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獲悉,地鐵十三號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廣州市發改委批覆,可以動工建設,線路全長33.8公裡,設23座車站。
(資料圖片)
橫貫東風路、黃埔大道
十三號線二期工程線路呈東西走向,起於朝陽,終止於首期工程魚珠站,主要行經城市核心區,沿線規劃有白雲湖片區、羅衝圍綜合改造片區、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黃埔臨港商務區等重點發展地區。
二期線路全長33.8公裡,均為地下線,設朝陽、慶豐、凰崗、槎頭、西洲、松溪、羅衝圍、西場、彩虹橋、紀念堂、倉邊路、建設六馬路、農林下路、梅東路、花城廣場北、冼村、石牌南、馬場、白馬崗、天河公園、棠下、車陂、珠村等23座車站(以上站名除已運營車站外,其餘車站站名均為工程暫定名)。有沒有經過你家門口的?有的話,會不會感覺以後出行要溜到飛起啦!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
根據目前規劃
十三號線二期23座車站中有9座可以換乘:
●槎頭站十二號線換乘
●西場站五號線換乘
●彩虹橋站八、十一號線換乘
●紀念堂站二號線換乘
●建設六馬路站十二號線換乘
●冼村站十八號線換乘
●馬場站與規劃中的十九號線換乘
●天河公園站十一、二十一號線換乘
●車陂站四號線換乘
十三號線首期列車。
時速100公裡,8節車廂
廣州地鐵表示,十三號線二期工程的建設是實現城市總體規劃,提升中心區功能,支持重點發展地區的需要;是疏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嚴重路段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線網結構,持續增強軌道交通網絡效應的需要;是疏導五號線現狀客流壓力,是提高東部客流直達市中心的便捷性,優化軌道網絡運營服務水平的需要。
根據通車初期日均122萬人次的客流預測,結合線路的功能定位以及客流特徵,十三號線二期將按照與首期工程一致的系統制式,即採用最高運行速度100公裡/小時的8節編組A型車。
截至目前,十三號線二期全線設計招標已完成,正進行初步設計編制。
十三號線二期跨5個區
十三號線二期線路從西到東經過白雲、荔灣、越秀、天河和黃埔5個區,工程既能解決廣州中心組團與西部片區和東部片區之間的交通需求,同時緩解了中心城區東風路、黃埔大道、中山大道等交通擁堵明顯的路段。
照此規劃,十三號線在黃埔大道與體育西交界附近設花城廣場北站,和體育西路站南端相距約300米。屆時,市民要先從體育西出站,上地面走五分鐘,再進入花城廣場北站。
距離約300米,是否不可換乘?記者了解到,地鐵十號線的工程設計指引顯示,該線的石溪站與廣佛線石溪站相距較遠,但仍然計劃設置通道連接,通道長度約250米,與300米相差並不多。
國家發改委:應改造設施以便捷換乘
3月份,國家發改委批覆廣州地鐵線網整體規劃時指: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重點研究多線換乘節點方案。換乘設施工程應一次建成,可分期投入使用。不能一次建設成的,應充分做好預留。
批覆特別提到,在重要的地鐵換乘樞紐,「應儘可能實現不同線路間同臺換乘,不能同臺換乘的,通過建設或改造配套換乘設施實現便捷立體換乘」。
十三號線首期列車內部。
他山之石:香港隔300米也能換乘
廣州市民較為熟悉的香港地鐵,不僅在旺角等市中心設置了不同線路之間的同臺換乘,遇到類似廣州本輪規劃的情況——兩條線路距離相近的站點,無法結合在一起換乘,他們也設法做到長通道換乘、虛擬換乘,儘量減少市民不便。
最典型是香港站和中環站的換乘。前者是機場快線和東湧線的終點站,後者是港島線的中途站,兩個車站直線距離約300米,香港地鐵修建了地下行人通道,連通兩站付費區,讓乘客不需出閘也能換乘。此外,換乘通道還設有自動扶手輸送帶,加快客流疏散速度。
另一個例子是尖沙咀站和尖東站,兩個站分別屬於荃灣線和西鐵線,由於早年設計沒有預留換乘,兩個車站相隔約350米。香港地鐵採用地下人行通道將兩站非付費區連起,乘客換乘需要出閘、走一段地下通道再入閘。使用八達通的乘客在30分鐘內轉線,系統按一程車費收取,被稱為虛擬換乘。
13號線首期主要是串聯城市東部組團增城新塘鎮和黃埔區
而13號線二期將進一步連接東部組團與廣州中心城區
使得13號線全線成為城市東西骨幹線
加強城市東西兩翼與中心區的緊密聯繫
兼具「交通疏導型」和「規劃引導型(TOD)」的特點!
十三號線將大大方便增城市民的出行
十三號線首期起於魚珠站,沿海員路、黃埔東路、舊107國道、新塘大道西延線和新107國道敷設,終點為新沙公路的象頸嶺站。全線均為地下線,全長約27公裡,設11座車站。
地鐵方面表示,十三號線不僅採用8節編組,而且還選用最高時速達100公裡的列車,也就是說,線路開通後,住在增城新塘的市民最快1小時就可前往市區行政中心紀念堂等地鐵站,大大便利了增城市民的出行,較好地滿足了城市外圍副中心60分鐘內可到達市中心的軌道交通時空目標的要求。更為支持城市「東進」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該線路的建成開通是增城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重大突破,將改變增城區「手無寸鐵」的交通現狀。
首期即將於年底開通迎客
十三號線首期的軌行區已於9月底實現「三權移交」,意味著從建設轉入運營調試階段。現正進行信號系統、車輛動車調試。線路即將於年底開通迎客。
目前, 十三號線首期土建工程累計完工近九成,全線11個車站、10個區間的土建主體已經完工並移交機電,正推進剩餘附屬工程施工。全線正進行機電系統施工。
十三號線首期所有出入口都設置了雨棚。
十三號線首期配套相當完善
和六、七號線相比,十三號線首期所有車站不僅配有公廁,而且還改良了公廁的通風系統,優化了布局空間,適當增加了女洗手間的空間,使男女公廁面積均不少於15平方,男女蹲位比最大達到1:2,新塘站女廁蹲位更是多達9個。
十三號線首期所有出入口都設置了雨棚,為乘客遮風擋雨;已建和在建的出入口也都設置了扶梯,條件好的出入口還分別設置了上、下行扶梯;由於車站空間大,站廳到站臺設有4組至少5部扶梯,並均勻布置在站臺各處;同時,每個車站均有1個出入口設有垂直電梯,以滿足無障礙通行的要求。
車站天花更有新意。十三號線首期的文化定位為「粵商珠水」,全線車站天花採用鏤空式水紋圖案,和燈具進行一體式設計,使功能和裝飾能高度統一,減少空間壓抑感,乘客進到車站更為舒適。
而據地鐵集團通報,當前四號線南延段、九號線一期、十三號線首期、知識城線等四條線路正按照2017年底開通的目標加快推進。今年年底,廣州地鐵線網裡程將邁向4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