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9年06月28日02版 作者:宋莉、蔣佩珊)
「七裡的山溝八裡的坳」,這是當地人對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沙洲村的形容。由於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周邊崇山峻岭、林密谷深,中間地勢開闊,沙洲村是一個養兵屯田的好地方,這裡流傳著很多紅色革命故事,其中「半條被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紀念「半條被子」故事的雕塑 圖片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6月27日,「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團來到沙洲村,重溫那段艱苦歲月裡的溫暖故事。
85年前,中央紅軍於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先後經過汝城全境。在紅軍來到沙洲村之前,很多村民受到當地土豪劣紳的反面宣傳影響,紛紛跑到山裡躲起來。村民徐解秀因為孩子生病,沒有進山躲避。
1934年11月7日,3名女紅軍來到徐解秀家裡,經過溝通,徐解秀和女紅軍們熟絡起來。時值深秋,徐解秀便邀請3名女紅軍住到家裡。簡陋的床鋪上僅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破棉絮,根本抵擋不住寒冷,女紅軍拿出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蓋。部隊臨走前,女紅軍商量著把唯一的一條行軍被留給徐解秀。可徐解秀說:「你們3個人總共就這麼一條被子,天寒地凍的,還要趕那麼遠的路,我怎麼忍心收下。」女紅軍解釋道:「紅軍戰士沒有吃不了的苦、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了被子,我們會再想辦法。」在你推我讓中,她們拿出一把剪刀將被子剪成兩半,留下半條被子給徐解秀。
徐解秀家庭合影。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85年後,徐解秀的曾孫女朱淑華成為「半條被子的溫度」專題陳列館講解員,每每講起這段故事,她都不禁熱淚盈眶,「這是自家親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總是讓我想起曾祖母。」
徐解秀的曾孫女朱淑華如今是講解員。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一名女紅軍拉著我曾祖母的手說,『大姐,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勝利了,我們還會來看你的,到時候再送你一條新被子』。」講到這裡,朱淑華哽咽了,「革命勝利後,曾祖母不愁吃不愁喝,唯一的心願就是想再見一見這3名女紅軍。」所以,每當徐解秀想念女紅軍的時候,她就拿上小板凳,坐在滁水灘頭望軍歸,這一等就是50年。
望軍橋。 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如今,滁水灘頭建起了一座橋,人們叫它「望軍橋」。
「記者同志,當年的3名女紅軍,你曉得她們現在在哪裡嗎?」1984年,《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重走長徵路時來到沙洲村,徐解秀老人一直在旁等著,希望向記者「求助」並講出「半條被子」的故事。「你們說,一條被子能剪下半條給窮人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軍隊!她們要跋山涉水,風裡來雪裡去,我哪能要她們的被子?可她們不依。」徐解秀一邊抹眼淚一邊說著。
鄧穎超等老紅軍看到羅開富記者的報導後專們送給徐解秀老人一床棉被。中國青年網記者宋莉 攝
直到1991年老人去世,她也未能再見到這3名女紅軍。「她們可能已經在行軍途中犧牲了吧。」雖然未能如願見到曾經的恩人,但徐解秀經常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和村民聽,「我母親經常跟我們說起這件事,還不忘教育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 徐解秀的小兒子朱中雄老人說。
徐解秀老人的小兒子雖已不住在老房子裡,但他經常會來這棟祖居老屋坐一坐。中國青年網記者宋莉 攝
那如今這「半條被子」去了哪裡呢?每當有人問起「半條被子」的下落,現已81歲的朱中雄老人還是有些難過,「3名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敵人清鄉隊搜出燒了。」
1934年紅軍走後,敵人把全村人趕到祠堂裡,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被搜走了,他們還強拉、踢打徐解秀,讓她在祠堂裡跪了半天。這讓徐解秀更加感到了「半條被子」的溫度。她曾說:「雖然那時候為了紅軍留下的半條被子吃了一點兒苦,不過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叫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
老百姓就是從這「半條被子」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紅軍長徵經過汝城全境前後19天,當時全縣12萬多人中,為紅軍挑擔、帶路、做掩護等擁軍的百姓就有1.5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