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一個明星的冰箱,而是一個人生活的縮影。這個縮影是他的,是你的,也是我的。
作者 | 韓玥
步入第二季度,「綜藝大戰」可謂是愈演愈烈。
先有《奔跑吧》、《極限挑戰》等「綜N代」強勢回歸,後有《嚮往的生活》等「慢綜藝」持續發力。其中,由騰訊視頻出品的《拜託了冰箱》也打破了綜藝節目的「第三季魔咒」,以嶄新的姿態迎來了第四季的回歸。
美食類的節目由來已久,若想在這個領域異軍突起必須要進行自我創新。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副總經理邱越表示《拜託了冰箱》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就是準確地定位了核心用戶,抓住了他們的需求點。「這是一檔『走胃走心』、『有態度有溫度』的下飯綜藝。」
《拜託了冰箱》第四季的Slogan升級為「打開冰箱,料理生活」,此句一語雙關,打開冰箱,料理的是美食、也是生活。節目始終堅持通過「冰箱」這一個生活切口,來暢聊生活趣事和感悟、探討生活方式和態度,從而勾連每個普通年輕人的生活共鳴和價值認同。
「打開冰箱」的全新方式
「這個節目還能怎麼做?」
一檔節目如果能一直向觀眾輸出新的東西,激發觀眾新的感知,那麼它就是有「生命力」的,能成功地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從而順利地擺脫所謂的「魔咒」,製作一季又一季。
當然,什麼事情都不能絕對,節目既要創造新的東西還要守住舊的溫情。
為什麼《拜託了冰箱》能做到第四季?答案無非就是它在不斷迭代的基礎上堅守住美好的內容。正如何炅在探班時所言:「首先我不覺得一個節目一定要每次都有很多新的東西帶給大家,因為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覺得好的東西不用刻意地去改變它。」所以冰箱家族還是冰箱家族,「何爾萌」還是「何爾萌」,《拜託了冰箱》第四季依然帶給觀眾的是一份熟悉、溫暖的感覺。
民以食為天,「食」一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議題,美食節目因此孕育而生,已是大眾常見的一種綜藝種類。於是,《拜託了冰箱》若想繼續以美食作為切入口、在節目上有所創新,首先就需要在模式上做出新意。
一般來說,節目模式的創新分為兩種:開發全新的模式或融合已有的模式。《拜託了冰箱》選擇了後者。
節目以打開明星的冰箱作為核心要素及亮點,以食材、美食作為主線,輔以談話元素貫穿始終,使《拜託了冰箱》成為了一檔融合了美食、競賽模式和談話模式的全新節目,以多元化的節目類型在眾多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一季比一季釋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至於「美食」與「談話」的比例,《拜託了冰箱》在兩者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節目把大眾喜愛的美食與明星八卦有機地聯結在一起,為觀眾提供秀色可餐的菜餚的同時,還賦予美食以外的樂趣,致使這檔美食節目兼具娛樂性與話題性,在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理念的同時成為了一檔備受好評的「下飯綜藝」。
如今迎來第四季,《拜託了冰箱》在已有的節目模式上再次進行了創新升級。
錄製現場的整體環境還原了家裡客廳(談話區)、書房(作戰室)、廚房(料理區)的基本布局。這些極具生活氣息的細節都將「家」的感覺呈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料理生活」這一品牌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廚師陣容也不斷注入新的「血液」,增加了輪換制玩法。新老廚師團中每期有6位輪班出場,碰撞出不同的化學反應。另一方面在明星嘉賓的選擇上,除了兩位嘉賓原本熟識的關係外,也更重視嘉賓之間在生活方式和態度上的共鳴或反差。
然而第四季最大的創新,還是賽制的全面升級。第四季將原來料理環節的1v1個人戰升級為3v3團戰,使廚師們都有了登場的機會,也使場上的趣味性更加濃烈,激發出更豐富的人物關係和最具看點的真人秀劇情。
「料理生活」的情感共鳴
「為什麼我們要看明星的冰箱?」、「這冰箱是在變相炫富嗎?」、「這到底是談話節目還是美食節目?」……起初,圍繞著《拜託了冰箱》的質疑聲音有很多。
然而走到第四季,這些質疑似乎都被一一給予了「回應」。
通過一個一個冰箱的開啟,我們看到了明星們的生活百態。有的如我們一樣,就是簡單的菜肉和必備的乾糧;有的很「接地氣」,塞滿了親手製作的滷味;有的稍顯「高調」,一口氣集齊了「海陸空」和各國特產;有的還不如我們,冰箱裡一貧如洗或是塞滿外賣的包裝。
這並不是一個明星的冰箱,而是一個人生活的縮影。這個縮影是他的,是你的,也是我的。
「本季節目的主題大大的強化了生活屬性與價值傳達,以冰箱為切口來探討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以強烈共鳴的內容和話題來打動人心。」邱越透露《拜託了冰箱》第四季圍繞著「打開冰箱,料理生活」的全新Slogan,對主題進行了升華。
「打開冰箱」也只是一個象徵符號,這個符號背後的意義是通過料理美食,呼喚人們「料理」自己的生活。「生活」成為了這檔節目的核心。
何炅曾在節目裡坦言:「開了那麼多藝人的冰箱,越來越發現我們真的應該把心思花在生活本身。」打開冰箱之後,你會發現很多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
作為《拜託了冰箱》第四季的首期嘉賓,張杰的冰箱如同一個「菜市場」,擺滿了充裕的食材,散發出平凡而樸實的生活氣息。然而同為四川人的張杰,卻沒有像謝娜一樣在冰箱裡擺著滿滿的滷辣和辣椒醬,這是因為謝娜的身體正處在調理階段,需要戒辣。
儘管如此,張杰的冰箱還是「暗藏玄機」,有他親手調製的熟油辣椒,偶爾放在煮好的麵條裡,或者拿餃子蘸著吃,給謝娜解解饞。
冰箱裡的這一碗辣椒醬,透露出張杰對謝娜滿滿的寵愛,向觀眾撒了一大把「狗糧」。
然而第三季來《拜託了冰箱》的嘉賓蔡康永的冰箱卻與張杰的截然不同。
在沒打開蔡康永的冰箱之前,人們對他的印象大多為知書達理、能言善辯,而通過他的冰箱我們看到了一個精通說話之道的蔡康永不同的一面。
蔡康永的冰箱堆滿了不該出現的東西和已經過期的食品,甚至還翻出了一包生產於上世紀的「古董」,這與之前大眾對他的認知是有些出入的,但這也是他真實的一面,折射出了他專注於工作、學習而忽略飲食的生活。
這同樣也是熒幕前很多觀眾的問題。
工作生活的忙碌導致許多人忽略了生活本身,忽略了為自己做一道美食、利用一次冰箱的機會。一日三餐,我們把屬於自己的生活時間竭力縮短,短到每頓飯只有15分鐘左右真正留給自己。
但其實這15分鐘,同樣能享受一次製作美食的快樂,給忙碌的生活透一口氣。
為什麼我們需要《拜託了冰箱》這樣的「下飯」綜藝?為什麼它始終有受眾市場?就是因為節目所傳遞出的「料理生活」使觀眾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節目所設定的15分鐘的時間不僅是料理冰箱裡的美食,更是「料理」我們自己的生活。無論現實多憋屈,也要記得給生活透口氣。
全面升級的《拜託了冰箱》第四季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生活本身。正如邱越所說:「節目希望傳達的生活主張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自己好一點,用心料理生活。」
想要Get張杰冰箱裡的更多小秘密?馬上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滿足你的全部好奇!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