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御廚「阿基師」:人情練達皆學問

2021-01-15 市界

本文刊發於2014年7月15日《博客天下》第166期。


博客天下微信號:bktx2012


21歲加入御廚的行列,阿基師說起從蔣氏家族兩代人到馬英九在飲食習慣上的改變,更像是親歷領導人從威權逐漸庶民化的政治變遷。


文 / 彭瑋

圖 / 高劍平


步入花甲之年,阿基師說,決定留些私心給自己,立個自己的招牌做生意。他把寶島的廚房延伸至上海外灘5號,廣東路鬧中取靜的轉角。


阿基師本名鄭衍基,臺灣人更願親切地喊他「阿基師」。記者在這家名為「阿基師創意料理」的店內見到他時,精神矍鑠的他著廚師裝束,繫著紫色廚巾,從後廚走出,親切地同記者打招呼。


如何在操弄鍋碗瓢盆的御廚手藝中習得人情練達是一門學問,他極有耐心地分享了自學廚以來的點點滴滴。


廣東菜館的臺灣學徒


臺灣中部的彰化是阿基師的出生地,也是他母親的家鄉,這個地方不免讓人想到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阿基師的父親從福建福州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他是從彰化入港海口進來的,然後在彰化落腳,結識了我媽媽。」


可是,這段情緣關係最初就不太順遂。


「蔣中正當時的思路還是反攻大陸,外祖父對於外省人的觀念也還有偏見,認為媽媽將來回去大陸,他就又少一個女兒了。」


父母的愛情遭到長輩的堅決反對,但反對聲終究不敵愛的力量,於是已懷有身孕的母親隨父親私奔到臺北。父親在阿基師19歲時就往生了,而母親直到臨終前才把阿基師喚到病榻邊,將私奔的故事和盤託出。


叛逆因子在兩代人的身上各顯身姿,成就了父母的愛情,也促成了阿基師的廚藝。


阿基師早年讀書時,靠著死記硬背和臨時抱佛腳,倒也能擠入班級前五名,但當時15歲的他對念書完全沒興趣,反而對身為廚師的父親廚房裡那些鍋碗瓢盆情有獨鍾。


這讓飽嘗人間冷暖和同行排擠的父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在那時候,三把刀(菜刀、理髮刀和裁縫刀)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因為你要對人卑躬屈膝,收入很微薄,工作時間又長。所以家父很反對我做這行。」


16歲的阿基師為學廚藝跟父親鬧翻,甚至離家出走。


「後來媽媽心疼我離家出走,就跟家父講,哎呀好啦,他既然不想讀,不要勉強他讀,不然他在你面前一個樣,在學校又是一個樣,學壞了怎麼辦。家父這才勉為其難答應我學這行。」他至今還記得,父親嚴厲地說,你既然自己選擇了,就去外面讓別人教,我教不好,你不要說「我要在你身邊學做菜」,從家裡你學不到。


他後來逐漸理解了父親的殘酷,經驗的溝渠唯有自己涉足方能跨越。面對生活,處變不驚,除了磨礪,別無他法。


剛學廚藝時,阿基師進了一家廣東菜的餐廳,冷眼和排擠最初讓他無所適從。「(他們說)你不是廣東人的小孩我為什麼要教你,需要功夫的菜,你要做的時候,人家就搶去做了。」他回憶道。阿基師開始只能在廚房洗水溝,洗廚衣桶和髒抹布。


他學會了看廚房裡面的論資排輩,「對大廚有不一樣的規格跟待遇」,他下班後要幫大師傅洗解下來的圍裙,以及在兩餐間為他們準備好飯菜。


改變自己遠比改變他人容易得多。阿基師賣力地學習廣東話,也悟到了偷師本領,「我大老遠用眼睛偷偷地去瞄,看人家怎麼做,然後在當中慢慢摸索。」


「我能怎麼辦,就逆來順受啊,這種委屈回家不敢講,『你自己選擇的』,家父只有這句話。」他說。


如今,香港的客人來到他的店裡都會驚訝於他熟練的粵語,因為他們從沒有見過做臺灣菜的臺灣師傅廣東話講得那麼好。


「就找鄭衍基師傅啦」


阿基師從15歲開始學廚,到21歲加入御廚的行列,彈指一揮間。


「老蔣的時代我不是大廚,僅僅提提東西,抹抹盤子,直到小蔣時代才正式切入。」


說起成為「御廚」的契機,阿基師解釋道,當時他在臺北國賓大飯店做工。那時酒店幕後的老闆是國民黨的黨政高層,因為有這麼一層關係,他們就跟老蔣小蔣的關係很熟。


阿基師告訴記者,兩蔣時代有「食安」的考慮,每種食材必須經過安全檢驗,防止有人投毒。


「有這個關係在,每代領導人換人時一定會去問之前小蔣吃哪家?一定是吃國賓嘛。哪個大廚?就找鄭衍基師傅啦。」


阿基師臺北的書架上至今還有很多幾十年前在大陸買的江浙菜書,蟲已經幾乎把書邊都蛀掉了。阿基師用以前讀書的方式去強記,所以好多媒體一問到某些人的飲食習慣,他總能信手拈來。


