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為了逐利熱炒「小鮮肉」
「女性柔美,男性陽剛」是中國傳統的性別審美標準和性彆氣質。近幾年來,隨著一些被稱之為「小鮮肉」的年輕男演員走紅,一些男孩逐漸「娘化」,在服裝、髮飾乃至心理上逐漸向女性靠攏,性別模糊趨勢逐漸加劇,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
「小鮮肉」本意是指年輕、健康、有活力、長得較好的男性,如今特指一些男明星。他們身邊有一大群「迷弟迷妹」,在社交媒體上一呼百應;甚至有位「小鮮肉」的一條微博評論超一億,獲頒金氏世界紀錄,讓人瞠目結舌。就當今中國社會的寬容度而言,「小鮮肉」是可以存在的,中性氣質可以存在,沒有人有權力抹殺。但是,過分地追捧「小鮮肉」,使得陰柔化的形象成為男性形象的主流。不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這些娛樂明星形象、角色過於陰柔化、柔弱化的影響,談吐舉止、穿著打扮也開始趨向「女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小鮮肉」受到青少年的熱捧,與一些公共媒體的熱炒有著重要的關係。不可否認的是,「小鮮肉」有著數量龐大的粉絲,在「粉絲經濟」所帶來的高額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媒體忽視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只著眼於眼前收視率和廣告收益,把「小鮮肉」們的事情不加分辨地一味拿來塞給觀眾,讓青少年瘋狂模仿,最終在「女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一個社會的健康運轉,需要不同性別的個體各自履行自己的角色,並各自承擔其角色所賦予的社會責任。如果「女性化」的男性在社會上的佔比是少數,那就屬於性別的常態分布,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不大。而如果「男性女性化」現象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到那時,男性也許無法承擔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對個人的發展和構建正常的社會關係都構成了重大的影響。
媒體主要的職責還是要「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眼下的一些「小鮮肉」對社會的貢獻和本身的成就尚不足以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奉為偶像,一些媒體不加甄別地對「小鮮肉」進行熱炒,除了誤人子弟,還有損自身的公信力、號召力。有鑑於此,媒體要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多宣揚一些符合大眾期待的審美觀念,多宣傳一些符合社會正能量的人和事,在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喜歡什麼類型的明星都是個人選擇,本無可厚非,但還是要提醒粉絲要珍視現實生活,不要對「小鮮肉」盲目模仿。而對於媒體來說,也不要在利益的驅使下,見利忘義,喪失底線。否則,終有被公眾厭倦和拋棄的時候。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