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精髓:讀懂這4句話悟透心學,人生路越走越順!

2020-12-07 筱凡凡情感

王陽明,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核心的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即為「陽明四句教」。

「陽明四句教」,關係陽明思想的終極關懷和基本宗旨,讀懂這四句,不僅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心學」,對於個人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世也大有裨益。

想要徹底領悟陽明心學,必須得弄明白這四句話,因為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可以讓你的人生路越走越順!

無善無噁心之體

王陽明心學,關注的終極問題,還是人和人性的問題。四句教的第一句,「無善無惡性之體」,他認為人性這個「性之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

中國傳統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不那麼主流的儒家,如荀子之流,認為人性有惡。但都主張對人性定調。

王陽明對儒家的發展即在於此,即非善非惡。正因為人性本來是混沌的,沒有天生的善人也沒有天生的惡人,所以可以通過教育和思考,令一個人的性格變化。

因此,這第一句教給人的最大啟示是:我們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事物,讓外物按照規律去發展。讓自己支配自己的內心,我心安處是良知。

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是思想的作用。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可是思想、情緒有善的也有惡的,比如我們要吃一個東西,該吃不該吃,吃了以後有沒有好處?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惡的問題了。

世事紛擾,我們經常被環境所左右,導致胡思亂想。人慾橫流,我們每每以自身利益出發。這無法避免。只有佛教中的大菩薩,才能做到念念都是普度眾生的善念。普通如你我,只能日進一善,注意修行。

因此,這第二句教給人的最大啟示是:踐行心學其實很簡單,時時關注自己的念頭,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有飯吃飯,有茶喝茶。

知善知惡是良知

人的心體是判別善惡的標準,所以人的意念一動,心體便知道是善念還是惡念。這種覺知能力就是良知,是每個人都有的。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哪怕是大奸大惡之人也都有這種良知,只是他們的良知被私慾遮蔽了,所以無法真切的知善知惡。就像一面鏡子,本可以清楚地映照出一切事物,然而鏡子上逐漸沾滿灰塵,昏暗不堪,就看不清楚了,只能照出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但鏡子還是那面鏡子,鏡子本身還是明亮的,只是被灰塵遮住了而已。

那些大奸大惡之人,並非不知道善惡,只是他們會為自己掩飾,以求心安而已。比如你要問一個慣偷他為什麼偷東西,也許他會說是生活所迫,但他絕對不會說是喜歡偷東西。因為他也知道偷東西是一種惡行,所以要為自己掩飾,最後連自己都相信了。

因此,第三句教給人的啟示是:教育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喚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獲取知識的目的,本來也就是發現自己的良心。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在這裡的涵義非常豐富,指人類的各個方面的活動。如果概括地說,就是探究事物客觀屬性,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是人生實踐的目的,為善去惡就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和標準。「格物」二字可涵蓋人類的一切行為,人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為善去惡」為標準。

