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如何貶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評價墨子?

2020-12-15 海叔說春秋
墨家

儒家學說之「新」,在春秋戰國時代來看,既是其一方面迎合了諸侯國君們期圖以禮制來約束日益膨脹的卿大夫和地方權力,另一方面又是在亂世中能夠苟且生存的重要法則,因為儒家大抵還是以「尊尊親親」為原則的,就是要絕對服從於周天子。正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用在孔子的思想上依然得理。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戰國的上層建築中很有市場,但在紛亂的時代裡這種思想又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生裂變,當人們所想要改變的事情不斷囤積,超出了人們的控制能力時,新的思想便會出現在新的領域裡。

墨家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更替中出現,而且很快便在諸侯列國中發生巨大影響力。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大約是在春秋末期,禮樂制度隨著周天子對諸侯列國控制力的削弱而逐漸瓦解,當年孔子所倡導的「貴族」本義,在這個時期被逐漸瓦解,原有的貴族世襲制度和等級之分出現崩塌,新晉的卿大夫和士子們陸續進入朝堂和戰場,成為諸侯列國們賴以仰仗的重要智謀團。而孔子打破官方教育的壟斷制度,推崇社會大眾教育的模式,恰好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導火索,很多有才有能之人,即通過對先賢文化的深耕和兼容並蓄,逐漸開發出新的觀念和理念,墨子正好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

墨子曾說自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衣之難」,這即說明墨子的來源並非是什麼高層貴族,當然也不是受制於土地的貧下中農。墨子的身份更傾向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手工業者,即可能是從事某種技術型工種的人群。傳說中墨子本人就是擅長製造各類器具的人物,也便對此猜測有所應證。典籍中有「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說的就是墨子曾經也是拜師於儒家,就是從儒家學問中入門,最後從儒家中剝離出來,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事實上墨子對孔子最大的反對聲音,就是來自儒學中所推崇的「繁文縟節」。

墨家

墨子極端的認為儒家的 「繁文縟節」非常不利於社會的發展,甚至身先士卒的「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大多不像儒家那樣注重禮儀,生活當中更為隨性和自由,行走於江湖,「以裘褐為衣,以跋驕為服」,倡導諸侯貴族們也要像民眾那樣穿粗布麻衣,行春秋勞作,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民眾疾苦,才能更好的管理國家。如果用儒家適用於朝堂,而墨家則適用於江湖,或許更加貼切墨子的理念。在孔子收徒傳授學問而後,到孔子的後人也多在傳道授惑,但真正能夠在諸侯列國中有所成就的人物並不太多,很多儒門的學子有很多都持續的升級孔子學問,比如說儒家的荀子最後就開陳出新,從儒家學說中剝離出法家學派來。

墨子其實是繼孔子而後有著更大成就的宗師級人物,跟孔子的儒家想比墨子的宗派思想建立得更早,也更為系統。即便在春秋戰國時代,墨子的門徒們便都有著共同的稱呼,即為「墨者」,其歷代掌門人即為「巨子」,要說孔子的祖師爺身份則是在漢唐時代才真正出現。墨子在春秋戰國時代,既不講究禮儀規則,又推崇流浪江湖,還有著共同的生活準則,形成固定的團隊,還說「兼愛」「非攻」,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說「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家

墨家思想跟孔子所說的「貴族世襲」體系就截然不同,更容易受到普羅大眾的擁護,於是墨家思想自出現而後就迅速聚集了大量信徒,甚至在諸侯列國中也形成巨大的思想風暴。很多諸侯國君都願意邀請墨子到其國內進行宣傳,楚國人說「墨子,北方賢聖人。」 《魯問篇》雲:「越王為公尚過束車五十乘。以迎子墨。」《貴義篇》有雲:「墨子自魯即齊」,墨子的身影可謂遍布當時的諸侯,且皆受到相當的擁戴。墨家巨子甚至有「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這樣的墨家當然比孔子的學說更為可怕。

當然墨子作為具有相當宗教前瞻性的人物,在迎合當時的諸侯列國上,還是有著獨特的觀點,跟大多數諸侯列國所推崇的執政理念相同,墨子也推崇「任用賢才」,更是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穩定,才可能實現社會富裕和生活穩定。這從另外一個方面又再次駁斥了孔子的「繁文縟節」。