阿基師說起從蔣氏家族兩代人到馬英九在飲食習慣上的改變,更像是親歷領導人從威權逐漸庶民化的政治變遷。


「老蔣那個時代,畢竟還算是帝王和威權,他在臺灣的飲食,我接觸下來,沒有保育的觀念,保育類(屬瀕臨絕種、珍稀、應予保護一類)的蛇根都吃,也就是內陸珍禽異獸的東西。」


「到小蔣就沒有了,吃梅花餐(即「五菜一湯」),走比較清淡、多樣的風格。煮給小蔣吃的時候,我們常用的醬油、番茄醬都不能放,因為裡面都有添加物啊,只是劑量多跟少的差別。弄給他吃,一丁點(添加物)都不可以有。」


可是有些菜不放醬油怎麼會好吃?


阿基師自有破解之道,「他喜歡吃小魚豆豉幹炒辣椒,我就只用豆豉加一點點水再加一點湯去燉到爛,豆豉香味就出來了,然後放到果汁機裡去打。用打出來的豆汁去炒回鍋肉,香味就出來了。下鹽巴調的時候肯定是鈉鹽,代鹽,下糖肯定是代糖。」


在他看來,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飲食就已經慢慢庶民化了,只是規格待遇方面會稍稍加強。比如上水果一定會弄一個木瓜雕出臺灣的樣子,再把各縣市的輪廓勾勒出來。


「以後在上海就能吃到設計給馬英九媽媽的餐,慈母餐。他媽媽的餐就相當庶民化了。」阿基師說。


24個人就要24張菜單


在做得一手好菜之外,「御廚」的經驗賦予了他對分寸的調度和拿捏。


2005年,時任臺灣「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嫁女,邀阿基師前去坐鎮。末了剩三道菜未上,突然地震,天旋地轉。震感平息後,阿基師注意到,當時也在婚宴現場的陳水扁就開始左顧右盼。


於是他悄悄來到謝長廷身邊說,「謝院長,大老闆好像有些坐不住了,可能擔心有外縣市的災情傳進來。我後面剩下的菜三合一一起上好不好?讓宴會早點結束。不然待會兒他要離開,別人都跟著走了很尷尬。」


謝長廷點頭應允。事後謝長廷拉著他說,阿基師,還是你想得周到。


阿基師說自己不怕做宴席,倒是會對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宴心生緊張。就職宴時,一些和臺灣有往來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會受到邀請。這些人裡,可能這個牛排要七分熟,那個要八分熟,還有要吃素的,或者不吃牛肉要羊肉。「一桌臺灣地區領導人和副領導人在內的24個人,我手上就要有24張菜單。主桌我就要動用6個大廚。」


曾經有來自非洲的友人在就職宴上要求吃蝨目魚生魚片,這讓阿基師心生猶豫。


一般做生魚片多使用較衛生的深海魚,幾乎沒有人敢用澡堂裡養殖的蝨目魚來做生魚片,因為難以確保魚肚裡沒有細菌。


他只好派人專程空運活魚北上,用礦泉水衝洗,下了高濃度的芥末,加了鹽和在醬油裡,務求完全殺菌。「上完菜我一直在廚房裡念阿彌陀佛,幸好後來平安無事。」阿基師回憶道。


還有一次,領導人府邸找了別家飯店,中途把黃魚蒸煳了,只得臨時致電阿基師「江湖救急」。


阿基師在電話那頭說了一句,「給我20分鐘。」


對方馬上問,「為什麼要那麼久?」


「長官,我總要把黃魚宰殺全處理好,要幾分鐘把它蒸熟吧,蒸好用柜子裝箱包好上車,從國賓飯店到府邸少說七八分鐘,還要告訴每個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要配合我,我到的時候就得綠燈放行,不能等啊。這個前後我算20分鐘有很長嗎?」阿基師答畢,電話那頭頓了下,說,「對哦,你講得都對哦。」


