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載:「季康子之母四、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公輸班家族是代代服務於諸侯們的工匠家族。《述異記》載:「魯班以石為禹九州圖」,這是已知最早的石刻地圖。《史記》載:「墨子嘗為宋大夫」。魯班和墨子這樣的技術人才能夠在春秋戰國脫穎而出,正是諸侯們對農耕和徵戰之需求所致,墨斗、刨子、鑽子、鋸子這些發明大致都能說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還有雲梯鉤強之類,則是為戰爭所準備。而魯班和墨子能廣泛的參與器具研發與運用,則與其出身大有相關。
據說墨子的祖先是宋襄公的兄弟目夷,而墨子之後有墨家。魯班為公輸氏,史書中有:「公輸氏,魯公輸般之後也」,就是說在魯班以前多半沒有公輸氏,而是在魯班其後才有了所謂公輸氏,可見魯班之子孫昌盛。據說魯班原為姬姓,而春秋時代姬姓是相當顯赫之姓氏,即往往與周天子有親族關係的,才可能是姬姓,魯班家族可能只是姬姓家族的邊緣支脈,就是所謂的遠親,因為沾了關係,才被聘用到宮中,專職負責工匠之事。如此可見,墨子的祖先是宋國公族,宋國是殷商後裔。魯班是周王室後裔,魯班和墨子的出身不簡單。
有人認為墨子自稱「鄙人」,就說墨子出身貧民,但諸侯們也稱自己是寡人,那又作何解釋?或許只是謙稱而已。墨子還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不應算是貧民,至少也是不會有貧民那種對柴米油鹽煩惱的心情。墨子曾自稱「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吾見百國《春秋》」,墨子在列國頗受敬重,可能不只是因為墨子有墨門學派,墨子本身的貴族身份或許更為重要,要知道列國之史書,多藏於深宮之中,由專門的史官保管,若非諸侯允準,墨子怎可能看到這些典籍。當年孔子到周王城學習禮樂,被隆重的記載在史書中,可見參閱典籍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跟魯班本身出自工匠家族不同,墨子最早是師出於孔儒門派的,只是墨子對儒門的繁文縟節很是不滿,反而對魯班的工匠之事很是鍾情。魯班出自工匠家族,研究工匠之事是務正業,而墨子研究工匠之事卻是不務正業。而且從很多細節上來看,墨子都是屬於貴族中的異類。大多數貴族子弟,或者即便是沒落的貴族,往往也會以結交權貴或是拜為門客的方式,尋找機會進入朝堂,恢復家族的輝煌,而墨子則是不同。墨子穿著草鞋,參與勞作,遊行天下,常年混跡於貧民之中,這就讓人們對墨子產生了貧民印象,人們認為貴族們是不與貧民為伍的,墨子樂此不疲,還收了大量的貧民子弟當徒弟,建立了墨家門派,於是人們多是人為,墨子如果不是貧民,似有奇怪。
《史記》有:「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墨子在宋魯衛晉之間遊行,或許仿效的是孔子的周遊列國,只是墨子之遊似有不同,孔子到列國是要去求仕的,墨子則是單純的為了求學。每到一國,就會在國中開壇授課,會收大量的徒弟。孔子對每個徒弟都很關注,師徒之間常常有對話,講的是互動。墨子與徒弟之間的對話,相對要少,後世留下來的記載更多是關於墨子的記載,或許這是墨子更為任性和自由的證據,墨子對徒弟們的控制欲不強,愛跟著自己的跟著,不愛跟著的也無所謂。因此跟孔子後來的儒家相比,雖說墨家依然為顯學,但墨家子弟們行事作風要任俠得多,要隱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