墨子雖師出孔子,但對孔子卻沒有任何尊敬之意,所謂「孔丘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說「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而儒家的另外一個大家孟子,對墨子評價則非常之高,說墨子「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認為墨子的思想是大利於天下。

相關焦點

  • 孔子和墨子同樣都主張愛人,為什麼孟子只說墨子沒有父親
    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道、儒、墨三大哲學體系互不相讓,不斷發布學說,相互論戰,對後世的思想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不過,雖然各大家族的思想主張有很多不同點,但它們又有著一些共同點。比如說,孔子和墨子都主張「愛人」。
  •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的主張各是什麼?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人的道德理想和社會政治理想。孔子認為,人的價值在於「仁者愛人」,這種愛人是有差等的,需要我們本著理性的精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從自己的父母愛起,這就是孝。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在「仁者愛人」、愛有差等的原則下,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了禮。
  • 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墨子、孟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墨子、孟子,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墨子出身微賤,做過車工,是名出色的工匠,造過許多兵器,他止楚攻宋的故事流傳至今。在教育思想史上,墨子反對不勞而獲:「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墨子·貴義篇》)墨子也提倡道德教育,主張培養學生的「利他」觀:「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樂上》)而且,墨子認為意志力是做事成功的關鍵。以墨子的話說就是「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非樂上》)所以,墨子的學生大多具有堅韌的毅力。
  • 墨子與孟子,戰國時期兩大毒舌的隔空對決,誰會笑到最後?
    墨子是孔子最大的反對者和批判者,而孟子對墨子而言,亦是如此。墨子是戰國早期最有名的毒舌辯論家,而孟子是戰國中期最偉大的辯手,曾經在高手雲集的稷下學宮舌戰群雄,同樣是著名毒舌。兩大偉大的思想家沒能當面對決,墨子的辯論對象是孔子的徒孫們,而孟子亦是如此,最終墨家弟子輸給了儒家弟子,墨家也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沒落。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但孔子與墨子不同,他是一位有較高修養的文雅君子,他對於已經逐漸失傳的古代傳統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慨嘆當時已經「人心不古」。因此,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墨子要批判和反對孔子。再者,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軍事色彩濃鬱。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而第二集是孔子之後的年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代。
  • 創立黑社會的大俠——墨子
    墨子,一個現代人聽起來很陌生的名字,不了解他的人最多知道他是一個跟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差不多時代的人,至於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估計很少有人能說出來。其實不光在現代,就算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他生平的記載,也只不過寥寥數語:「墨子名翟,或曰並孔子時,或曰並孟子時。曾仕宋大夫,後被囚。」
  •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名翟(約前468—前376),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居魯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攻伐、兼併頻仍,人民生活很不安定。墨子除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外,還將他的弟子組成了一個武裝團體,他們為了拯救民生,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如公輸般為楚造雲梯,欲攻宋。墨子派三百名學生前去衛宋,他自己則日夜不休,裂裳裹足,走了十日十夜至楚國,勸說公輸般、楚王放棄攻宋。可見墨子不愧為一個為民興利除害的社會活動家。先秦諸子中,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孟子亦稱楊、墨之言盈天下。
  • 一國三聖,孔子、墨子、莊子的關係是什麼?
    孔子墨子,墨姓,名翟,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因所著《墨經》包含了豐富的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技術知識和現代物理學、數學的基本要素等,也被後世稱為「科聖」,墨子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孔子、墨子、莊子三人均為宋國公族後代,而宋國又是周朝所封八大公爵國之一,二王三恪之一,與周朝為賓不為臣。宋國開國之君微子就是著名的紂王的哥哥,當然這三人卻不是微子的後代,而是微子的弟弟微仲衍的後代(商朝奉行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宋國作為商朝後裔,子姓,春秋初仍奉行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不過微仲繼位後,基本實行父子相繼,後代宋國君主均為微仲之後)。
