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18:51:24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
社區內所有便民服務點被一一囊括,大到毗鄰的其他社區位置,小到轄區內的桶裝水配送點,地圖上用紛呈的顏色、形象的簡筆畫標註出了轄區內所有熱門地點。
三修三改的地圖,一「圖」打盡社區情況。它正出自大渡口區滬漢社區工作人員歐陽琳之手。日前,一張手繪水彩地圖在大渡口區滬漢社區「走紅」,2000份地圖在送「圖」上門的同時,也將便利送至每位居民手上。
初衷
三易其稿 讓地圖做到真正便民
「社區的託老所在哪兒?」「城市一卡通充值點能不能找到?」若在以前,問路者多半得到的是搖頭的回答。
但如今,這張雙面印刷,一面是地圖,一面是便民服務單的手繪地圖會告訴你答案。
▲手繪地圖初稿
細看這幅地圖,不禁會發現其中的色彩搭配,圖標形狀都處理得很是巧妙。包子店是一籠帶著顏表情的包子,藍色的ATM機代表銀行,社區所在位置則用一個栩栩如生的機器人標明。
「機器人是1:1畫的,機器人的原型就在我們社區的門口,不少居民笑稱這是社區的『地標性建築』。」
地圖不難看出幾分繪畫功底,昨(8)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來到滬漢社區,這個推測在創作者、社區工作人員歐陽琳這裡得到了證實。
38歲的歐陽琳告訴記者,自己當年高考是美術特長生,但大學專業學了廣告。算算時間,其實已經有10多年沒有拿過畫筆了。「水彩本身難度不大,顏色線條並不會難倒我。」 地圖在一個晚上熬夜趕工完成,但歐陽琳稱這幅畫繪製得並不容易。
「社區面積雖然不大,只有0.6平方公裡,但剛開始繪製時,我什麼都想畫出來,這導致初稿看上去非常凌亂。」什麼地圖才能做到真正便民?為了解居民最真實的需求,也為了地圖更加精準,歐陽琳在參與各種院壩會、民意反映會的同時,也將轄區所有的商戶、小區、街道走了個遍,做到對社區情況瞭然於心。「社區出名的麵館飯店到底味道怎麼樣,哪家銀行只有ATM而不提供櫃檯服務,了解越深入,越詳細,畫圖時心中才會絕對有數。」
▲創作者、社區工作人員歐陽琳
▲三度易稿後的版本
將初稿中不必要出現的小區刪掉,便民性不夠,可提可不提的信息作以省略。地圖經過三次修改,才有了如今的樣子。「畫得很漂亮,看起來一目了然。」20多年的社區老居民陳光碧對這張手繪地圖讚不絕口。「我們社區是大渡口老城區的中心地帶,不少巷子和老舊小區很多原住民都找不到。」陳阿姨說,自己年紀大了,並不會使用手機地圖。有時候想不起具體某個藥店,某個ATM在哪個位置,都會拿出地圖來看一看,非常方便。
成型
把「家底」曬給居民 2000份地圖送「圖」到家
打造十分鐘便民服務圈,滬漢社區黨委書記王迪將創作地圖的初衷,比作把社區「家底」曬給居民。「地圖的名字叫做「家在滬漢•共圓夢想」,家是一個有歸屬的地方,但怎麼才能讓居民通過地圖有獲得感、安全感?」
「老年人需要養老,生病時需要及時的醫療服務;青少年兒童愛玩是天性,需要青少年活動中心,這些東西既然存在,都需要在地圖上標註出來。」根據前期的走訪調查,王迪發現,不少社區居民並不清楚社區託老所、衛生服務站的具體位置,甚至不少老人根本不知道社區還有託老所。
這種情況並非出現在老年人身上的個例。「我們社區『放學來吧』微型少年宮在哪兒?」這個問題曾考倒了不少在社區長大的孩子。藥店、醫院、派出所甚至公交卡充值點等便民服務點在圖上一一體現,博物館、區殘聯、95中,育才小學等熱門地位置都做以標註。王迪說,繪畫比較直觀,而手繪又很形象。為了深度認識自己的社區,2000份手繪地圖還被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送到了居民手中。
▲創作者、社區工作人員歐陽琳
「之前總聽鄰居說附近有家包子特別好吃,但搜了手機地圖也沒找到。」 為了照顧正讀初中的兒子,吳女士去年9月才搬入滬漢社區,算是新住民。她表示,其實自己拿到地圖才知道,那個萌萌噠的包子圖標就是社區網紅包子店的位置。「收到這份手繪地圖比較驚喜,覺得社區的服務很貼心,有用的信息基本上都有涉及。」
亮點
地圖標註愛心商戶 商戶居民紛紛點讚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手繪地圖的上下方位置,有九家商戶被特別標註了出來。商戶類別從飯館、理髮店到超市、文具店,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幾乎都囊括其中。王迪告訴記者,這並非是地圖廣告。之所以單獨列出這九家商戶, 是因為它們皆為轄區內的愛心商戶。
「不管是否是轄區居民,只要參與街道的愛心志願活動,都可獲得愛心積分。100分可兌換10元愛心券,而愛心券則可以直接在愛心商戶中充當現金使用。」王迪說,愛心行動其實早在五年前就已啟動,但自從這張手繪地圖問世,愛心行動便被更多居民所熟知。
「地圖上的愛心商店有什麼用?」「這些商店都可以使用愛心券。」「怎麼才能獲得愛心券?」「參與志願愛心行動就可以。」這樣的對話,常常出現在社區居民的談話裡。
▲社區的愛心券
一次愛心巡邏、參與環保小分隊、教殘疾人做手編都能換取20分愛心積分,積分會按耗時和難度增加。李瑛瑛李大爺在記者採訪時,正來到社區準備換取愛心券。他告訴記者,之前他並不知道自己住了十多多年的社區居然還有愛心商戶。「我是從地圖上曉得的。」雖然參與志願初衷是懷揣義務服務的初心,但李大爺坦言,愛心商戶的存在,100分起兌的規定讓自己參加志願活動更有「幹勁」,積極性也更高了。
作為地圖上「榜上有名」的愛心商戶,仟禾面的老闆田大姐也想點讚這一份地圖。「剛開始加入愛心商戶,的確是抱著想生意更好的念頭。街道會按愛心券面值補貼,不會讓我們虧本。」田大姐表示,7月份以來自己就收了70元的愛心券,不少志願者拿著地圖找上門吃麵,以年輕志願者和老年人居多。田大姐說,愛心券一方面幫自己招徠了不少回頭客,一方面她也認為那些拿出愛心券的人都十分可敬。「愛心值得點讚。」
愛心商戶的選取,都是走訪了解居民的需求後確定的。「在店鋪數量上,社區會進行控制。條件不成熟、不過關的店鋪會進行取締。像之前居民反饋的,愛心商戶中沒有生鮮水果店,以後也會考慮在手繪地圖上添加。」王迪說,商戶和居民通過愛心商戶的形式,盡到了一份社會責任。獻愛心的積極性提高,也算是手繪地圖的一個「意外之喜」。
而地圖創作者歐陽琳也透露,未來會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對地圖進行調整升級,「地圖上標註了一家很出名的包子店,但現在店只開半天了。為了避免市民走冤枉路,這些更新的信息將也會酌情補充到地圖上。」
責編 姜京谷 審校 黃豔春 總值班 官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