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裡的展示雕像
如今,「半條被子」等紅色故事資源轉化為脫貧優勢,紅色旅遊建設如火如荼,「聽黨話,跟黨走」落到實處。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豔娜
82歲的朱中雄每天仍堅守祖宅——「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義務講解「半條被子」的故事。
儘管行走不便,他還是會時常抬出木梯,爬上閣樓,向遊客展示母親徐解秀當年藏被子的暗格。
「這麼多遊客來村裡,我要把媽媽的故事講好,讓大家有收穫。」朱中雄說。他總要重複的話,是母親經常囑咐他們的: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要聽黨話,跟黨走。
朱中雄所在的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曾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半條被子」等紅色故事資源轉化為脫貧優勢,紅色旅遊建設如火如荼,「聽黨話,跟黨走」落到實處:2018年,沙洲村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集體收入40餘萬元,比2014年增長逾百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40元,比2014年增長264%。
「半條被子的溫暖」
1934年11月,紅軍長徵來到汝城,駐紮在沙洲村一帶。他們跟國民黨兵不一樣,不擾百姓,不搶東西。
有三位年輕的紅軍女兵,待在村民徐解秀家門前的坪壩上。徐解秀問她們從哪裡來,其中一人說:「大嫂,不要怕,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
時已入冬,寒風凜冽,徐解秀招呼女紅軍進屋住。但徐解秀家裡一貧如洗,僅有一張木架床,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蓋的是一堆爛棉絮,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她便在床邊架了一塊板子用來搭腳,抱著兒子和三個女紅軍橫著擠在了僅有1.2米寬的床上。五個人身上蓋的,是三位女紅軍唯一的行軍被。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草堆上守護她們。
女紅軍們與徐解秀同吃同勞動同睡一鋪,還幫她帶孩子、燒火煮飯,閒時給徐解秀夫婦講革命道理。
幾天後,紅軍要上路了。她們決定把被子送給徐解秀夫婦,但徐解秀怎麼也不肯接受。最後,一個女紅軍用剪刀把被子剪成兩半,拿了一半送給他們。她們說,等革命勝利了,會回來看徐解秀,到時候再給她帶一條完整的新被子。
紅軍走後,白軍回來,從徐解秀家裡搜出那半條被子,給燒掉了。
俯瞰「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郴州汝城沙洲村
後來,徐解秀經常坐在沙洲村前的滁水河邊,等三位女紅軍回來。這一等就是50年,直到她把這個故事告訴了一位從北京來的、重走長徵路的記者。記者寫了一篇題為《當年贈被情誼深 如今親人在何方》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
看到報導後,走過長徵路的鄧穎超在全國發起尋找三位女紅軍的活動,並聯合15位老紅軍,委託那位記者於1991年春節前給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條被子。
遺憾的是,老人在被子送到之前已經去世了。
201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
從此,這條被子成為中國最有名的被子,許多單位組織黨員幹部前來追尋初心,也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探尋「半條被子」背後的精神力量。
2019年5月,電影《半條被子》開機拍攝,「半條被子」的故事被搬上銀幕。通過這個故事,人們認識到:寧可自己受苦受難,也不讓百姓受窮受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洲村看望這裡的鄉親。他指出,「半條被子」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長徵途中,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工人、農民、兵士以及一切勞苦民眾的出路在共產黨主張的蘇維埃紅軍,我們一定會勝利。今天,我們更要堅持道路自信,兌現黨的誓言和諾言,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時指出,「半條被子的故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當年紅軍在缺吃少穿、生死攸關的時候,還想著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葉總關情!老百姓也因此理解了什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今天,我們重溫這個故事,仍然倍受感動。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色力量 沙洲巨變
「過去在長徵路上,當看到徐解秀老人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的時候,三位女紅軍留下了半條被子,對老百姓來說,半條被子雖小,卻是雪中送炭的溫暖和實惠。現在郴州大力實施『產業主導、全面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實力、創新、開放、生態、人本『五個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長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為了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看,讓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如期脫貧摘帽,同步邁入小康,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新『半條被子』問題。」
這段話來自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2017年2月發表的署名文章。那時,沙洲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93人。
為了將紅色資源轉化為脫貧優勢,2017年,沙洲村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理事會拉開沙洲紅色旅遊建設的序幕,因地制宜成立旅遊公司,建立了包括紅色文化陳列館、特色瑤寨、田園綜合體在內的沙洲紅色旅遊景區。景區的建立帶動了當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村民生活條件因此大為改善。