除了處事周到與沉著冷靜之外,「御廚」與臺灣地區領導人府邸打交道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專業與敏銳。


陳水扁時代,為了籠絡有教育背景的人士,陳水扁想在每年9月28日教師節請全體老師吃飯,約1000多人,地點就定在臺北陽明山的中山樓,讓各路飯店大廚競標。


競標當天,領導人府邸有很多的工作人員環坐下來,阿基師像坐在「立法院」被質詢一樣,問什麼都要對答如流。


阿基師把每道菜的重量、調味,製作方式都解釋清楚後,提議將100多桌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區,保證上菜節奏。有官員問道,當天1000多人,食材肯定很多,不是在你的酒店裡面辦,要移駕到中山樓,這當中好幾公裡的路程還要爬山,要怎麼運送?


阿基師顯然有備而來,「因為大白天天氣熱,有保鮮的問題,生熟食要分開,每一步分開押解。一定是冷凍車放海鮮,冷藏車儲藏冷菜拼盤,一部車配一個大廚。」


官員順勢追問:那你幹嗎呢?


阿基師依舊胸有成竹,「我不出門,待在公司待命。假設這部車在半路翻車,可以做後續彌補,我就待在公司等,跟路上的廚師用無線電聯絡,隨時聯絡每一輛車,我會問他們到哪裡,到山路轉角叮嚀師傅開慢一些。我們還會多準備一套檢體(樣本)受檢。」


不記名投票中,阿基師得到的票數最多。最後官員說:阿基師,就給你做吧,就你們最周全。


「我整個腦袋就專精在餐飲這個我很喜歡的第二生命。所以我做餐飲相關服務,對拐彎抹角的地方比一般人的敏感度都高。高到一杯水泡給客人喝,一杯咖啡多少溫度適當,我都會很計較。」他說。


更多內容詳見《博客天下》166期。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博雅天下書店(微信號:boyabookstore)可購買本期《博客天下》。



