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雅婷、阿鍾
作者:阿鍾
楊超越好像更沉穩了,這是很多人在看《拜託了冰箱》第六季收官集時的感受,主持人何炅用手拄著臉,側向她的方向,聽她講跟火箭少女101團員之間即將分開的感受、聊未來想成為一名什麼樣的藝人、工作上需要面對的壓力......
在一種輕鬆、平靜的氛圍裡,場上的嘉賓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沉思。離別、孤獨、成長、憧憬生活,諸如此類的話題總會在這個節目裡被談起,來的嘉賓也願意在這兒敞開心扉,聊一些以往不願意聊的事情。
在總導演胡悅看來,這是《拜託了冰箱》早已具備的一種「氣質」,讓嘉賓都能放鬆、自在,大家在保持著真誠的基礎上分享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在這樣的環境下,嘉賓願意釋放出更多真性情的東西,觀眾自然也能與節目產生共鳴。
這是一檔落地中國六年的節目,它早已長出了自己的脈絡、氣味,伴隨它成長的不僅是一批又一批被它陪伴過的觀眾,更有在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加入這檔節目幾年來,他們都從中找到了圓滿自己生活拼圖的那一小塊。
在《拜託了冰箱》收官之際,我們採訪了總導演、後期導演、美食導演、軟裝設計師四位工作人員,聊一聊他們跟這檔節目的故事,以及這檔節目與觀眾的故事。
《拜託了冰箱》會出現在什麼地方?
打開彈幕或關於這個節目的評論,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描述:「工作了一天,晚上終於有時間躺在床上看拜冰」。這是《拜託了冰箱》最常出現的場景和時間點。
在《拜託了冰箱》工作了六年,後期導演小武跟同事一起熬過不少夜,偶爾也相約一起去按按僵掉的頸椎和脖子,有一次,小武和同事在按摩店的電視上,看到了屏幕裡何炅和王嘉爾熟悉的臉孔,還有他們在後期一幀幀匹配上的花字。
按摩店裡的人都很安靜,對這節目習以為常的樣子,只是時不時互相搭句腔,「哎,那是xxx是不是?」小武在旁邊默默聽了會兒,按耐不住職業慣性,跟人做起了「用戶調查」,「好像大家都看過,我也就順著聊聊,問一下他們對這個節目的感覺,當然我不會告訴他們我做這個節目。」
這樣的事情,小武常做,不過大部分不是跟人面對面的。早些時候,為了貼近年輕觀眾的視角,小武常泡在貼吧、豆瓣、微博上,後來彈幕越來越普遍,這種在時間線上的及時反應更能滿足小武的調研需求,他開始花大量時間捕捉彈幕上的反饋,「觀眾的吐槽、樂趣點在哪裡,我都會去關注。」
在小武眼裡,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後期團隊跟年輕觀眾的一次在線雲交流,雖然無聲,但卻高效,「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彈幕上的語言、語態,就會有一種觀念的產出,然後去反向補給,接下來的製作就會更精準,給他們一些喜好的東西。」
類似的反向補給,在《拜託了冰箱》節目組很常見,總導演胡悅告訴我們,公司有一個大學生智囊團,「我們會定期和他們有一些互動,像一些小的座談、調研這樣子,從中不斷去汲取一些靈感,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在玩什麼,在想什麼,對什麼東西感興趣。」
與此同時,六年間,大量新鮮血液也在源源不斷地補充進《拜託了冰箱》的幕後團隊裡。
很多90後、00後的工作人員給節目帶來了不少新花樣,小武就發現,自己團隊裡的同事們,興趣愛好越來越廣泛了,從動漫等二次元作品到中日韓英美劇,再到時下一些熱門的話題、事件,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化用衍生成各種梗,放到後期裡,出來的效果往往很能戳中觀眾,產生不少笑點。
(創意源自《請回答1988》)
而且大家也更敢想、敢玩、敢試,拿素材試水的時候,大家會往裡灌注很多獨特的想法,「我們其實也是受眾的一部分,基於這種理念,我們才會想用一種同理心的方式把自己代入到觀眾的角色裡面去,相當於我們同時在用兩種身份去創造、影響每一期的內容。」
這樣的想法,美食導演張小穎也有,她在工作、生活上的成長變化跟《拜託了冰箱》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張小穎是節目美食組的負責人,也是個吃貨,平時生活裡最常做的就是研究各種美食視頻。15、16年的時候,她剛開始工作不久,還喜歡去研究一些比較新奇的東西,在家用烤箱烤各種餅做實驗;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追求精緻一點的生活,下班後會給自己好好做一餐,在食物裡體味生活的氣息。
來到《拜託了冰箱》後,她把自己對「吃」的探究精神全轉移到了節目上,跟邀請來的廚師團一起做實驗,「我們也會常常去探討,嘗試一些奇妙的味道,我也會問他們,下一季你想玩個什麼,我們一塊去研究。」
有時候就會研究出一些比較「瘋狂」的想法,廚師團成員黃研一直想搬一個鐵板進錄製現場做鐵板料理,但遲遲沒能實現,可他每次都會帶著這塊鐵板,萬一這次嘉賓冰箱裡的食材合適呢?這次他下決心一定要做,於是他從北京把一塊重達70斤的鐵板運到了無錫的錄製現場,最終,在本季的最後一期將創意化作美食。
