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明治天皇即位後,為侵略中國做了哪些準備?

2020-12-15 醉歷史007

日本,一個活躍在世界東方的江洋大盜。

說起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們知道日本在正式侵略中國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嗎?

早在1894年,明治天皇即位的時候,日本就明確了要徵服朝鮮、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大陸政策」。明治天皇在「天皇御筆信」中還宣布了:日本要「開拓萬裡波濤」,將「國威布於四方」。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日本在1894年7月23日,發兵侵略朝鮮,拘禁了當時朝鮮的國王李熙。

同年,日本又藉口擊沉了清朝從英國借的「高升號」船,利用「高升號」事件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由於這場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所以清朝的北洋水師一出兵就遇到了全軍覆沒的下場。中國清朝政府也在這個時候籤訂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日本也就成功入侵了中國遼寧,佔領了旅順口和大連港。

到了1914年,世界第一次大戰爆發時,日本利用一戰的機會對德宣戰,出兵中國。

在出兵中國之前,日本已經在中國東北地區準備好了一盤「大棋」,其他們為此準備了一下幾個地點:

一、東印度公司式的殖民機構——南滿鐵路株式會社

二、殖民擴張的基地——關東州

三、推行殖民政策的軍事力量——關東軍

日本利用這幾個駐點作為自己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魔爪,在中國肆意的揮舞著,而且為了維護他自身在華的利益,日本還不忘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領土上開展關於利益的談判,其中日本同沙俄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結束後,就成功取代了沙俄,在中國東北取了不少的殖民權。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要求陸軍、海軍、外務三省以及中國的外交官、軍事首腦和行政長官全部參加。在這一次會議上,日本對侵略中國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政策和計劃。

通過當時會議上所討論的《對華政策綱領》,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日本把中國東北劃分為了「在國防及國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關係」的特殊的確,而且向會議各方代表都灌輸了「只要這個地方受到損害,無論是來自何方的力量,都要抱著決心不失時機地採取適當措施」。

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讓日本國民經濟萎縮,加上之前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為了轉移國內注意力,於是就加快了侵略中國的腳步。

終於在1931年9月18時,日本利用自己精心準備的「策劃方案」和精湛的「演技」,成功挑起「九一八」事件,入侵中國!

