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以食為天」,人人都離不開美食。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之後,有關美食的紀錄片也如雨後春筍般進入我們的視線。
每次看完一集紀錄片,都有一種肚子咕咕叫,口水直流的感覺……其實,除了《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外,還有很多不錯的跟美食有關的紀錄片,今天罐頭君就給大家推薦幾部,看完保準讓你流口水,請自備好紙巾。
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出自原《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之手,為我們展示了在中國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美食。其中有河南的涼拌碾轉、江南的大煮乾絲、草原上的手抓肉、上海的蟹黃蟹膏禿黃油拌飯,都能讓人看了餓得抓耳撓腮輾轉反側。
《風味人間》不僅介紹了全國各地的美食,每一集的畫面簡直就是精雕細琢過的,特別是預告片特別高大上,用微觀攝影捕捉食物最細膩的畫面,看完真的食慾大增。
畫面特別厲害,讓人更加直觀細膩地感受到食材的處理、發酵、與調味品相互融合的過程,食物的細節展示的一覽無餘,不僅增加了食慾,更增加視覺上的享受。
川菜的品格
說到川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誘人的火鍋,還有火紅麻辣的川菜。麻辣是川菜最突出的特徵,嗜好川菜的人也同辣椒一樣有著熱情奔放的性格。
那麼,從沿海傳到內陸的辣椒為何能在四川紮根,川人又為何善調麻辣?川菜的另一大特點便是對食物的尊重,無論再廉價的食材,人們都會用心烹調,以高超的技藝賦予這些食材全新的樣貌。川菜是如何不斷改良創新的?這一地域性格明顯的菜系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
你從這部紀錄片中都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晚上看的時候很容易就看餓了!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新年》是《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的一部電影,片子講述的是從過年前到除夕再到元宵節,中國人過年餐桌上的美食。
看這部片會對你造成暴擊的有:重慶臘肉,豆醬 鯰魚凍白米飯,手把肉,布裡特包子,松皮扣,糖瓜,發糕,糕角,海鰻,星鰻,十八釀,三色蛋,紅鱘米糕,香港盆菜,燒鵝……
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中國人過年時準備美食的故事,走出電影院很多人都饞壞了!
原味
吃膩了大魚大肉,不妨來點清淡的換換胃口,這部名為《原味》的紀錄片與其他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講述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不少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都給了五星好評,有人說如果你嚮往農場的生活,想把新鮮的食材做成美味的食物,就一定要看這部片子。
隔著屏幕,仿佛你就能聞到泥土和露水的味道,在這些主創心裡,那些當地的、應季的、新鮮的食物,才是生活原本的樣子。
影片的畫面十分清新好看,推薦每一位吃貨不妨看看。
小海鮮
紀錄片《小海鮮》是由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原班人馬打造的,影片從小海鮮的獲取、烹飪、享用等角度,用三門百姓聚散悲歡的故事,向大家介紹了美食帶來的歡樂和人們關於家庭的故事和想法。
作為美食類紀錄片,一般的紀錄片都是把人饞死,而這部紀錄片卻讓人看哭。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家人製作海鮮過程中的人生故事,所有的氣力,情意,堅守,以及聚散悲歡,終於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飯。
尋味順德
該片由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的主力團隊擔綱製作,《舌尖》系列片總導演陳曉卿擔任該片總顧問,《舌尖》系列片解說李立宏擔任解說。
有一句話,食在廣東,廚出鳳城,這裡說的鳳城說的就是順德。這片土地最負盛名的,就是美食。
隔著屏幕就能讓你口水直流,怪不得都說這是一座值得飛過去吃一次的城市,更有甚者已經想把家直接搬到順德。
人生一串
「江湖路遠,來年再見。」去年夏天,紀錄片《人生一串》與屏幕前的觀眾許下夏日之約。這部聚焦「燒烤江湖」的美食紀錄片,開播之初便以黑馬之勢爆紅於網絡,成功「催胖」了屏幕前的不少觀眾。
時隔一年後,《人生一串2》帶著約定在悶熱的夏夜中回歸,就像是路邊小店烤架上烤的滋滋冒油的肉串一樣,迅速攪亂了一眾老饕的心。
點上炭火、鋪上烤串、撒上孜然、來點辣椒,再配上總導演陳英傑低沉模糊的「菸酒嗓」,燒烤攤上的人生百態,來往食客的愛恨情仇,在炙熱的夏日裡一 一展現給觀眾。這,還是《人生一串》裡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宵夜江湖
《宵夜江湖》首期節目以瀋陽為背景,穿插了多家燒烤店,有在音樂串吧裡「賣藝」的手藝人,也有半夜的滴滴代駕,還有經歷下崗重新創業的阿婆等,在每一個燒烤店裡,不僅僅有著特色的宵夜,也有因這些特色而形成的人間江湖。
而在這個人間江湖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各有各的痛楚,他們都有著一套自我激勵的生活哲學,用紀錄片的形式講述生活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
早餐中國
《早餐中國》每期節目以一家店面為主,一般是從食客視角介紹食物特色,再去採訪店主挖掘人物故事,每期都有「每個老闆都有自己的歌單」這一固定板塊,內容相對淺顯,與網紅探店有一定的相似性。
對於早餐,每一地區都會自身特色的飲食文化,每一飲食文化背後都有著各式人情冷暖的故事,這部片子同樣也是藉助美食來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來源:罐頭視頻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