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兒中提過兩本書,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因為在這兩本書中不僅是提到了殭屍還對殭屍就行了總結、分類,算是比較系統的介紹了殭屍,至於依據還無從查詢,畢竟從我們的認知層面,殭屍是否存在都是一個疑問。
所以我們知道殭屍基本都是從影視劇。首屈一指的就是林正英的《殭屍先生》系列,《一眉道人》、《新殭屍先生》、《殭屍至尊》等等。喜歡九叔的人對這些電影都是耳熟能詳。
林正英電影裡的殭屍給我的印象是身著清朝的官服,行走方式一跳一跳。其實沒有規定殭屍必須穿官服,這樣只不過是為了視覺效果,給人以沉悶、壓抑感。至於跳一跳,也是殭屍和喪屍的明顯區別。不過與正宗的湘西趕屍相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湘西趕屍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也是一門手藝,有自己的口訣和傳承。
而另一部描寫殭屍的應該就是《鬼吹燈》了,只不過天下霸唱裡面稱其為「粽子」後來作者自己也解釋說這只不過是自己起的一種稱呼罷了。不過無論是靳東版本的《鬼吹燈》還是原著小說,你會發現雖然反覆提到「粽子」這個詞兒,但全電視劇和小說裡從未出現過真正的「粽子」也就是所謂的殭屍。
有人會提出疑問,靳東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在夾皮溝下的那個墓不是遇到了紅犼了嗎?這一點《子不語》可以很好的去解釋,殭屍分為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至於小說中的紅犼,按《子不語》的說法是旱魃的升級版,可旱魃是在清朝以後人們生生的將兩個不想幹的物種聯繫到一起,但你說隨便下一個墓就能遇到殭屍中的超級賽亞人也太不現實了,胡八一和王凱旋上輩子造了多大孽能這麼背運,所以在後來的要塞中,無論是刀槍棍棒還是斧鉞鉤叉都無法將紅犼怎麼樣,太正常不過了。
所以《鬼吹燈》所以的「粽子」在作者眼裡是不存在的,黑驢蹄子就是個心裡安慰。在《鬼吹燈》裡更多想表現的是一段段驚險的經歷和未知的的世界,比如第二部的《南海歸墟》和地仙墓。這是我們在其他任何影視劇裡你所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尤其是《南海歸墟》中所提到的「三銅」真的是很有淵源,南派三叔的《老九門》也曾提到,但都沒有明確的講述。
其次就是靳東手裡那本《十六字風水秘術》,這本書應該是不存在或者匿名的,感覺比郭璞的《葬書》還要詳盡。對風水有一個很好的闡述,雖然我們都不怎麼能聽的懂,但這玄之又玄的事情深深吸引寫我們。可惜在所有《鬼吹燈》的影視劇裡都偏弱了對風水的描述,加重了歷險的成分。
諸如此述,我們也就明白為什么九叔的電影裡是殭屍橫生,這是個很好的噱頭,而《鬼吹燈》只是不聽的在重複。林正英的成功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殭屍的存在,誰都沒見過,太吸引人了。其次林正英確實太像一個茅山道士了,真是術業有專攻。
還是喜歡靳東版的《鬼吹燈》,真不知道那些導演拍的《鬼吹燈》電影究竟表達了什麼。其實還原小說拍就可以了,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全力還原原著,非要添加個導演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如何如何,結果只能撲街,真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