從「知善知惡是良知」到「為善去惡是格物」,通過「致良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陽明思想的精粹和核心,這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因此,第四句教給人的啟示是:我們要真正將心裡的道德發動出來,影響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要追求最好的自己,找到「聖賢之道,吾性自足」的天植靈根。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被稱作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成功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中國,現在卻很少有人記得王陽明,老顧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89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王陽明:人到五十,要知道「人生在世難得糊塗,糊塗也是福」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活的太明白了,有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輕輕的來,淡淡的走,可能更好,人生難得糊塗。明朝有一聖人,名曰王陽明,乃心學集大成者,其思想「陽明心學」受眾人所追捧,陽明先生知天命時節仍在學堂傳道解惑,其悠然羨煞他人。
  • 鬼谷子:這3句口訣,讓你反敗為勝,人生路越走越順
    鬼谷子:這3句口訣,讓你反敗為勝,人生路越走越順《菜根譚》上有這樣一句話:「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沒錯,做人做事貴在恰到好處。而要做到恰到好處,首先就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只有學會為人處世你才會成功!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是智力殺手,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拿破崙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不安就會在做事的時候被充分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曾國藩讀王陽明心學,發現人的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做到4點
    即便如此,曾國藩卻變成晚清最厲害的人物其一,曾國藩常常讀王陽明的書,在王陽明的心學上,他領悟到了一整套為人處事、識人、交友經驗,然後他的路也越走越寬,功成名就、封侯拜相,變成晚清屈指可數的名人。我近期再度讀過《王陽明全冊》後,領悟了這其中的要旨,小結起來就四字「清,慎,勤,忍」。
  • 一個人,一旦悟透王陽明這4字,後半生必定越活越透徹
    500年前的明朝,出了一位聖人,那就是王陽明,他是文人,卻能夠領兵剿匪,平定戰亂,他是武將,卻能立院講學,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這幾年,王陽明大師儼然成為了一個熱詞,他提出的諸多理論被今人奉為經典,記錄其言行的書籍《傳習錄》更是成為了暢銷書。
  • 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是否對我們現代人也有所幫助呢?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對於王陽明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在思想上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心學,屬於儒學的一門學派。那麼流傳那麼多年的心學,是否對我們現代人也有所幫助呢?糾正人慾以達社會所需人修剪樹木的行為,站在樹木的角度看,是在傷害樹木,站在人的角度看,這是糾正樹木以達自己所需。王陽明心學正是在修剪人慾,糾正人慾以達社會所需。這兩種觀念矛盾的根源在於目標不同,如果為國為民,那當然要去掉私慾,如果為了一已之私,那自然不必去私慾。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國民必須要修理個人的欲望。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於是王陽明突然高聲喝道: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這是禪宗一貫用的「棒喝」。那禪師一聽便知來人是同道,破例與王陽明攀談起來。王陽明問:你有家嗎?禪師點點頭。王陽明認為這是狡辯,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人生修行,何必要逃?所以王陽明認為,佛家看似「不著相」,實則「著相」。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是坎坷不斷,他經歷過的人生低谷,數也數不過來,每一次遭遇坎坷,他都會陷入無盡的沉思,同時也會痛苦不已,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被打敗過,王陽明唯一的目標就是讀懂心學,很顯然,最後他做到了。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自身的高度。
  • 王陽明:為人處事,若用好這 3 條,讓你的人生如魚得水
    王陽明作為聖人本應該享受已經是「完美的人生」帶來的好處,可是王陽明從小艱苦慣了,即便是有錢有權了也從來沒有想過「作威作福」。王陽明深刻地明白,人生在世,無論處於哪個階段,都離不開說話、辦事、做人。想要立足於社會,想在人際圈中吃得開,就需要掌握這三種本領: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只是能力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是坎坷不斷,他經歷過的人生低谷,數也數不過來,每一次遭遇坎坷,他都會陷入無盡的沉思,同時也會痛苦不已,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被打敗過,王陽明唯一的目標就是讀懂心學,很顯然,最後他做到了。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自身的高度。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學!
    同時,王陽明的心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產品,他的心學思想,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忍」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想當初住在龍場,但由於民俗風情千差萬別,只能躲在山洞裡,每天靠野果野菜喝露水為生。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但王陽明保持樂觀的態度面對周圍的一切。人生在世,時常有不順心的事發生,這在正常不過了。但如果你謹記王陽明的4句話,也許能反擊成功,讓你可以笑到最後。王陽明忠告:當你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不要急躁,環境越差越有利於修行,因為磨是世界上最好的修行,忍是人生最濃的味道。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今人要體悟陽明心學,就需要拋開大量的儒家概念,先找到心學的核心脈絡,學習起來就會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否則會有山重水複之感。陽明心學的修悟,需要一個從「心悟、體悟、到證悟」的三層悟道過程,再加上「致良知」和「心學終極願景」,構成了陽明心學層層遞進的漸悟脈絡。
  • 王陽明心學:事上磨練的人才有長進,遇事則亂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所以被人稱之為王陽明。王陽明是我國古代心學的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提出了別具一格的「陽明心學」。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學說簡潔而有力,如「知而不行,行而不堅」的人,是不能成事的,知行合一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啊。可以說讀懂了陽明心學,能讓人受益無窮。(一)、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那麼中國社會有沒有辦法能夠走出困局,有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 王陽明:當你陷於人生低谷,你會看清楚很多你從未看到的東西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人生在世,難免起起落落,我們有輝煌,就會有低谷,面對人生的輝煌,我們應該謙虛謹慎,而不是驕傲自大。同樣,面對人生的低谷,我們也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這將會指引我們走出低谷,重新攀登巔峰的指路明燈。當我們處於人生低谷,你就會看清楚很多問題。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中提到過很多次。
  • 王陽明: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去惡揚善,做個善人,始終是為人的正道(四句話讀懂心學)
    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可是思想、情緒有善的也有惡的,比如我們要吃一個東西,該吃不該吃,吃了以後有沒有好處?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惡的問題了。世事紛擾,我們經常被環境所左右,導致胡思亂想。人慾橫流,我們每每以自身利益出發。這無法避免。只有佛教中的大菩薩,才能做到念念都是普度眾生的善念。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這3件事「心狠」,才是對自己大愛
    總結:心軟之人一生窮,做好這三件事,不僅是對自己的一個保護,也是對周圍人的大愛,要學會"心狠一些",在任何年紀,都要用現階段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物,清楚自己現在應該要做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的負責。王陽明成為聖賢之人,王陽明心學對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