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因緣構成

2020-12-19 水往雲來

佛教中講究誦經念佛,所謂的誦經,不僅僅是念誦,也包括平時的閱讀。要想理解佛法的意思,平時多讀佛經是免不了的。佛經的內容廣大精深,只有通過不斷地誦讀,不斷地學習,再加上自身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明白佛經中佛陀講的真意。

佛陀說,一切眾生之所以從無始以來就有各種苦跟隨,讓自己時刻處於迷惑之中,其根本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將在五蘊的帶動下認識到的事物,當作是自己的本心;還有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本身就具備成佛的本性。佛陀看到了這一點,就將它的真實原因告訴了人們,讓人們可以依照他教導的方法,清淨成佛。

人的罪業有大有小,修行起來有快有慢。人們的佛緣也有大有小,有遠有近。不管如何,只要人們肯放下心中的執念,用佛陀的話說,一切眾生就都可成佛。為了化解不同人心中的疑惑,佛陀一生講了無數的法,並說只要受持佛經中的任何佛句,其福德都會無量無邊。如果能修行到底,最終究竟涅槃。今天,就讓雲來與大家分享一下《金剛經》中的兩個佛句,欣賞之餘,以期與大家共同積累無量福德。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如來說的我,並非凡夫所能認識到的這個我。但是凡夫聽到了如來說的這個我,就以為和自己所知道的這個我是一個意思。

所有人都有一個共知:如來和凡夫是不同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對事物的認知上,區別很大。一般人認識事物,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恨,喜歡與不喜歡,甚至覺得親近、陌生,都是自然發生的,覺得與人的脾氣與性格有關。如來的認識則不同。

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因緣,都是由因緣造就的。你現在做了什麼事,都是以前的因緣際會,如果不存在那個因緣,現在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並且,不管你現在做的這件事你做得好做得不好,都會有一個果報存在。它不但是現在的果,也是未來的因,你未來也會根據你現在的行為,來湊成你將要做什麼事。

如來口中所說的我,是指的在不同時期幻化而成的一個因緣體,這個因緣體,會因為時間、地點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是不動的。那才是真正的如來本性,不會受任何時空的改變而發生任何改變。

當如來說了有我時,凡夫以為如來就和凡夫一樣,只不過是智慧大一些,神通大一些。其實這個觀點,在如來看來,是不對的。所以,在《金剛經》中還有一句話:「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因為真正的如來,根本就沒有動過,在世間的他,只是由因緣幻化的一個為了普度眾生所方便行事的相而已。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每個人對待事物都有一個態度,這個態度,人們總的歸納起來,就分為各種心。比如人有歡喜心、好勝心、嫉妒心等等。其中還包括對事物的態度,又將他們分為好好先生、偽君子、小人等等。無論是小人還是聖人,他們對待事物都有一個態度,這些態度,統統都有自己的觀點來支持。這些觀點,人們都叫它什麼什麼心,比如善心、壞心,等等諸如此類。

如來認為,所有的凡夫,都跳不出這些心的束縛。因為凡夫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一個因緣體,再加上六塵的帶動,人都無法自我審視自心的真正狀態與人的如來智慧德相的區別。正因為不知道如來所處的裝填,所以,凡夫都跳不出自己的心的牢籠。

當一個人還停留在有這些心,有各種狀態的認識裡,他就還是一個凡夫。在如來看來,人的這些心都是假的,都是凡夫自己為了讓自己更準確地認識事物,而給它立的一個名目。所有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因為人想要做什麼,說什麼,甚至是想什麼,都是人的緣分造成的。所以佛陀告訴了人們事物的真相,那就是「緣起性空」。一切依託於緣,起於緣而終於緣。在緣的作用力下,不停地奔波往復。用一個詞可以準確地說,就是「樂此不疲」。人們對於自己的得、失,都樂此不疲地追求著。偶爾也認識到最終成空,但是總是被一股無名的力量驅動,在事物當中打轉。

在凡夫看來,人的這種狀態是因為人想要奮鬥,想要「生活得更加幸福」。在佛陀看來,這種精神狀態都是因緣,都是在因緣的作用力下驅使的。如果沒有那個因緣,就不會動那些念,也不會有那些事情出現。

正因為人是由各種因緣集合而成,只要讓人的心裡真正認識到這些,這個人就會覺悟。所以佛陀講慧悟。一個人,只要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他也能認識到人的所有狀態,都是因緣。

世間很多大徹大悟的人,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人的這種因緣。即使認識到這種緣,但是它也不可更改。為什麼人的因緣不可改變?因為世間所有的人的事都是一環扣一環,如果改動一個人的因緣,因此而會使他周圍的人,甚至更大範圍的與之有因緣的人,這些因緣全部都會改變。所以,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念真正的不發生任何波動,用佛家的話說,要達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無本生無可滅」的地步,才能真正地從凡夫,得成佛果。到那個時候,他也跳出了世間因緣了。

