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講究誦經念佛,所謂的誦經,不僅僅是念誦,也包括平時的閱讀。要想理解佛法的意思,平時多讀佛經是免不了的。佛經的內容廣大精深,只有通過不斷地誦讀,不斷地學習,再加上自身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明白佛經中佛陀講的真意。
佛陀說,一切眾生之所以從無始以來就有各種苦跟隨,讓自己時刻處於迷惑之中,其根本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將在五蘊的帶動下認識到的事物,當作是自己的本心;還有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具備成佛的本性。佛陀看到了這一點,就將它的真實原因告訴了人們,讓人們可以依照他教導的方法,清淨成佛。
人的罪業有大有小,修行起來有快有慢。人們的佛緣也有大有小,有遠有近。不管如何,只要人們肯放下心中的執念,用佛陀的話說,一切眾生就都可成佛。為了化解不同人心中的疑惑,佛陀一生講了無數的法,並說只要受持佛經中的任何佛句,其福德都會無量無邊。如果能修行到底,最終究竟涅槃。今天,就讓雲來與大家分享一下《金剛經》中的兩個佛句,欣賞之餘,以期與大家共同積累無量福德。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如來說的我,並非凡夫所能認識到的這個我。但是凡夫聽到了如來說的這個我,就以為和自己所知道的這個我是一個意思。
所有人都有一個共知:如來和凡夫是不同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對事物的認知上,區別很大。一般人認識事物,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恨,喜歡與不喜歡,甚至覺得親近、陌生,都是自然發生的,覺得與人的脾氣與性格有關。如來的認識則不同。
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因緣,都是由因緣造就的。你現在做了什麼事,都是以前的因緣際會,如果不存在那個因緣,現在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並且,不管你現在做的這件事你做得好做得不好,都會有一個果報存在。它不但是現在的果,也是未來的因,你未來也會根據你現在的行為,來湊成你將要做什麼事。
如來口中所說的我,是指的在不同時期幻化而成的一個因緣體,這個因緣體,會因為時間、地點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是不動的。那才是真正的如來本性,不會受任何時空的改變而發生任何改變。
當如來說了有我時,凡夫以為如來就和凡夫一樣,只不過是智慧大一些,神通大一些。其實這個觀點,在如來看來,是不對的。所以,在《金剛經》中還有一句話:「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因為真正的如來,根本就沒有動過,在世間的他,只是由因緣幻化的一個為了普度眾生所方便行事的相而已。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每個人對待事物都有一個態度,這個態度,人們總的歸納起來,就分為各種心。比如人有歡喜心、好勝心、嫉妒心等等。其中還包括對事物的態度,又將他們分為好好先生、偽君子、小人等等。無論是小人還是聖人,他們對待事物都有一個態度,這些態度,統統都有自己的觀點來支持。這些觀點,人們都叫它什麼什麼心,比如善心、壞心,等等諸如此類。
如來認為,所有的凡夫,都跳不出這些心的束縛。因為凡夫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一個因緣體,再加上六塵的帶動,人都無法自我審視自心的真正狀態與人的如來智慧德相的區別。正因為不知道如來所處的裝填,所以,凡夫都跳不出自己的心的牢籠。
當一個人還停留在有這些心,有各種狀態的認識裡,他就還是一個凡夫。在如來看來,人的這些心都是假的,都是凡夫自己為了讓自己更準確地認識事物,而給它立的一個名目。所有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因為人想要做什麼,說什麼,甚至是想什麼,都是人的緣分造成的。所以佛陀告訴了人們事物的真相,那就是「緣起性空」。一切依託於緣,起於緣而終於緣。在緣的作用力下,不停地奔波往復。用一個詞可以準確地說,就是「樂此不疲」。人們對於自己的得、失,都樂此不疲地追求著。偶爾也認識到最終成空,但是總是被一股無名的力量驅動,在事物當中打轉。
在凡夫看來,人的這種狀態是因為人想要奮鬥,想要「生活得更加幸福」。在佛陀看來,這種精神狀態都是因緣,都是在因緣的作用力下驅使的。如果沒有那個因緣,就不會動那些念,也不會有那些事情出現。
正因為人是由各種因緣集合而成,只要讓人的心裡真正認識到這些,這個人就會覺悟。所以佛陀講慧悟。一個人,只要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他也能認識到人的所有狀態,都是因緣。
世間很多大徹大悟的人,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人的這種因緣。即使認識到這種緣,但是它也不可更改。為什麼人的因緣不可改變?因為世間所有的人的事都是一環扣一環,如果改動一個人的因緣,因此而會使他周圍的人,甚至更大範圍的與之有因緣的人,這些因緣全部都會改變。所以,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念真正的不發生任何波動,用佛家的話說,要達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無本生無可滅」的地步,才能真正地從凡夫,得成佛果。到那個時候,他也跳出了世間因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