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師曾小傳:因乞丐成名的粵劇藝術大師,兒子卻是「一介武夫」?

2020-12-19 扒拉文史

留得梨園一代名,海南天北遍歌聲。乘風破浪豪情在,忍向盧溝送漢卿。——《悼馬師曾》田漢

馬師曾,字伯魯,號景參。1900年4月2日生,原籍廣東省順德縣桂州鎮(今順德市容桂鎮)。他天資聰穎,愛好音樂與戲劇,尤其崇拜當時名伶的唱功演技。1917年開始,馬師曾進入戲館學戲。之後去到新加坡,在艱苦的生活下,他仍然堅定不移地追求粵劇藝術,反覆鑽研、細心琢磨,極大地提高了他的粵劇藝術修養。此後,他一直在港澳地區、廣州和美洲、越南等地進行演出。

請點擊輸馬師曾入圖片描述

為粵劇變革費心竭力

馬師曾剛入戲行時的粵劇發展可謂欣欣向榮,那是一個輝煌時代,各大戲班、戲業公司在培養粵劇人才方面可以說是竭盡心力,豐厚的合約條件、前輩名伶的悉心教導等都對新一批粵劇演員的誕生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同時使得粵劇技藝得以長久保存。「人才輩出、班業興盛,便造成了粵劇的全盛時代。」

後來,在一些客觀因素推動下,社會形勢嚴峻、大眾需求降低,再加之戲院環境惡劣、人心渙散,粵劇演員也失去了演藝重心,不以訓練和技藝的提升為目標,忽視了粵劇藝術體系的建構,粵劇行業也逐漸沒落。

馬師曾懷著變革粵劇一腔的熱誠,他在美洲時,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研究變革之法。「……故取人長,以補己短,他山有石,乃可攻玉也。」他保留粵劇之精華,並在粵劇中融入影戲、歌劇等為之助力,提出六條變革粵劇的最低原則。

作為一名優秀的粵劇工作者,他不僅有高超的粵劇技藝,而且善於分析形勢,粵劇現狀和形成原因、粵劇發展趨勢和可行舉措,他對整個粵劇行業的發展有著敏銳的感知力。他創設下粵劇行業復甦的美好藍圖,並為之付諸行動。

周恩來總理極大地讚賞了馬師曾對粵劇的貢獻,提出了「粵劇是南國紅豆」的美稱。毫無疑問,這是對馬師曾創作和研究的莫大鼓舞,更加堅定了他在粵劇變革方面的信心和勇氣,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增光添彩。

在粵劇藝術方面貢獻卓越

馬師曾一生參演劇目頗為豐富,代表曲目有:《苦鳳鶯憐》《搜書院》《關漢卿》《拾玉鐲》《紅白牡丹花》等等。

馬師曾尤其青睞丑角的演法,但他一張口聲如洪鐘且紮實,實在欠缺清亮圓潤。於是他有意識地研究賣檸檬小販的叫賣聲,由此創造了一套滑稽幽默、拖腔用顫舌音的唱腔,即為「馬腔「。

因他在《苦鳳鶯憐》中飾演一乞丐餘俠魂,「馬腔」首次亮相便聲名大噪,又稱「乞兒腔」

在粵劇藝術方面,他將人物塑造置於中心。人物是整個戲曲的靈魂,一切的場景、音律、服飾等都是為人物服務的。只有戲臺上站了那個人,故事才能展開,藝術才能被訴說。人物塑造的成功度直接影響戲曲的核心,空有軀殼的人物無法承擔起故事架構,只能讓戲曲流於表面,不能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而人物塑造同時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以馬師曾改編《鳳儀亭》為例,人物帶著他過去的生活經歷,由於不同的性格特點對同一件事有截然不同的處理,這都是應該考慮到的。根據人物的過往經歷,推測、揣摩人物性情,對所演繹的事物進行判斷,將人物融入體內。這期間又需要多少的玲瓏心思尚未可知,馬師曾的粵劇藝術成就之路著實可敬。

