭,然後因為後面的塞防海防之爭,搞成了一種勢同水火的權爭,左因為收復新疆之功,被後人稱為民族英雄,而李呢,則因為籤下了不少不平等條約,後世人多視為賣國賊,以至受掘墓揚屍之辱。
  • 同是晚清重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誰的官職大,爵位高,權力重
    同是晚清重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誰的官職大,爵位高,權力重在清朝末年,曾有過三個特別有名的大人物,那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這三個人物在清朝末年的職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說,他們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兩種說法。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如果讓清廷官方排,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但都忠於清廷,忠誠度而言,四人沒有差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大學士,正一品高官。
  • 左宗棠為何在晚清名臣中評價最高
    說實在話,晚清確實也出了不少人物,但相比較而言,還是左宗棠評價最好和最高,這估計也沒什麼多少爭議。李鴻章也好,曾國藩也罷,或者再加上個張之洞,看來看去,似乎都還有一點問題。而左宗棠則不然。這個主要還是在於左宗棠堅持對新疆的經略,在沙俄對新疆侵略日益嚴重的背景之下,李鴻章主張注重海防,但遭到了左宗棠的抵制,認為塞防一樣重要。確實當時的環境下,沿海各地遭到了不少侵略的風險,但是幸好有左宗棠,才確保了西北一隅的安全。我們來看看其他名臣對左宗棠的評論吧。
  • 都說為官須看曾國藩,但左宗棠、李鴻章為什麼不看好他?
    左宗棠、李鴻章對曾國藩的深度誤解,像他這樣的人,上一個叫劉備搖擺動蕩的清末王朝,遭受南方農民軍起義和西洋帝國主義入侵,朝廷之上慈禧專政,民間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在這大清王朝風雨飄零之時,這亂世湧現的晚清四大名臣,的確是為清王朝續了一把命。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晚晴四大臣通常是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也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的說法)。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若干年後,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而進入仕途最晚的張之洞也逐漸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因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對「晚清中興,贊畫有功」而被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只不過,後世對於上述四人的評價卻有著天壤之別,甚至連當時的清廷都對他們有著明顯的區別對待。
  • 闢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和晚清四大名臣,其實不是同四個人
    最近看一些網友寫的文章,注意到有些網友直接說張之洞這位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實這麼說有些問題。或許大家提的比較多了,那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不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麼?但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和晚清四大名臣,其實不是同四個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左宗棠和李鴻章同為晚清重臣,為何口碑差距極大?
    晚清時期,國際形勢風雲突變,清王朝的統治更是岌岌可危。面對內憂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不得不大力重用漢人大臣。在亂世爭鋒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著實湧現出了一大批漢臣能人、名人,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曾(曾國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鴻章)。
  • 曾國藩為什麼肯放左宗棠和李鴻章自組軍隊,獨立成軍?
    文/王國棟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曾是曾國藩的部屬和學生,當左宗棠和李鴻章羽翼豐滿以後,如何擺脫曾國藩的控制就成為了棘手問題。曾國藩成人之美,不但放任左、李二人單飛,還贈與巨額軍費和部隊相助,可謂以國士相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左、李二人日後的功成名就,是曾國藩一手栽培的。
  • 晚清四大名臣該如何排序?
    我們都知道晚清有四大名臣,那麼這四人誰的貢獻最大,該怎麼排序呢?先看看四人的主要貢獻。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曾國藩,湘軍創始人,晚清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文學「湘鄉派」創始人,他以程朱理學嚴謹治學,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的歷史功績,是創立了湘軍,並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輔助皇權穩固了當時動蕩的環境。
  •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為什麼會希望自己能早點死
    曾國藩,在晚清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當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清朝岌岌可危的時候,曾國藩在湖南組建湘軍。經過幾年時間,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在那以後,曾國藩又開始提倡起洋務運動,想要通過學習西方人的工業、科學等,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大清王朝搖搖欲墜之時,是他們挺身而出,憑藉著驚人的才能與忠心,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那麼,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到底誰的官最大?誰的爵位最高呢?
  •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所謂「中興」,顧名思義就是指王朝中途振興,轉衰為盛,語出《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從漢光武帝,到唐憲宗,再到明孝宗,歷朝歷代向來不乏中興之主,但晚清的短暫中興,仰仗的卻是四位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左宗棠為人剛正,處事清廉,是當之無愧的晚清名臣真君子
    晚清名臣左宗棠,一生剛正不阿,養浩然之氣,成君子之道。但在晚清官場這個大染缸裡?他是如何做到不被利益牽絆,獨善其身的呢?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左宗棠超出了上面兩種「做人」評價。他個性太盛,鋒芒畢露,顛覆傳統,自我評價比別人對他的高度評價往往還要高。也因此,他是一個朋友不多的人。胡林翼說得很中肯,「惟以慮事太密,論事太盡為戒」,左宗棠個性外露,評價人走極端,一般人都很反感他當面說出自己的毛病。能夠跟左宗棠做成朋友,都是知心知肺的好友。
  • 晚清四大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清朝宣告滅亡,被稱為晚清七十年。晚清七十年,出現了不少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其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4人,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 「晚清四大名臣」合力為清朝續命半個世紀
    熟知歷史的朋友大都知道晚晴有著名的「四大金剛」為,若無此四人,晚清政府恐怕會提早50年滅亡。這四位名人即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他們四人讓晚清多存在了半個世紀,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今天就為大家講講他們的功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