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代表對話大陸84歲老臺商:兩岸只差一杯茶的距離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從多角度感知大陸知名臺商李瑞河的兩岸情緣。 王東明 攝

中新網福建漳浦10月17日電 (張金川 龔雯)「大陸與臺灣一海之隔,兩岸只差一杯茶的距離。」大陸知名臺商、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與2019年「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參訪團見面時如是說。

16日下午,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20多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位於福建漳浦的著名臺企天福集團,參觀天福茶博物院、對話李瑞河、細品茗茶、領略茶文化魅力……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從多角度感知李瑞河、天福集團與漳浦的兩岸情緣,聆聽老臺商的兩岸故事。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天福茶博物院,體驗中國茶文化。 王東明 攝

李瑞河出生於臺灣南投縣,祖居福建省漳浦縣白衣堡,世代基本以種稻種茶為生。到李瑞河,已是李家赴臺的第七代。在兩岸打拼數十年,百折不撓最終風生水起,李瑞河也因此贏得了「茶王」「全球傑出華人獎」等榮譽稱號。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天福茶博物院,體驗中國茶文化。 王東明 攝

1961年,李瑞河在臺灣創辦「天仁茗茶」。1990年,臺灣股市大動蕩,李瑞河旗下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他變賣個人資產清理債務。1993年已近花甲的李瑞河下定決心跨海回鄉,在大陸投資創辦「天福茗茶」,重開創業之路。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天福集團。 王東明 攝

2011年9月26日,天福集團股票於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中國茶業第一股。如今,天福集團成為茶專業集團,在中國大陸各大、中城市開設「天福茗茶」連鎖店1200多家。

「我的家鄉情感很濃,投資首選就是漳浦。」李瑞河在與參訪團座談飲茶時說,中國走向世界,「茶是招待朋友最好的媒介。」

大陸知名臺商、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以茶代酒」歡迎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前來參訪。 張金川 攝

加拿大維多利亞傳媒董事長王燕雲與李瑞河促膝長談,感觸很深,「當一個人最難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家和母親,而李瑞河想到了祖籍地漳浦,這讓我很感動,說明這是割捨不斷的親情。」

王燕雲還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大陸經濟迅猛發展,而來大陸的臺商之所以能夠茁壯成長,也得益於這種「親情的哺育」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

「看到臺商臺胞們在大陸幸福地生活、創業、生產,讓我對祖國和海峽兩岸有很大改觀,兩岸統一指日可待。」王燕雲如是說。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福建漳浦,參訪天福茶博物院。 王東明 攝

當天,海外華文媒體還參觀天福茶博物院,領略中華3000多年茶文化及世界各國茶情;在天福史館探訪天福集團的發展歷程;在書畫館觀賞海峽兩岸茶書畫作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漳浦剪紙作品。

天福茶博物院是由天福集團投資興建的公益文化事業,秉承李瑞河「取之於茶,用之於茶」弘揚中華茶文化的理念,整個博物院總佔地130畝,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

「臺商都很感恩大陸的發展給他們帶來的機遇、好處與幫助。」匈牙利《聯合報》社長季毓萍之前就了解到臺商來到漳州有一定便利,「很多臺商的祖籍就在這裡,會覺得更親切。」

她感慨道:「漳州,不僅對百姓來講是一個幸福之地,也是臺商臺胞臺青在此創業、致富的福地。」

香港流動新聞總經理張丁華作為參訪團裡最年輕的「90後」,她說:「此行了解到一些茶文化,比如說綠茶、清茶、紅茶、烏龍茶、白茶的不同品種的特性。」在她看來,茶文化豐富而深厚,是中華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認為可以鼓勵年輕人集體來參觀,做普及和學習。

張丁華稱,天福集團為一個臺商企業規模很大,是一個很好的大陸臺企典範。

加拿大搜羅傳媒總裁陳林認為,正如海外華人需要中國強大的支撐,從而更自信、便利地開展工作生活,相信李瑞河等臺商也是懷著同樣心情,「因為大家文化相通、血脈相連,落葉終會歸根。」(完)

