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2020-12-04 道德經智慧傳承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

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顛倒,你要知道,一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一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你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淨,堪為佛門法器。」

相關焦點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網圖佛祖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們所認知的一切人、事、物,其實都根源於我們自己的心,如果能夠將我們自己的心歸於佛祖所說的清淨之中,那麼一切都正,一切都淨,也就能夠達到覺悟的境界了。
  • 緣生法主宰人生因緣
    人是因緣前定,還是有權選擇,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在古代歷史條件下難以做到,所以,在因果鏈條的必然方向上,出現了愛取有這個選擇自由的問題,如果認定人的行為受精神主宰,就會衝擊十二因緣理論目標之一的人無我說。
  • 佛教中所說的因緣是什麼
    緣(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因緣,有善緣和惡緣之分。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所以,我們要懂得分析、辨別,要隨善緣而不隨惡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
  • 佛教所說的「三乘」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1、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諦為乘。2、緣覺乘,又作闢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為乘。3、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如來乘。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佛涅槃後留下的十二部經指什麼?
    佛般泥洹後留舍利十二部經,於世間當令諸弟子持佛威神,傳佛經戒開度人民。授其戒法,使人供養,是為如佛無異。」——《佛說猘狗經》阿難說:佛所做一切,皆是度化世人,使脫惡道。佛涅槃后蒼生怎麼辦?只要供養舍利子與十二部經,佛弟子持佛神威,也可以度化百姓,與佛功德無異。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東漢安世高譯的《佛說九橫經》既對橫死進行規範性定義,又對橫死的類型進行了歸納和描述。《九橫經》是《七處三觀經》三一經的摘抄本,在此依《七處三觀經》引述: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
  • 羅漢和闢支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羅漢我們都很熟悉,因為在影視劇或者書刊雜誌中經常看到「十八羅漢」,但要說闢支佛,大家可能就會感覺很陌生了,因為影視劇裡很少講到,一般人不會有太明確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弟子,也未必能說得清楚。按照我們北傳佛教的看法,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這種分法小乘佛教是不承認的),大乘和小乘的人生觀、宇宙觀都是不相同的,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專修菩薩道的。羅漢和闢支佛就是小乘佛教中的兩個名詞,修證的兩個果位。小乘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就是阿羅漢,簡稱羅漢,羅漢是小乘佛教裡的聖人。
  • 佛教世界觀: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我們可能產生疑惑:我們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但實際上,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的啊!我們確實是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而且同時我們也承認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 《金剛經》: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因緣構成
    佛教中講究誦經念佛,所謂的誦經,不僅僅是念誦,也包括平時的閱讀。要想理解佛法的意思,平時多讀佛經是免不了的。佛經的內容廣大精深,只有通過不斷地誦讀,不斷地學習,再加上自身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明白佛經中佛陀講的真意。
  • 建造佛塔的功德(佛說造塔功德經)
    一時佛在忉利天宮白玉座上。與大比丘大菩薩等。及彼天主無量眾俱。時大梵天王那羅延天大自在天及五乾闥婆王等。各與眷屬俱來至佛所。欲問如來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解讀:我是這樣聽佛說的。有一時,佛在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天宮白玉座上,與大比丘、大菩薩等,以及那裡無量的天主、天人等在一起。
  • 佛典故事:佛口放五色光因緣
    佛陀便來到娑羅雙樹間,端坐於床座,阿難尊者請教世尊:「請問有何因緣,世尊說要敷設床座且朝向北方?」佛陀答道:「我滅度後,佛法會在北天竺流傳,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面向北方敷設床座。」接著,佛陀示眾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等三衣,阿難尊者請問世尊:「以何因緣世尊今日出示三衣?」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尊者於是請教佛陀,原來在往昔多世以前,瑠璃王是水裡的一條魚王,率領魚鱉蝦蟹的眷屬在河裡生存。
  • 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玄奘法師塔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三皈,是指皈依佛(三世諸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僧(佛法的傳播者),這是皈依事相三寶。還有皈依實相三寶,何謂實相三寶?自性念念覺而不迷是自性佛,自性具足正聞正見,是自性法,自性清淨無染,是自性僧;如是事相、實相三寶具足,方為真正皈依。因為三寶功德殊勝無比,勝過一切世間珍寶,它能運載眾生超越無邊的生死苦海,遠離一切的怖畏,解脫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被稱為「寶」。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佛陀說,所有事情都是因緣
    佛陀說,所有事情都是因緣。我們這些眾生的因緣,正如我前之說的,母性的形象、妹姐的形象,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應相的,度母的形象和顯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緣。有所這些概念,她是佛心悲慈的化身,是有所佛事業的化身,她對你的禱祈回應迅捷。有所這些都創造因緣。不是說別的佛不迅捷、不慈悲。而是造創了對的因緣。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陀說,一切皆因緣,看透了,也就放下了
    佛陀當時所悟得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於因緣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緣離散而消失。這就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就是佛教的「緣起論」的主要方面。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天地萬物,莫不如此。有緣,我們就能夠相聚在一起,因緣不足,我們也就擦肩而過。因緣的不斷組合,交互作用,就展現出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不同的形態,和人生中各種奇妙的際遇。這就是所謂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佛教:因緣和合而生,這3種人可以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佛教:因緣和合而生,這3種人可以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佛曰,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佛教緣起論中認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森羅萬象,這些都是因為有因緣和合而生起。而最後的消失,也是因為因緣散盡。這裡的「因緣」不是婚姻愛情關係裡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