戲曲藝術滋生於美的沃土,是一門綜合藝術。馬師曾建議學習戲曲須了解古典文學與表演藝術,詩詞歌賦、文史知識,感受其中意境,體會其中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表現和創造。他以粵劇《關漢卿》為例,說明加強詩詞歌賦的修養對塑造藝術形象的幫助是極大的。

他細讀了關漢卿的所有劇作,了解其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並且學習了關漢卿的文詞修養,最終才能通過形體動作來表現關漢卿及其文思才華。

他積極踐行主席的指示: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

他恪守一位戲劇演員的時代使命,一直以建國以來,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在粵劇中注入時代精神,以教育引導工人生活與工作,鞭笞假醜惡、弘揚真善美,鼓舞和激勵了一代人的成長。

「馬調紅腔」

紅線女,馬師曾的第二任妻子。在馬師曾深陷困境且妻子離婚而去之時,她不離不棄,陪伴馬師曾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他們在粵劇演出方面有著極高的契合度,他們相互扶持,組建了抗戰粵劇團,在從化、客縣、桂林等多地的演出都廣受好評。

紅線女馬師曾

初次見面前她一直仰慕馬師曾老師的風採。她對馬師曾的第一印象就是:頗有讀書人的氣質,同時又有些不修邊幅。在排戲和演出過程中,她被馬師曾對粵劇藝術的態度和演繹效果所打動,同時兩個人的思想抱負不謀而合,秉著對粵劇藝術的繼承與發揚,他們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學習與合作,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馬調紅腔」的粵劇藝術巔峰。

在馬師曾百年誕辰之際,她回憶起馬師曾為「自編自導自演的粵劇奇才」:

「馬老師演過的出色的戲和角色不勝枚舉。演出和自編自導過400多出戲的粵劇藝術家馬師曾,為嶺南文化、為粵劇藝術留下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他堪稱千人千面的把寫實表現與粵劇表演程式溶為一體的粵劇藝術大師!」

精神品質一脈相承

馬鼎盛,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的兒子,鳳凰衛視著名軍事評論員,可謂「一介武夫」。他常常被提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沒有繼承父母衣缽唱粵劇?如同各大報紙媒體所述,父母皆為粵劇名伶,耳濡目染,應是不學以能。不說造詣,起碼唱兩句也是信手拈來,但他卻絲毫不沾邊。

馬鼎盛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其實我有子承父業。」他在自傳中如是說。

最廣為人知的馬師曾是一位著名粵劇演員,但他同時自我定位為劇作家,他師承國學宿儒,有著中國傳統文人學士的風骨:以天下為己任,內心充滿愛國情懷與救國之志,在所處的戰爭年代,有自己堅持的正道,有自己努力、奉獻的方向。

馬鼎盛也在採訪中坦言:我覺得能繼承的是實質而不是表面。兩方面,一方面是愛國情懷。父母的愛國情懷是很明顯的,特別是1955年回國這件事,我作為社會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愛國這條是我一直堅持的;另一方面,我父親的知識面是很出類拔萃的,他能編、導、演,所以我也從事了文字工作。我現在算是電視從業人員,但我在文字方面從來沒有放棄過。

即使粵劇藝術大師的兒子是「一介武夫」,但馬鼎盛在自己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覷,這不正是對馬師曾先生做事盡善盡美的完美繼承嗎?

如若不是馬師曾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傳遞著自己對國家的一腔熱忱、對粵劇鍥而不捨的研究和創造,馬鼎盛又如何能從中汲取力量,始終以國家安全為原則,以己之力捍衛國家呢?因此,馬鼎盛在父親身上繼承到的,從來不拘泥於粵劇之類的形式內容,更深層次的是一種精神要求:你要愛國,你要認真做事,你要無愧於心