相關焦點

  • 海外華媒走進漳州臺商投資區:訪僑村 進古廟 探臺企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海外華媒代表參訪僑村鴻漸村龔雯 攝   中新網漳州11月25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 夏惠娟)作為「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的最後一站,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24日上午來到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參訪。
  • 一葉香茶連兩岸 兩岸茶人共話「國茶復興夢」
    兩岸茶葉經貿往來、茶文化交流、新時期兩岸茶業交流與合作、兩岸茶界攜手助推國茶復興及以茶為媒,共促和平統一與民族復興是兩岸茶界最為關心的話題,同時也是2019年兩岸茶人高峰對話的主要議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對話嘉賓圍繞議題展開對話,談古論今,暢敘兩岸茶緣茶情,共議兩岸茶業發展與展望。
  • 海外華媒代表探訪天津 品麻花親近食文化
    14日下午,在天津市僑務辦公室統籌協調下,7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天津百年老字號企業「桂發祥」,參觀十八街麻花文化館,感受天津衛傳統食品的獨特魅力。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宏為海外華媒代表介紹企業產品 周欣嬡 攝在「十八街麻花文化館」內,華媒代表們了解了「桂發祥」企業的成長故事。「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誕生於1927年,由一位手藝人劉老八首創。劉老八出身面點世家,得祖上真傳,身懷面點絕技,所炸的麻花備受歡迎。
  • 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開學:「老臺商」當上導師
    張智榮 攝  中新網南京7月5日電 (記者 申冉)5日,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下文簡稱青創院)正式「開學」,五位「闖蕩大陸商海」數十年的「老臺商」當上首批導師,為有志在大陸開創一番事業的「新臺青」開壇授課。  當天學院開學「第一課」,就由「臺灣最美民宿」創辦人何培鈞和臺灣「燻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開講,吸引了60餘位兩岸青年創業者聆聽。
  • 以茶為媒 溝通兩岸
    文/本網記者黃龍、見習記者喻夢汐、整理圖/本網記者張文保攝  編者按:從神農氏手中一片神奇的樹葉起,經歷幾千年的傳承演變,茶已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茶俗茶風、茶禮茶儀,承載著華夏兒女的文化情愫。
  • 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   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題: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中新社記者 張冬冬  「高科技與信息傳播使人們關注當前與未來時,多元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卻恰好成為滾滾紅塵紛紜繁雜的世界中的心靈棲息地……」第七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召開前夕,美國《紅杉林》雜誌總編輯呂紅撰文解讀海外華文媒體在異域文化中對「家國情懷」的堅守。
  • 「十萬青年同飲一杯中華茶」系列活動臺北啟動
    「十萬青年同飲一杯中華茶」啟動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李響攝新華社臺北2月18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十萬青年同飲一杯中華茶」活動18日在臺北舉辦啟動儀式,吸引了兩岸逾60位各界人士參加,為茶與文化的系列推廣活動揭開序幕。
  • 中國南派古箏大師饒寧新將奏樂「茶與樂的對話」
    」茶會。  1998年,臺灣和大陸聯合舉辦的「諦觀有情中國音樂會傳世經典」音樂會讓饒寧新與林谷芳先生結下因緣。饒氏的雋永琴聲,深邃情感,詮釋一支支的箏曲,有畫、有詩、有故事、有情節,意境深遠,啟人懷古之幽思。這恰恰與林谷芳先生「茶與樂的對話」的表現形式不謀而合。
  • 兩岸直接「三通」拉近臺灣美食與大陸人距離
    新華網上海4月11日電(記者許曉青)一包2009年3月13日在臺灣南投縣某食品工廠出產的熟泡式「蚵仔面線」,4月11日已在上海鬧市區大上海時代廣場的城市超市臺灣食品專區裡上櫃,吸引不少大陸食客迫不及待買回家嘗鮮。   不難發現,兩岸「三通」已悄然拉近了臺灣美食與大陸民眾的距離。
  • 臺所「斷交」 日駐臺代表:盼兩岸對話和平解決