「景區從開工建設到2017年10月接待遊客,只用了8個月。」汝城縣委駐沙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黃飛說,那段時間聯繫項目的黨員幹部都像「釘子」一樣,每天「釘」在工地上。大家深信,「半條被子」的故事能給這個紅色山村注入新希望。
現在的沙洲村,水泥路寬闊整潔,家家戶戶修建得齊整亮堂。佔地1000多畝的田園綜合體裡,有餐廳、會議室、人工湖、花果園……
兩年多來,各級黨組織在此開展黨性教育等活動1000餘次。這裡還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來沙洲的遊客多了,村「兩委」徵得村民同意,整合扶貧資金,建起了扶貧旅遊農莊。每年租金收益14.5萬元,其中5萬元用於幫扶貧困戶,2萬餘元作為全體村民醫療保險補貼。2018年,沙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00多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為確保村民端穩「紅色旅遊飯」,汝城縣還在沙洲村組織了旅遊從業、廚師技能、水果栽培培訓。如今,農家樂、手工農產品、小商店在村子裡遍地開花,村民實現了家門口銷售,家門口就業。
在徐解秀老人當年居住的老屋門口,84歲的村民徐良鳳支起小攤,擺上了自家的梅菜、花生、地瓜幹,他說:「有時候一天能賣幾百塊錢。」
村子中央的「半條被子」紀念廣場上,一組「半條被子」青銅雕塑將80多年前那一幕感人場景藝術地表現了出來。村民朱利志就在廣場上賣土特產。有村民悄悄告訴記者,2019年春節,朱利志兩三天就賣出了2000多元的貨。
建檔立卡貧困戶朱海忠,原來住的平房只有30多平方米,2018年,他搬進了集中聯建的三層小洋樓,現在已有富餘房間開辦民宿。
除了留守在村子裡的村民,沙洲村的發展也吸引了許多想創業的年輕人,1994年出生的奶茶店主何柏蓉就是其中一員。「2015年我來過沙洲村,2017年底再來卻迷路了,變化太大了。」這個大學畢業的城裡姑娘決定,要在沙洲村開一家奶茶店,「2019年春節,店裡遊客都坐不下了。」
26歲的朱世偉,在廣東工作多年。景區建設之初,他回到沙洲卻「迷了路」。家鄉巨變讓他驚喜,他辭去了外邊的工作,回村辦起了第一家燒烤夜宵店。
至2019年底,沙洲村共接待遊客122萬人次。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共接待遊客7.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323萬元。目前,沙洲村先後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等榮譽稱號。2019年,沙洲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建成黨性教育、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力量已成就沙洲巨變。
祖孫三代紅色傳承
每天中午,沙洲土菜館都會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繁忙的時刻,兩層樓的餐廳座無虛席。店主朱小紅忙著炒菜、配菜、端菜、服務,忙得不亦樂乎。
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土菜館調研座談後,這裡已經成為紅色足跡的網紅打卡點,每天都有不下十桌客人,收入保持在3000元以上。
朱小紅是徐解秀的孫子,由於家中老人患有殘疾,他又只有初中文化,只能在家耕種責任田或到周邊臨時務工,一年下來入不敷出,2014年被列為貧困戶。
2017年景區建好後,他參加了汝城脫貧幫扶央企中國中鐵在沙洲開展的第一期廚師培訓班,系統學習了烹飪技藝。同時,扶貧隊還組織他到郴州資興參觀了餐飲和民宿企業,讓他受到很大啟發。2017年10月,朱小紅依託自家房子,建起了沙洲村第一家集吃飯、住宿於一體的土菜館,當月每天就有600多元的收入。
2018年,沙洲村建立景區管理組織,邀請朱小紅當保安,維護景區治安環境,朱小紅立即答應了。他說,「陳列館建設事關講好『半條被子』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國事也是家事,我責無旁貸。」
三位女紅軍和村婦徐解秀同睡過的木
現在,他一邊當保安,一邊照顧自家的生意,還聘請其他貧困戶到自己餐廳上班,幫助別人脫貧。「奶奶盼了一生,卻沒能再找到3位女紅軍。可是,如果她能看到今天紅紅火火的沙洲村,也一定很高興。」朱小紅說。
而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徐解秀故居,朱中雄每天早上8點都會打開故居大門,向遊客講解當年那段感人的故事。「每年的『七一』、建軍節、國慶節來參觀的遊客特別多,每天有上千人次,甚至還有來自南非、韓國的海外遊客。」朱中雄說。
遊客越來越多,年邁的朱中雄動員在廣東打工的孫女朱文萍回家。2017年底,辭職回家的朱文萍因為公路重修時改了位置,差點沒找到家。村裡的巨大變化,讓她看到了家鄉的發展前景,她應聘成為了景區講解員。
「『半條被子』是我曾祖母親歷的故事,體現了軍民魚水情深,」朱文萍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產黨。我一定要把這個故事好好講給遊客聽,講給我的孩子聽,讓這段紅色歷史有更多人知曉。」
「湘南紅」映照初心
郴州是片紅色的土地,除了「半條被子」的故事,「湘南起義」也在這裡打響,「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在這裡頒布,郴州市正著力打造「湘南紅」紅色文旅品牌,依託境內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
1928年1月,朱德、陳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共同組織發起了湘南起義,先後建立了宜章、郴縣、永興、資興等8個縣級蘇維埃政府,約有100萬人參加。井岡山會師,一部分就是這支湘南起義隊伍。如今,在郴州城區東塔嶺上,湘南起義紀念塔直插雲霄,半山腰建有湘南起義烈士碑廊,烈士名錄密密麻麻。
1928年3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從井岡山轉戰到郴州桂東縣沙田鎮,這裡的老百姓因國民黨的污衊性宣傳而不信任工農革命軍,而工農革命軍由於剛成立,成分較為複雜,個別士兵有一些不良習氣。如何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成為毛澤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寫下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29年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內容不斷豐富,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成為人民軍隊的治軍法寶。如今,一批又一批人聚集在沙田軍規廣場,重溫入黨誓詞,追尋建軍根脈。
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下一步,郴州將深入挖掘各類紅色資源,力爭把沙洲、沙田等,包括湘南起義舊址,納入井岡山幹部學院教育實踐基地。要充分發揮當地紅色資源優勢,教育引導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大力發揚革命傳統,持續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