中國是很講究薪火相傳的,萬物散盡而精神不滅。正如近年來我們倡導的「傳承「,時移世易,歷久彌新的永遠是那一份對於生活的初心。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粵劇界紀念馬師曾 85歲紅線女獻唱馬派名曲
    為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誕辰110周年,廣東粵劇工作者聯誼會從本月開始陸續展開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最為矚目的是9月30日晚在中山紀念堂舉行的紀念演出晚會,屆時,85歲的紅線女將親自登臺獻唱,用真情實感演唱馬派名曲。
  • 紅線女 - 紅線女|粵劇藝術|廣東粵劇|粵劇名伶_網易財經
    而此前一天,她還在自己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給廣東粵劇學校的28名學生親自上課。因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這位粵劇藝術大師就這樣突然走了。她給廣東粵劇留下了「南國紅豆」的千古佳譽,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傾國傾城的人生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刻給了粵劇藝術紅線女的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是給了粵劇藝術的。
  • 粵韻廣州塔|蘇春梅帶你在廣州新中軸線上領略馬師曾、紅線女藝術魅力
    8月8日晚,在廣州新中軸線上的廣州塔下,「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隆重推出「粵藝流芳——馬師曾、紅線女流派經典作品展演」主題晚會。該演出同時也是8月8日啟動的「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主題活動之一。
  • 年輕時候的馬師曾,梨園生涯不平靜,走南闖北來謀生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出生於順德桂州鎮,生活在廣州。那時的廣州,粵劇盛行。活潑的馬師曾,從小就迷上了粵劇。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是希望子女能夠營造書香門第,對戲曲藝人這樣的職業不僅牴觸,而且輕視,馬師曾的家長也不能免俗。那馬師曾是何時開始學習粵劇,之後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 馬師曾,從「人壽年」班到「國風劇團」,一代大師的不平凡之路
    有名師指點,再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馬師曾在南洋聲名日隆。1923年,他到達香港,加入了「人壽年」班。那之後馬師曾的梨園生活又是怎樣發展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那段歷史,去追尋這位偉大的粵劇大師的不平凡之路。當時香港粵劇班眾多,如祝華年、周豐華、大榮華、寰球樂、周康年、大中華、梨園樂等。
  •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其弟子蘇春梅在粵桂收徒傳承紅派...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其弟子蘇春梅在粵桂收徒傳承紅派藝術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8-23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 第十五期:廣東有文化之美輪美奐的粵劇
    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靚少佳、新馬師曾、文覺非、千裡駒、白燕仔、蕭麗章、羅品超、郎筠玉、羅家寶、梁醒波、芳豔芬、紅線女……當我歷數著這些廣東人十分熟悉的粵劇名伶的名字時,耳畔仿佛又響起了那段悽怨纏綿的《帝女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帝女花帶淚上香……」深紅色的天鵝絨大幕緩緩開啟,聚光燈下
  • 眾名家演繹馬師曾、紅線女流派經典作品 《搜書院》《昭君出塞》將...
    「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8月8日將推出「粵藝流芳——馬師曾、紅線女流派經典作品展演」主題晚會。在廣州塔二層移動平臺,觀眾將可以領略一代粵劇宗師馬師曾、紅線女藝術作品的魅力。
  • 粵劇名伶的傳奇從未老去
    兒子馬鼎盛曾在某節目上,感慨像母親這樣剛強的女人,「男人最好敬而遠之」,感情註定難得圓滿。  1  婚姻終是古難全  紅線女幼年在廣州、澳門讀書,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粵劇名伶,她從小對粵劇耳濡目染。1941年,紅線女隨舅母又輾轉抵達廣州灣。天資聰穎的她在母親同父異母胞弟靚少佳、妹妹靚少鳳等粵劇大師的指點下,鋒芒漸露。抗戰時期,靚少鳳組織一個劇團,到湛江公演。
  • 富有冒險精神的馬師曾,赴美一搏,返港後為梨園翹楚