    日本駐臺代表沼田幹夫。(中評社 資料照)  索羅門群島昨日決議與臺灣地區「斷交」,日本駐臺代表沼田幹夫發布聲明表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繼續高度關注這次事件,期盼通過兩岸當事者之間的直接對話得到和平解決。   索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16日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中斷與臺灣地區的外事關係,與中國大陸建交。內閣會議同意執政聯盟黨團會議稍早的表決結果,有27票支持所羅門邦交轉向,0票反對,6票棄權。
  • 兩岸茶企借東博會深化合作
    享有臺灣「茶博士」之稱的臺灣制茶企業代表楊瑞垣28日說。圖為楊瑞垣介紹情況 林浩 攝  楊瑞垣從事茶飲研發20餘年,他告訴記者,1950年前,臺灣人均每年喝茶量僅0.2公斤,如今增長到約1.52公斤,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重要的茶葉來源地之一。  2003年,楊瑞垣來到「世界茉莉花都」廣西橫縣投資辦廠,生產茉莉花茶,銷往臺灣等地。
  • 華媒走進濟南「僑夢苑」 關注海外人士「山東機會」
    華媒走進濟南「僑夢苑」 關注海外人士「山東機會」 2019-10-  剛一走進濟南「僑夢苑」,《法國僑報》副總編輯惠巖剛就將了解到的濟南市中小企業項目招募令的消息發出一篇報導。他對記者說,此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山東在打造營商環境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對企業發展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我很想及時將消息發出去,讓更多人知曉。」濟南「僑夢苑」設置了海外聯絡處濟南驛站。
  • 泰國頭條新聞社:海外華媒的時代擔當
    泰國頭條新聞社:海外華媒的時代擔當
  • 探訪金門高粱酒的醉人傳奇:一杯酒拉近兩岸心
    記者:現在在大陸,「金門高粱兩岸飄香」這個廣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吳秋穆:我覺得金門高粱現在扮演一個和平使者的角色。你看兩岸距離有多遠?一杯酒的距離。不管是大陸來的朋友,還是臺灣的朋友,把它喝掉就沒有距離了嘛!一杯酒能品出和平。
  • 海外華媒從業者的"百態人生"生活篇:我的青蔥歲月
    中新網北京8月17日電 題:海外華媒從業者的「百態人生」之生活篇:我的青蔥歲月  作者 王海波  編者按:海外華文媒體為僑胞們提供著祖國和居住國的各種信息,更憑藉其獨特性服務於海外華僑華人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
  • 兩岸影像對話 臺灣新聞人看大陸,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臺北知名酒店將地址改為「臺灣地區」,綠媒又坐不住了
    海外網1月24日電 臺北君悅酒店最近更改了其官網上的飯店地址條目,將「臺灣」改成了「臺灣地區」,綠媒因此炸鍋,該酒店也無端遭受「矮化臺灣」的指責。綠媒還酸道,臺灣知名飯店就是為了想做大陸生意,才做出「失格」之事。臺北君悅酒店對此回應稱,官網的維護由總部統一處理,並未被告知地址標示更改一事及相關細節,目前尚與總部聯繫了解中。針對綠媒的表態,有臺灣網友諷道,「被稱作『地區』就會不爽嗎?可是當局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如何消費臺灣,又尊重過臺灣嗎?」
  • 臺北知名酒店將地址改為"臺灣地區" 綠媒跳腳攻擊
    臺北君悅酒店英文版對此,綠媒不滿了,叫囂道,如果是在大陸的官網,更改也就算了,但是臺灣的官網也跟著更改標示,是一種「自我矮化」。綠媒還酸道,臺灣知名飯店就是為了想做大陸生意,才做出「失格」之事。臺北君悅酒店對此回應稱,官網的維護由總部統一處理,並未被告知地址標示更改一事及相關細節,目前尚與總部聯繫了解中。針對綠媒的表態,有臺灣網友諷道,「被稱作『地區』就會不爽嗎?可是當局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如何消費臺灣,又尊重過臺灣嗎?」,「人家酒店自己願意改的,這次是不是又要怪『大陸打壓』。」
  • 一杯酒拉近兩岸心 探訪金門高粱醉人傳奇(圖)【2】
    原標題:一杯酒拉近兩岸心 探訪金門高粱醉人傳奇(圖)   記者:現在在大陸,「金門高粱兩岸飄香」這個廣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吳秋穆:我覺得金門高粱現在扮演一個和平使者的角色。你看兩岸距離有多遠?一杯酒的距離。不管是大陸來的朋友,還是臺灣的朋友,把它喝掉就沒有距離了嘛!一杯酒能品出和平。
  • 大陸民俗文化閃亮寶島新春 兩岸同慶中國年
    香茗一杯品文源春節期間,高雄佛光山迎來了好幾撥大陸文化交流活動,「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是其中的重頭戲之一。2月1日至18日,來自雲南的160餘人代表團,通過佛教藝術展覽、民族歌舞表演、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特色美食文化等,為臺灣民眾展現了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