相關焦點

  • 他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兄長,侵略中國時中彈身亡,是唯一死在中國的...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國家富強,但日本卻走上對外侵略道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他的身份相當尊貴,是日本皇族,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在進攻臺灣時,被臺灣抗日軍隊打死,是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皇族,他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地球儀與禮儀變革:明治天皇即位儀式上的兩個象徵
    正是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迅速步入現代國家,被認為是後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典型,在相當長時間內,確實是唯一的範例。但在國家發展中,日本又曾步入歧途,陷入軍國主義陷阱,不僅給其他國家和人民,也給日本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這種發展與陷阱,明治天皇即位儀式上的兩個象徵已有隱喻。1868年尊王攘夷成功,天皇由位尊而無實權一變而為位至尊且掌實權。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一休竟是花花公子,明治天皇允許和尚娶妻喝酒,原因竟為侵略中國
    日本和尚可能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僧人,什麼清心寡欲,什麼戒酒戒葷完全和他們沒關係,然而這一切的背後卻隱藏著日本天皇的一個大陰謀。日本佛教與中國一脈相承,公元6世紀時,經朝鮮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僧人也是要嚴格遵守佛家五戒的。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儘管日本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了一個國家象徵,但天皇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卻擁有極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皇帝。 在明治天皇為日本軍隊辛勤工作的故事中,有一件事被後人廣為傳頌。日本是個島國。要走出去意味著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船隻。
  • 日本憑什麼戰勝中國?去看看明治天皇的餐桌吧
    從1840年到1900年,近代中國打了大小數十次對外戰爭。這些對外戰爭,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中,輸給日本的1894年甲午戰爭,最讓人不服氣。原因很簡單,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相比,日本並不是什麼強國,一度時期還是中國的藩屬國。
  • 時隔29年的「即位正殿之儀」:兩代日本天皇即位儀式的同與不同
    今年4月30日,明仁天皇完成了其11項退位儀式中核心的「退位正殿之儀」後成為上皇,5月1日,新天皇德仁舉行了「劍璽繼承之儀」和「即位後朝見之儀」。日本自公元794年遷都平安京(即今京都)後,歷代天皇的即位典禮都在京都御所的紫宸殿舉行,名為「即位禮紫宸殿之儀」,即使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後仍是如此。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政府派使節團到歐美等強國考察學習1871年,經過精心準備的日本明治政府,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登上了美國公司的輪船出訪歐美,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學習各國的治國經驗。不僅使明治政府的領導階層開闊了眼界,還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與西方的差距。從而堅定了明治政府全面學習西方的決心。此後,明治政府以「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作為日本建設的三大重要方針,為日本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明治天皇:在世間,神是不舒服的
    明治天皇「惟一的朋友」藤波言忠後來始終對他們的「友誼」守口如瓶,這樣做惟一的解釋只能是出於維護皇家威嚴。天皇如何與人交朋友,這是普通人不應加以思考的話題。但是天皇的確會與人交朋友,不是嗎?
  • 日本舉行明治天皇百年祭典
    據共同社7月30日報導,30日是明治天皇逝世100周年祭日,皇宮內的皇靈殿和明治天皇的陵墓伏見桃山陵(位於京都市伏見區)當天舉行了「明治天皇百年祭典」。供奉著歷代天皇靈位的皇靈殿內的「皇靈殿儀式」不對外公開。
  • 甲午戰爭始末:明治天皇餓肚子補充造船經費,慈禧忙建園頤養天年
    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遊,一擲千金的豪賭,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麼錦衣玉帶,什麼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
  • 日本明治天皇一天只吃一餐 結果有了亞洲最強大海軍艦隊
    日本軍國主義趁機挑起民族對立情緒,促使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更加瘋狂地建造海軍艦隊。明治天皇發布詔敕,指出:「國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將遺百年之悔。」因此他下令,「朕茲省內廷之費,6年期間每年撥下30萬日元,並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期間,納其薪俸1/10,以資補足造新式軍艦之費。」這就是說,皇室主動省吃儉用,每年拿出30萬日元,用於海軍建設。
  • 皇軍的「黑歷史」,明治初年的日本陸軍才不效忠天皇
    文|王子銘(復旦大學,專欄作者)抗日神劇中我們總能看到日本陸軍軍官戰敗後以效忠天皇的名義切腹自殺,這支侵略亞洲各國的軍隊還自稱「皇軍」。可是它建立之初卻不聽天皇招呼,更不會效忠天皇。日本陸軍為什麼不效忠天皇?聽上去像是一個偽命題。這支以天皇的名義自稱的軍隊,當然是以效忠服從天皇為宗旨了。
  • 日本天皇改元趣史,明治以來首次讓位「改元」
    而啟用新元號,還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比如需要修改電腦程式、表格等,刻制壓造硬幣的模子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年號紀年的歷史在我國頗為久遠,漢武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公元前140年也被稱為建元元年)。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改用民國紀年,才改變了其兩千多年的沿襲歷史。
  • 明治時期日本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天皇本人做了哪些努力?
    明治時期日本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天皇本人做了哪些努力?在明治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權利一直都掌握在將軍手裡面,可能有些天皇覺得自己不用管事也不用擔心生活問題,活得還是比較愜意的。但是也有一些有志向有抱負的天皇覺得,自己的國家還是應該自己說了算。不過一個人想法並不怎麼重要,事實就是沒有天皇說話的份。不過突然就有了一個時機,明治就特別的幸運。在以前不論做多麼大的努力,天皇始終很難獲得話語權,這次隨著時間的變化,突然就有了一個機會,很多主張變革的人看上了天皇的作用,想要通過天皇來推翻陳舊的統治,建立新的秩序。
  • 甲午戰爭前,慈禧太后和明治天皇都在做什麼?怪不得清朝會輸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李氏朝鮮無力抵抗,被迫向宗主國清朝求援,同時日本也將魔爪伸向朝鮮,並蓄意挑起爭鬥。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後,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甲午戰爭開始了。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而清朝只是倉皇應戰,再加上清朝內部的腐敗,這場戰爭最終以大清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
  • 日本天皇表明生前退位意向 即位27年堅持不拜靖國神社
    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實習記者陳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下午兩點,現年82歲的日本明仁天皇發布了罕見性的全國電視講話。這是他繼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以日本天皇身份發表的第二次全國電視講話。講話的目的,被認為是向日本國民闡述自己希望實現「生前退位」意向。
  • 趙剛:天皇停戰詔書如何美化日本二戰侵略罪行
    這是日本人第一次聽到天皇的真聲,不過天皇所用的是日文文言體,很多老百姓聽不明白,於是就出現各種猜想和解釋:是不是天皇要國民跟著他一起去「玉碎」;皇室要給大家發儲備米準備與入侵之敵決一死戰;大日本帝國海軍要進攻美國本土……直到半個小時後,廣播員以清晰的聲音說:「天皇陛下為開萬世之太平,已於昨日通知美英中蘇四國,接受《波茨坦公告》。」人們才明白,日本戰敗了。
  • 日本人眼中最偉大的天皇,卻不是明治天皇,這位天皇是誰?
    明治天皇是近代日本實現富強的代名詞,如果沒有明治天皇,日本已經像近代中國一樣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按照日本當時的國家情況,可能都不會有翻身的機會,所以明治天皇對日本人來說無疑是偉大的,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 明治天皇做出一重要決策,此人卻不願真正革新,導致大清一敗塗地
    在日本的歷史上他們很多方面都在學習中國,尤其是唐朝的時候,日本天皇會派專人到唐朝學習,無論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會模仿。為什麼數千年後歷史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呢?這還要從「明治維新」說起。「明治維新」運動轟轟烈烈的進行了幾十年,從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開始,而後進行大規模的近代化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