    梅蘭芳赴美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傳到香港,讓馬師曾為之一振。富有冒險精神的馬師曾,不禁萌生了赴美一搏、唱響異國的念頭。那馬師曾到底去沒去美國,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呢?1931年,經香港謙益隆金山莊老闆陳雨田擔保,馬師曾帶隊前往舊金山。
  • 這場粵劇的狂歡圓滿落幕!超1800萬人次「雲賞」粵劇節
    粵劇《搜書院》於1954年由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根據同名瓊劇傳統戲改編而成,講述一段發生在海南瓊臺書院的愛情故事,是粵劇「馬」(馬師曾)、「紅」(紅線女)流派經典劇目。1956年,一代粵劇藝術宗師馬師曾與紅線女攜該劇在北京演出,為粵劇贏得「南國紅豆」的美譽。
  • 「紅線女」「粵劇一代宗師」曾下放農場勞動,無怨無悔養500隻雞
    2013年的12月8日,她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水口泮村。1938年,她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最初藝名叫「小燕紅」。後在香港隨粵劇小生靚少鳳學藝時,靚認為「小燕紅」不夠響亮,主張取傳奇古戲「紅線盜盒」之意,將其藝名改為「紅線女」。從此,這個藝名伴隨了她的一生。
  • 永慶坊-廣州非遺街區③粵劇藝術博物館
    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除了讓我有機會更加深入了解粵劇文化以外,還帶給我很親切的感覺,讓我想起了童年時與外婆相處的快樂時光。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外婆通過電視看粵劇,雖然我當時並不大懂粵劇,但也很喜歡戲裡頭的故事和氛圍,尤其舞臺上表演者是那悠揚粵韻唱腔,以及優美的表演動作,實在是令人聽的舒服看得過癮!
  • 姻緣真的有天意,走進馬師曾、紅線女,看看他們的愛情故事
    香港淪陷第六天,馬師曾帶領全家偷渡到澳門,三個月以後又到了廣州灣,組團演戲。在這裡,馬師曾遇到了後來成為妻子的紅線女。今天,我們就走進兩人的愛情故事,去看看當年發生了什麼。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4年出生於廣州西關。外祖父譚傑南是馳名於東南亞的武生。舅父靚少佳是歷任「人壽年」「勝壽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
  • 上海訪談 | 歐凱明:傳承恩師紅線女的粵劇藝術是我的使命
    原創 酈亮 生活周刊 來自專輯上海訪談歐凱明國家一級演員,工文武生,師承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湧現出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廖(俠懷)等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流派。近幾十年,經過不懈的努力,學習吸收前輩的藝術精華,湧現出紅線女、羅品超、郎筠玉、羅家寶、林小群、陳笑風等大批才華出眾、形成自己表演風格的藝術家。
  • 紅線女追思會舉行 各界憶述大師生平點滴(圖)
    早在今年4月,馬鼎盛曾提議完成一部回顧紅線女藝術歷程的紀錄片,並邀請國家一級編劇、紅線女外甥鄧原擔任導演,紀錄片的藝術總監則由紅線女本人親自擔綱,該片成為記錄紅線女和粵劇藝術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紀錄片原定於年底紅線女90大壽上首播。鄧原向記者介紹:「紅線女為紀錄片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發病前10多分鐘,她還親自問起這部片子的完成進度。
  • 紅線女:一生四段情,皆為不了局,曾與趙丹相愛,迫於壓力分手
    1、20歲嫁給劇團老闆馬師曾,婚姻只有11年,舞臺合作卻長達20年 馬師曾出生書香世家,因愛好音樂和戲劇,不顧父母反對,偷偷入行,精研技藝,以「乞兒腔」一舉成名。
  • 粵劇·紅派藝術走進廣州大學傳送傳統文化薪火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鄧海濤、楊晟昕報導:11月13日,「粵劇·紅派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暨「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圖片展揭幕儀式在廣州大學圖書館舉行。本次活動由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協辦。
  • 廣東粵劇界紀念紅線女 隔空同唱《荔枝頌》
    廣東粵劇界紀念紅線女  12月30日晚,由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廣東粵劇工作者聯誼會、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主辦,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承辦的「永恆的藝術——廣東粵劇界紀念一代宗師紅線女專題晚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