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冰棍、冰可樂、冰鎮西瓜……炎炎夏日裡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舒適的景象了。
不過千萬不要認為冰棍是現代人的特權,勞動人民的智慧可是無窮的,在那個沒電的年代,古人也是有辦法在夏天用上冰的哦!
凌人採冰,王室夏日專供
周朝時,就設立有專門的採冰機構——冰政,負責採冰事宜的人叫做「凌人」。他們會在冬季從湖中採冰,然後儲存在名為「凌陰」的冰窖裡,到夏季就可以使用了。
但是由於當時技術有限,冰窖的保溫效果並不好,常常到夏季時,冰窖裡的冰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所以,儘管夏季也能用上冰,但物以稀為貴,這時候的冰還不是尋常百姓能享受得起的。
從宮廷到民間,逐漸成熟的製冰業
到了唐代,我國的藏冰業就逐漸從宮廷轉移到了市場,開始有非常多靠近湖邊的民眾做起了藏冰的生意。
商家先在冬天採集和儲存足夠的冰塊,然後在夏季以預定的形式出售冰塊。
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冰窖一旦打開保溫效果就會大大減弱,冰很快就會消融。所以為了避免浪費,通常會讓百姓先按照需要預定,等預定量夠一冰窖的量時才會統一打開冰窖售賣。
唐朝末年,有人發現硝石除了可以煉火藥,溶於水的時候還可以吸收大量的熱使水降溫結冰,從此人們就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最早的冷藏箱——冰鑑
此時,也就應運而生了一種比較原始的冷藏箱——「冰鑑」。
其實早在周朝就有一種類似冰箱的器物,叫做「銅鑑缶」,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放冰或者熱水,內層放酒,這樣就可以隨時吃上或冷或熱的酒了。
但是這種銅鑑缶非常沉,我國曾出土的「曾侯乙銅鑑缶」就重達170公斤,不便攜帶。
而宋時的「冰鑑」就方便很多了,由木頭製作,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放冰,上層就可以放一些消暑的飲品,雖然比不上「銅鑑缶」美觀,但實用性更強,冷藏效果非常好。
消暑佳品吃不停
隨著冰塊使用越來越方便,人們對於冰的利用也越來越多樣。除了放在室內降溫以外,冰也被用在了各式各樣的夏日消暑飲食上。
比如,唐朝就出現了最早的「冰棍」。
唐朝商人利用冰塊加鹽可以吸收熱量的原理,先在冰桶裡撒上鹽,然後將盛有糖水的鐵盒放在裡面,再插入木棍,等糖水結冰就成了「甜冰棍」。
等到宋朝,就有專門賣冷飲的商鋪了,還有 「冰糖雪冰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梅花酒」等美食。
到元代,人們嘗試將酒、水之外的東西做成冰飲,比如將牛奶做成「奶冰」。後來又向奶冰中加入果汁、果脯之類的東西,製成名為「冰酪」的甜品。傳說,這冰酪被馬克·波羅習得帶走,傳去了義大利,也就成了如今冰淇淋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