  •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名人墨子:歷史上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齊鳴的先秦諸子之中,以孔子為代表儒家學說和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說被稱之為顯學,天下顯學,非儒即墨,孟子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呂不韋說:「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 先秦時期
    (一)墨子其人與《墨子》其書1.墨子其人墨子名翟,魯國(一說宋國)人,一說墨非其姓,以勤勞瘩黑得號,墨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先秦時期重要思想家之一其生平事跡不詳?大約生於孔子之後,活動於戰國初期。他出身於手工業者,能製造機械,也通曉軍事,曾率同弟子們幫助宋國防禦楚國的進攻。
  • 簡說墨子和墨家思想
    孔子求道於老子圖戰國時期墨家曾與道家在思想上兩分天下,《孟子·滕文公》有「天下之學,不歸楊(指楊朱,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則歸墨」的說法。墨子在當時的聲望也達到巔峰,與孔子齊名。可是,先秦時期如此重要的一個學術流派,經秦亡漢興之後,卻突然消失了,這讓後人一直迷惑。司馬遷的《史記》中,諸子百家都有記載,唯獨沒有記載墨子事跡和其墨家學說,只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用二十四字模糊概括了墨子一生:「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 魯班、墨子、孔子之間,誰才是那個任性的異類?
    《史記》載:「墨子嘗為宋大夫」。魯班和墨子這樣的技術人才能夠在春秋戰國脫穎而出,正是諸侯們對農耕和徵戰之需求所致,墨斗、刨子、鑽子、鋸子這些發明大致都能說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還有雲梯鉤強之類,則是為戰爭所準備。而魯班和墨子能廣泛的參與器具研發與運用,則與其出身大有相關。據說墨子的祖先是宋襄公的兄弟目夷,而墨子之後有墨家。
  • 墨子:「脾氣暴躁」的俠客之祖,為什麼要指名道姓地批判孔子
    《墨子·非儒》裡面說到,孔子困於陳蔡之間的時候,見到吃的,什麼都不顧就趕緊吃,但是回到魯國,見到哀公時卻要講究禮法,禮法不合適的就不吃不喝。孔子的言行不一,使子路感到困惑,於是孔子說道「曩與女為苟生,今與女為苟義」。逃難的時候,能活著就好,回到魯國了,就要講究禮法了。墨子很鄙夷地說:「哪哪都是你的理!」
  • 《如何寫作》墨子很出名,為何被遺忘
    那個人是墨子。因為他將內容比作聽珠,把語言比作盒子,他生怕盒的價值太高,而讓人忽略了他文章的內容,因而,故意用特別樸實的語言。放棄了語言,也便放棄了市場,所以,百家爭鳴中,孔子,孟子,孫子和老子,以及韓非子等等,名言一大把,墨子說過什麼呢?似乎記不起來。
  • 墨子考點知多少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農民的哲學家,更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科聖」。墨子的貢獻十分龐雜,那麼墨子在教育基礎知識當中的考點,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教育基礎知識中的墨子。1.教育思想:以「兼愛」,「非攻」為基本主張。提倡:「兼相愛,交相利」。
  • 墨子的「黑色」哲學
    諸子百家中的每一學派在中國人心裡都擁有一方印記,莊子、老子、孔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中的各個派系代表著中華民族古老的精神板塊,他們的哲學思辨散發著日月光輝,他們的深刻令一代代中國人折服敬仰。曾有文化大家馮友蘭先生、錢穆先生做過考證,墨子光明正大地用「墨」作為自己的姓氏,並作為自己學派的名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自己是代表著社會底層。墨子的顏色,是屬於中國的純粹的黑色。
  •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居然不是中國人?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毫無疑問肯定發是中國人,但是近年來有人提出質疑,那麼墨子的國籍究竟是哪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時人,有人說他是宋國人,又有人說是魯陽人,還有人說他是滕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在當時的百家爭鳴裡有著「非儒即墨」之稱。
  • 墨子研究專家:《墨經》與古希臘科學相媲美
    之所以連最基本的姓氏問題都有如此紛繁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史料闕佚,關於墨子的生平事跡已經難窺全貌。司馬遷著《史記》,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均有較長傳記,唯獨對墨子語焉不詳,僅於《孟子荀卿列傳》末尾以推測的語氣寫道:「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區區24個字,使我們對墨子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至今仍知之甚少。
  • 「兒童必學趣味小知識」為什麼孟子、墨子要取一樣的名字?
    腦洞大大的學院派爸爸童寶勤學好問的」好奇寶寶」Q&A為什麼孟子、墨子要取一樣的名字?提問:「為什麼孟子、墨子要取一樣的名字?」回答:「這個'子'是為了尊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加在他們的稱呼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