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的覆滅成就了三位漢臣:攻陷天京的曾國藩,獲封「一等侯爵」並特賜世襲罔替,授太子太保銜,贈雙眼花翎;攻陷江蘇並協助進攻天京的李鴻章,獲封「一等伯爵」,賞雙眼花翎;攻陷杭州並逐漸控制浙江全景的左宗棠,獲封「二等伯爵」,授太子少保銜,並賜黃馬褂。而在這一年,來自貴州的書生——張之洞高中殿試「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正式踏入仕途。
若干年後,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而進入仕途最晚的張之洞也逐漸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
因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對「晚清中興,贊畫有功」而被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只不過,後世對於上述四人的評價卻有著天壤之別,甚至連當時的清廷都對他們有著明顯的區別對待。
那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人,到底誰才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晚清朝廷真正認可的大佬,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晚清重臣呢?
所謂「重臣」,即為於朝廷中擔任要職、身負國家重任的臣子;
所謂「大佬」,乃係在某一方面具備絕對話語權,能被時人崇敬、敬佩的傑出人物。
就官職級別而言,四人均領「殿閣大學士銜」,品秩均達到了頂點——正一品,行政級別均為正國級。而且,四人所擔任的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均為朝廷要職,而且四人均為「同光中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可謂「身任要職、身擔重任」。也就是說,曾、李、左、張四人均能稱得上「重臣」。
只是,他們是不是都能被稱為「大佬」?是不是都能得到晚清朝廷的絕對認可呢?
晚清時期,真正被朝廷委以重任的表現
隨著清朝的發展,清朝權力中樞的所在也隨之逐漸變化,從清初時期的「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到康熙年間的「南書房」,再到雍正年間的「軍機處」,清朝時期的「內閣」幾乎從未擁有過實權,「殿閣大學士」自然也基本等同榮譽官職,雖然名為「朝廷宰輔」,但實際權力甚至還不如六部尚書、地方督撫。
雍正皇帝登基後,創設了服務於皇帝一人的「高級秘書處」——軍機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就是說,自雍正朝以後,軍機大臣逐漸成為被皇帝充分認可、絕對信任的朝廷重臣。如果軍機大臣再兼領「殿閣大學士」職銜,就基本等同於前朝的「宰相」,才是正兒八經的「朝廷重臣」。
晚清時期,清廷雖然無奈重用漢臣,但對漢臣的提防之心卻從未消除,「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想法也從來都沒有消除。所以,手握重兵、勢力遍及全國的曾國藩從未進入過真正的權力中樞——軍機處,其兼領的武英殿大學士也只是一個虛職,恐怕他連武英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所以,李鴻章雖然出任過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且還兼領文華殿大學士,擁有著「內閣首輔」得虛名,但其也從未擔任過軍機大臣,從未真正走進權力中樞。
說到底,曾國藩只是清廷用以壓制地方造反勢力的武器,而李鴻章也不過替清廷背黑鍋的一個「糊裱匠」而已。
而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的左宗棠;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的張之洞,才是真正走進晚清權力中樞,參與制定軍國大計並對晚清政權進行宏觀調控的「朝廷重臣」。
曾、李、左、張四人的國家貢獻對照
根據曾、李、左、張四人的仕途生涯、生平大事,我們可以對其具體貢獻做出大致概括:
曾國藩
平定太平天國、為朝廷「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李鴻章、左宗棠就是曾國藩發現的「千裡馬」。只不過,李鴻章真正擁有「再造玄黃」之能力的時期,出現在曾國藩死後;左宗棠能被稱為「近百年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更是發生於同曾國藩交惡以後。
只不過,等到為國家、為民族出頭的時候,「群才效用,大寇蕩平,而為中興第一功臣」的曾國藩卻全然沒有了脾氣,數十年積累的名望和地位就因為一個「天津教案」而名聲掃地、晚節不保。所以,曾國藩是清廷的「大佬」,但絕不是國家、民族的「大佬」。
李鴻章
能被慈禧太后評價為「再造玄黃」,能被伊藤博文評價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能被《清史稿》評價為「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李鴻章憑藉一己之力為晚清強力續命的功勞,不可磨滅。《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一把骨頭一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的具體表現,也確實對得起「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的評價。
可「甲午戰爭」的失敗,誰最該承擔責任?慈禧太后挪借北洋艦隊軍費修建圓明園的傳說,現在都沒得到證實,而李鴻章指揮失誤導致艦隊被團滅在威海衛,卻是不爭的事實。再往前推,光緒十一年,在朝鮮已經戰勝日本的李鴻章如果不同日本籤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日本恐怕連朝鮮都進不去,「甲午海戰」恐怕也不會發生。
更讓人憤恨的是,根據俄國史料記載,因為李鴻章收取了沙俄高達300萬盧布的巨額賄賂,才有了《中俄密約》這個「強盜條約」的籤訂;而且,根據後世學者考證,在李鴻章「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的背後,又有著李氏家族數年種植和販賣鴉片的黑色收入。就此來看,後世對於李鴻章「引狼入室,復又為虎作倀」的評價,並非虛言;其被罵為「賣國賊」,也絕非冤枉。
左宗棠
拋開所有,僅就其力主「疆防」並率軍收復新疆的壯舉,就對得起後世對其「唐太宗以後,對於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當首推左宗棠,實非過譽」的至高評價。為自己的祖國嘔心瀝血,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依靠自己的努力,為多災多難的祖國找到一條出路;這才是真正值得推崇和尊敬的「大佬」,才是真正的「國家之光」、「民族之光」。
張之洞
一個文人出身的清流派領袖,毅然轉向洋務運動,以實業救國,這份魄力和擔任就值得後世敬仰。晚清時期,包括曾國藩、李鴻章甚至是恭親王奕訢在內的朝臣都在喊著「師夷長技以制夷」,可真正做到實處的又有幾個?
改革教育、修築鐵路、主張學習西方法律,並以實際行動奠定中國重工業之基礎,這才是洋務派領袖真正該有的模樣。因為張之洞,中國的教育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他才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張之洞者,方為國之柱臣、民族之希望也!
就此來看,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晚清朝廷也並非一無是處,最起碼他們能分辨出誰才是真正值得認可、值得信任、值得賦予大權的「國之重臣」。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中興將帥別傳》、《清史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