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赴美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傳到香港,讓馬師曾為之一振。富有冒險精神的馬師曾,不禁萌生了赴美一搏、唱響異國的念頭。那馬師曾到底去沒去美國,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1931年,經香港謙益隆金山莊老闆陳雨田擔保,馬師曾帶隊前往舊金山。
臨行前,馬師曾編印了數千冊《千裡壯遊集》,準備帶到美國送給觀眾。一切準備停當,馬師曾終於踏上了開往舊金山的輪船。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船還沒有到達舊金山,他就被美國移民局拘了起來。
原來,馬師曾攜帶的《千裡壯遊集》被移民局認定為政治宣傳品。後經人保釋,馬師曾才被釋放。
當馬師曾等一干人眾來到舊金山,卻不想籤訂演出合同的中央戲院老闆仗勢欺人,無視演出一年的合同條款,蠻橫要求馬師曾的團隊演出365場,否則不許歸國。
無奈之下,馬師曾在美羈留了整整兩年時間。
在美國期間,馬師曾遊歷紐約、芝加哥等地,又萌生了開辦電影公司的念頭。經多方籌措,馬師曾與猶太商人合辦了明星電影公司,又稱萬拿電影公司,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馬師曾雖被騙,經濟損失巨大,卻有機會參觀了好萊塢,學習了大量關於電影製作的知識。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註定馬師曾將會領時代之先,成為第一個將粵劇拍成電影的藝人。
正當馬師曾困頓美國的時候,在遠隔重洋的香港,太平戲院院主源杏翹決意請陳非儂與馬師曾再度合作重組「大羅天」。此時的太平戲院剛剛重建,添置了有聲放映機,放映中、西名片,兼有電影院的功能,戲院座位也增至約兩千個。
1933年春,馬師曾終於由美國返港。不久,「太平歌劇社」應運而生。「太平歌劇社」後易名為「太平劇團」,演出場地就是香港太平戲院。這個劇團存在了近十年,是粵劇行中出了名的長壽班。
在美國的一番遊歷,馬師曾不僅感受到了異域的風土人情,更受到了西洋的音樂、戲劇、電影藝術的浸染,對於粵劇的發展有了自己的思考。「太平劇團」,成了他親自實踐這些思想的廣闊舞臺。
作為省港大班,劇本尤其重要「太平劇團」在太平戲院屹立十年不倒,可以想見其劇本產量之豐富。
1940年的《廣東戲劇史略》(麥嘯霞編)共收錄870個粵劇劇目,其中有102個作品署名馬師曾,可見當時他在編演新戲上不遺餘力,而且成果豐碩,堪為梨園翹楚。
馬氏劇本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既有改編傳統劇目的《軟皮蛇招郡馬》、《審死官》,也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鬥氣姑爺》《呆佬拜壽》,甚至還有改編自外國電影的《璇宮豔史》《賊王子》《野花香》……
數量一多,就難免有失龐雜,為了能賣座,馬師曾也未能免俗地刻意標新立異。除了大演西裝戲之外,他還對一些戲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如京劇《四進士》中的宋士傑閱歷豐富、心思縝密、深謀遠慮,演出時慣用老生應工。
馬師曾筆下的《審死官》中,宋士傑卻是個嬉笑怒罵、寓莊於諧的人物,改為由醜行應工。
再如《三國演義》中的孔明,其他劇種也多以老生應工,可是在馬師曾編《寶鼎明珠》時,卻將孔明改了性別,演出時馬師曾自飾周瑜,由花旦飾演孔明,在舞臺上大演以女氣男的戲碼……
此外,馬師曾還開創了男女合演的先河。早期的梨園嚴禁男女同臺,所以旦角演員多是男性。
太平戲院隨即成為香港第一間男女演員同臺演出之地。自第三屆班底起,太平劇團女性藝人數量大增,被戲迷戲稱為「靚女劇團」。
當時的粵劇四大名花旦,除唐雪卿一人外,譚蘭卿、衛少芳、上海妹都曾受聘於馬師曾。相比男旦,女性旦角更婉媚,更符合大眾審美,漸漸也因此受到觀眾的欣賞與肯定。
所以,「太平劇團」成立以後的近十年間,新戲不斷,只有薛覺先領銜的「覺先聲劇團」可與之抗衡,最終確定了薛馬爭雄、兩分香港粵劇天下的境況,這也標誌著香港粵劇全盛時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