相關焦點

  • 世事通達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通達皆學問,是指世上的事要幹成,都是有門道和學問的。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就指的是每一行都是有學問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和鑽研,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熟悉業務,增強業務水平和能力,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這一行的優秀者,佼佼者,成為這一行的狀元。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45【格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譯文】世間的事情洞察明白隨處都是學問,人情世故琢磨透了處處都是文章。【解讀】這是出自《紅樓夢》第五回中的一副對聯。
  • 紅樓夢評點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微評#【故事】《紅樓夢》第五回寶玉在寧府上房內室,見高懸《燃藜圖》和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便決不在這裡午睡。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說明一個人通人情,懂世故,能夠把世人的心理揣摩透徹,那麼處處都是文章,這說的為人。對這兩句話我是贊同的,人是社會的人,能夠洞悉世情,人情練達,在社會出入自由,如魚得水。是令人羨慕的。一個人做到這兩句話,是非常成功的。世事洞明,凡事都看得很透徹,這是真學問,真正做到世事洞明的人並不多;對於人情世故很通達,這是大文章。
  • 《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另一層含義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出自哪裡?具體什麼意思?「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都會知道,這是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的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原文節選:寶玉在東府神遊幻境,因午困而須小憩,遂到尤氏上房。
  • 紅樓夢有哪些情節體現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第五回中,賈寶玉想要午睡,秦可卿領他到一間上房,裡面有一幅畫《燃藜圖》,又有一幅對聯,寫的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那麼這幅對聯是什麼意思呢?世事,塵世間的事,洞明,清楚明白,看的透徹,人情,人情世故,練達,幹練通達。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寶玉為何看到這對聯連忙退出?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對聯出現在《紅樓夢》第五回,回目是:遊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這一回講的是,寧府中花園內梅花盛開,賈珍之妻尤氏擺上好酒好菜,請賈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賞花。秦可卿將寶玉帶到寧府的上房,寶玉一進門就看到牆上畫和這幅這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當即心裡不高興,連忙退出。原文寫道:及看了這兩句,縱然室宇精美,鋪陳華麗,亦斷斷不肯在這裡了,忙說:「快出去!快出去!」
  • 《紅樓夢》中的處世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紅樓夢》中的一副對聯,無非是告訴人們要明事理,懂人情,會做人,《紅樓夢》中很多的人和事都是圍繞這一點對比來寫的,比如有林妹妹的鋒芒畢露就有寶姐姐的藏愚守拙,有勇晴雯的伶牙俐齒,就有花襲人的委曲求全,而這一處世學問卻最被王熙鳳發揮的淋漓盡致。
  •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出《紅樓夢》,是一幅很耐人尋味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一經問世,就被世人流傳開來。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這可能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處事哲學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在人世間,在紅塵中,如果把世間的事都用心去體會, 其實很多的學問都在生活中。
  • 聚會: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用在這裡,一點都不會顯得酸文假醋。吃飯、點菜也許算不得什麼高超技能,可如果在一個重要場合因為這種常識上的生疏把事兒搞砸了,那可就追悔莫及了。如能領略飯局、酒場之精妙要義,熟練運用,並能有所斬獲,可以肯定的是你賺的必定比一頓飯錢多。
  • 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什麼精髓——就是《紅樓夢》總的兩句對聯: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啥意思呢?世事洞明皆學問,——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這當然有應世哲學的意思,明世故,通人情,熟悉江湖,善於應對,了解社會,總有辦法。其實啊,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要告訴他們,有字的書要讀,沒字的書也要讀,就是人要致力於學,書裡書外地用心學習、讀書,這是一種修齊治平的人生觀。那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幫助?
  • 四大名著之《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如果你沒有洞明世事的「能力」你最好少說話,多做事;如果你無法和別人把關係處理好,那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裡你將寸步難行。所以當你吃過各種苦頭之後自然而然就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古代智慧的書有很多,但如果剛好看到《紅樓夢》,不妨好好領悟其中智慧。
  • 詩詞和名著故事中的經典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中,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封神演義》中,三千社稷歸周主,一派華夷屬武王。《警世通言》裡,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老殘遊記》中,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詩詞名著中,詩詞聯可謂難以計數,其經典程度也是其他對聯難以相比,這些文化瑰寶能夠歷盡千百年的時間衝刷而依舊光彩照人,已然說明了一切。
  • 讀《紅樓夢》的最高境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二、中年方知,眾生皆苦年歲漸漸增長,再讀紅樓,眼中也能看到眾生皆苦。寶釵穩重端莊,做人做事仿佛都有目的性。可隨著年歲增長,我們忽然也會心疼她,心疼她無父親可以依靠,心疼她年紀輕輕卻要替懦弱的母親扛起家業,心疼她有個不成器的兄長,常常牽扯她的後腿。
  • 人情練達?傑哥說改變之「心態」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等等這些經典語句無一不是歷經滄桑歲月後的真情洞見。其實心態就是人的內心經過歲月的沉澱後不那麼敏感,就是經過世事的淬鍊後不那麼囂張,就是經過紅塵的洗禮後不那麼抱怨。
  • 學語文,素材俯拾皆是,正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說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在漢語語境國度裡,什麼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習的運用場景。所以說,語文學不好本應該要打屁股的!但我為什麼又告訴家長說提高不明顯呢?
  • 人情練達紅樓夢,世事洞明劉姥姥
    但曹雪芹先生這場華麗麗的大夢底下,勾著的是時代的沉浮,也是沉澱在中國社會裡的高級社交智慧,從一蔬一飯到生死之間,無不可藏刀光,無不可藏人情,因而才有那句「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紅樓」上下,沒有一處不需要打點的人情關係大觀園的精彩之處在於,正面看是個住著神仙姐姐的仙宮神殿,側面看是個拘著靈魂的金絲鳥籠,扒掉皮看則是階級分明、紛爭不休的中國社會的微縮景觀。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話很實在地道出了處世的原則
    曹雪芹有句話說得妙,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穿了,看透了,也就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也就曉得了實踐的真實。1既墜釜甑,反顧無益。翻覆之水,收之實難!這時,有一個人走了過來,他叫郭泰,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見孟敏把甑摔破了,連頭都沒回,便覺得這個人很不簡單。於是,郭泰趕上前去,禮貌地把他教主,問道:「好好的一個飯甑,就這樣摔破了,您怎麼看都不看一眼呢?」孟敏回答說:「反正都幾經摔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 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做一個蓮一樣的人吧
    大家好我是小編日暮掩心扉,今天想給大家說的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做一個蓮一樣的人吧!」, 《紅樓夢》裡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本領也是文章。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哪麼有知識和學問?那麼,這知識和學問到底從何處而來?無疑,從書本中來;從實踐來;從思考中來。所謂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學問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總和;學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系統的知識。
  • 臺灣名廚阿基師選「愧」字當心目中年度代表字
    中新網11月2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名廚「阿基師」鄭衍基昨天在參加活動時,被問到心目中的年度代表字,他說是「愧,羞愧的愧」,因為臺灣的食品安全狀況,連他這種餐廚專業都覺得無力、無助,感到很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