作為美食導演,張小穎很佩服這樣的黃研,慢慢的這種在節目裡的「互幫互助」就延伸到了生活裡,偶爾,她在家做飯,碰到不會做的了,還會給廚師團發微信,問某一步接下去該怎麼辦。
張小穎覺得,這種由「粗」到「細」的食物乃至生活上的理念變化,也是一部分當代年輕人的縮影,很多人,包括她自己,在自己剛開始獨立生活的時候,尚沒有餘力為自己打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對食物和生活品質的注重會慢慢長出來。
而這些變化、體悟也被融進了《拜託了冰箱》裡,「我們前兩季的《冰箱》做的偏創意,到了三、四、五季的時候,《冰箱》裡的美食走向了精緻化。」
而到了這一季,保持精緻之外,多了許多煙火氣和溫馨的陳設。
氛圍的營造首先從舞美的調整開始,然後是室內軟裝。從第四季開始就跟《拜託了冰箱》合作的軟裝設計師丁潔華及其團隊,配合這季節目選定的針對新生代觀眾設計的懷舊主題——像素風,輔以明黃色塊,為《拜託了冰箱》搭建了從花藝、桌椅、餐具到菜品模型等各類裝飾。
(甜品為《命中注定我愛你》中紀寶貝造型)
為了配合綜藝節目錄製在視覺、鏡頭拍攝上的需求,丁潔華和團隊最終摸索出了一套不同於私宅項目的陳設手法,也跟著一季又一季觀眾的成長變化拓展了自己的興趣面,這被她視作在軟裝事業上的一次突破。
對丁潔華來說,加入《拜託了冰箱》後帶給她的驚喜不只是在自己事業上的進步,還有把成果展現給家人看的滿足。
從前做私宅項目時,家裡人很少能看到她的作品全貌,把工作地點搬到《拜託了冰箱》的錄製現場後,每一期節目裡家人都能看到從她手裡出來的一切,一起討論,父親甚至從節目裡學了很多料理,自己嘗試做。
「我爸爸看《冰箱》,跟我參與有一些關係,但是他會覺得做飯這個事情原來可以變得這麼有意思,可能在他們那個年代只是說能吃就可以。
他受節目的影響,去嘗試一些創新菜,雖然不是每次都很成功,但我覺得這種生活態度是非常好的,最起碼他找到了自己退休後的一個精神寄託。而且也給我信心,哪怕看我們這個節目比較多的是年輕人,它也在不知不覺中帶動了很多其他年齡層的人,這樣很好。」
《拜託了冰箱》六季以來,當然不只是影響了屏幕前被它陪過一年又一年的觀眾,跟它一起走過來的這群工作人員裡,也不乏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被偶然撫慰、治癒的人。
總導演胡悅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在做第四季的時候跟製片人一起採訪演員黃磊的那晚。那天晚上核心團隊都在辦公室裡,等電話那邊的黃磊忙完開始採訪,採訪結束,時間已經跑到了11點,胡悅提到大家掛了電話還得去整理東西,可能要工作到凌晨。
「當時黃磊老師就說『你們都還這麼年輕,就變成一群沒有生活的人,怎麼能做出讓別人覺得有生活,讓別人能去愛生活的節目。』
不會生活的人是沒有辦法好好工作的,不會生活的人也是不會工作的人。這句話就打到了我和製片人,我們倆都覺得觸動特別深,然後應該是那次採訪後的周末,我們都在家做了一道菜,互相發了一下照片,感嘆說我們以後也要開始好好生活。」
大概是有了這種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拜託了冰箱》的錄製現場除了是這群人的工作場以外,逐漸也成了大家的樂園,節目從下午開始錄,錄到傍晚飯點的時候,剛好就進入到料理環節,場裡的嘉賓、工作人員慢慢會進到一種「等開飯」的狀態裡,場子裡的氛圍也被調和得很輕鬆,大家喝著酒,等著享受一頓美食。
錄到陳喬恩和歐陽娜娜那一期的時候,兩個人因為吃得太開心,讓沒有配備米飯的節目組從工作餐裡現盛了兩碗,端去邊錄邊吃,在所有人都撤光後,桌子上還剩下歐陽娜娜,她在最後吃掉了整盤菜。
美食、朋友,這兩樣加在一起,慰藉人心的能量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胡悅還記得大張偉來的那一期,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過了一段時間,大張偉在另外一個節目裡提起,他那段時間正處於低谷期,剛好上《拜託了冰箱》被王嘉爾莫名其妙喜歡,告訴他說「你很好」,突然讓大張偉又獲得了一些新的活力,能去重新認識這個事業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其實很多時候你做的那些事情,它會引發什麼樣結果,你並不知道,但當這個節目播出之後,我們收到很多反饋,就會發現用戶、一些製作組,包括我們,其實都會潛移默化的被改變。」
這種被啟發、被撫慰的感覺,是工作人員熱愛《拜託了冰箱》的原因,每次聽到一個嘉賓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大家常會被觸動,甚至有種從節目裡看到了人生百態的感覺。
而這些對生活經歷和美食的分享,是給他們的一次滋養,也是給每個看節目的年輕人一次審視和思考自己生活的契機,在這裡,一切都相輔相成,這群用《拜託了冰箱》給年輕人供給能量的人,自己也被能量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