相關焦點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上)
    董史君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是,全經通篇都在討論空的智慧。一般學佛的人認為前半部分說的是「眾生空」,而後半部分說的「法空」。金剛經一開始,就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人的須菩提發文:「當眾生立志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怎樣發心,發心的目標應確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定,應該如何去降服它?」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徐徐展開的……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一說起《金剛經》,出家、在家的人,怕都是非常的熟悉。出家的人,每日早晚課,都念得會背了。在家的人,只要稍有文化,也是沒有不知的。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特別是傳統中國佛家思想以大乘佛教發展為核心,就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耗盡一生來研究。作為中國的大乘思想,基本核心以般若為主,它的代表作有玄奘大師的「般若經。」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那麼,《般若經》的核心到底講了什麼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以《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核心是什麼。
  • 佛教:《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三句話,點醒無數人!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金剛經》的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多字,雖然文字很少,卻句句經典,每一個字都暗藏著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很多人對外界的事物並不了解,對於世上的種種現象,感到很陌生,所以經常活在恐懼、焦慮、迷茫之中,當你讀過《金剛經》後就會發現,原來《金剛經》早就告訴過我們,世上的一切,其實並不真實。
  • 《金剛經》:隨緣自在,做一個無位真人
    網圖即使是虛無縹緲的情感,眾生也以為是實有,所以眾生想盡一切辦法,費盡一切心機都要拼命的去抓住自己所能抓住的一切,卻並沒有考慮過,自己執著所求的這一切都是因緣假借而成的,都是會變化的,所孜孜以求的一切終歸都是因緣生滅的幻相,如果眾生了知了這一切,或許心中的貪嗔痴三毒就會減少那麼幾分。
  • 佛教世界觀: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我們可能產生疑惑:我們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但實際上,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的啊!我們確實是一向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有的,而且同時我們也承認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
  •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金剛經》在我國可謂是相當流行的一部經典,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文字優美,甚至很多不是學佛的人都讀過。我們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通過《金剛經》開悟的,所以這部經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世間任何開心快樂,都是有因果的因緣和合
    世間任何開心快樂,都是有因果的因緣和合,都是緣起性空之幻象,不能恆常存在。眾生活在世間,輪轉六道,苦樂相隨,苦多樂少,因此被形容為沉淪苦海。覺悟實相之人,隨緣自在,無分無別,安住本心,法喜充滿。這個法喜,是沒有原因的莫名歡喜,是超越因果的深度愉悅,又叫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即是佛。
  • 佛教: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
    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種成熟;每一種成熟,都是幸福的預兆。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暫時的,如白駒過隙,光陰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時行善積德,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們才不會空過此生,就會在此生此世種下好因,將來有個好的結果。覺得自己受傷,就一定受傷,被自己所在意的東西所傷。
  • 如何讀懂《金剛經》(九)
    一般佛弟子都是這樣認為的:佛證得無上菩提,佛說了許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至高無上、正確無誤的覺悟。 須菩提畢竟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多次聽佛說法,當然理解佛所說法的實義:沒有什麼固定的法叫做無上菩提,也沒有固定的正法由佛所說。為什麼?佛所說的法,都不可執取,本質上是不可言說的,既非固定的正法,也非不是正法。為什麼呢?
  •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二、弘揚《金剛經》,三善道供養弘揚《金剛經》,三善道來供養。當一個人「隨說」《金剛經》的時候,就會受到三善道的供養。經文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
  • 《金剛經》的精髓,就是這八個字,若能真正參透,也就開悟了
    包括一切客觀上存在的物質,包括一切主觀上產生的認知。歸根結底,這些物質也好,認知也罷,都來自於人的念頭,產生各種念頭的本體,稱之為心,但是這個心並非本心。不住相,就是不被念頭控制。世界無常,瞬息萬變,人也好,江河湖泊也好,無非都是分子原子中子這些基本粒子組成,而這些基本粒子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組合,變化。
  • 《金剛經》:三十二相都是假,執著之人難到究竟圓滿之地
    佛祖在《金剛經》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為眾生開示空無妙義的法門,分分都在教化眾生要破迷顯悟,斷除心中的妄想念頭,字字截斷眾生心中的貪愛執著,使眾生都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而入於解脫生死煩惱的涅槃境界。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
  • 讀金剛經好還是讀阿含經好。
    從的現狀來看,金剛經流轉的廣度,和被民眾所喜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阿含經。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阿含經頂著一個小乘佛經的帽子。小乘嘛,會讓人覺得成就不如大乘。所以頂著小乘佛經的阿含經,似乎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期望,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成就欲。第二,金剛經是能夠讓慧能和尚聞之開悟的大乘佛經。有了慧能和尚從之開悟的實例,再加上個大乘的名頭。
  • 佛典七種講解—金剛經講解
    過去不僅很多佛教徒讀誦、書寫這個經,而且佛教以外的儒家人士、道家人士,還有一些民間宗教,乃至村夫農婦、閨閣淑女,都讀誦、抄寫這個經,其影響非常巨大。《金剛經》梵文字尚存,漢譯一共有五個譯本,今天我講的是影響最大、也是最早的一個譯本——姚秦鳩摩羅什翻譯,題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理解了《金剛經》這4句話,就掌握了它的精髓,功德無量
    對佛學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佛學裡面包含很多哲理,涵蓋了為人處世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指導人生有很大價值。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金剛經》內有很多大智慧,可以啟發智慧、明心見性。《金剛經》內有四句話概括了整篇內容的精髓,哪怕參透一句都會功德無量。
  • 《金剛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身相」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身是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法相。一切有相的法都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法。色身也是如此,是無常的法,是虛幻不實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身體也會壞滅。一切會壞滅的法,都沒有永遠不變的真實法相,所以才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譬如一個人從母胎出生,慢慢長大,他的面孔、身材、外觀等一直都在變,怎麼會有固定的身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