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為她寫下「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周恩來邀請她回到內地,讚譽粵劇是「南國紅豆」;性情率直的她還曾「紙諫」鄧小平不要吸菸,留下一段段美談……紅線女是中國文藝界公認的一個傳奇。50多年前,她憑《賣荔枝》贏得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金質獎章。20多年前,她獲聯合國頒發的傑出藝人獎和表演藝術獎……紅線女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也多災多難。兒子馬鼎盛曾在某節目上,感慨像母親這樣剛強的女人,「男人最好敬而遠之」,感情註定難得圓滿。
1 婚姻終是古難全
紅線女幼年在廣州、澳門讀書,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粵劇名伶,她從小對粵劇耳濡目染。1941年,紅線女隨舅母又輾轉抵達廣州灣。天資聰穎的她在母親同父異母胞弟靚少佳、妹妹靚少鳳等粵劇大師的指點下,鋒芒漸露。抗戰時期,靚少鳳組織一個劇團,到湛江公演。當時粵劇界「四大名家」——薛覺先、千裡駒、廖俠懷和馬師曾也在這裡。馬師曾出生於1901年,父親馬公權曾任駐美駐日的大使館參贊。馬師曾自小飽讀四書五經,後到南洋拜粵劇名師靚元亨為師,能演、能導、能編,還能「打曲」,從表演到唱腔自成一家。
馬師曾與靚少鳳的關係也不錯,這晚特地去看「抗戰劇團」的演出,聽到一陣甜美、清亮的嗓音,出場的是個15歲的女演員,溫文苗條,漂亮活潑,立即被吸引住了。眼看紅線女是個可造之材,馬師曾向靚少鳳提出借人,結果一拍即合。馬師曾因教戲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紅線女,並因此對她產生了情愫,而紅線女對馬師曾也頗有愛意。於是,兩人於1944年走到了一起。可惜好景不長,紅線女與馬師曾於1955年離婚。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紅線女與寫下《雞毛信》、《踏破遼河千裡雪》等作品的著名記者華山結為伉儷。那是在北京的一次文化工作接觸會上,紅線女仔細打量「文革」後復出的華山時,不禁深深驚訝於歲月風霜並未在對方面龐上留下多少刻痕。一位是聲震海內外的表演藝術家,一位是叱吒風雲的新中國著名記者,隔桌而坐,交談的話題將決定他們後半輩子的新生活。畢竟,她和華山都不年輕了,都希望這是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終身大事」。
而後,多少個美麗的黃昏,紅線女和華山在院子裡散步,依偎著坐在花徑旁研討紅線女代表作《昭君出塞》,策劃如何創作新王昭君形象。然而,老天再次不遂人願。1984年10月,華山肝病突然惡化,胸膈膜下完全失去知覺。此後的近一年裡,華山只有頭腦是清醒的,兩隻手還有點感覺。就是病重至此,他仍然堅持寫作。常常是華山寫好了稿子,紅線女拿過稿子讀給他聽;或者丈夫口述由妻子記錄整理,最後文章再由丈夫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在最後的日子裡,華山常常擔心有人要搶走他的筆。總是把筆緊緊地握在手裡不鬆手。紅線女看了既感動,又憐惜,便替丈夫縫了一個布筆袋,把筆裝上,掛在他的脖子上,直到丈夫逝世。
2 與國家領導人的緣分
1951年,馬師曾和紅線女曾回廣州為抗美援朝義演籌款。紅線女感覺到,「新中國對演戲的、搞藝術的人很重視。」一代名伶也好,電影明星也罷,紅線女最終選擇成為了一個紅色藝術家。1955年,因為周總理的邀請,紅線女放棄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回到內地。
紅線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是1955年歸國參觀時,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招待會上。紅線女驚訝地發現,周總理竟然在飯店門口歡迎大家。第二次則是1956年3月,紅線女和馬師曾作為廣東省粵劇團的成員,進京演出《搜書院》。周總理自己買了戲票,來到位於前門外的大眾劇場看演出。演出結束後,周總理特意到後臺來看望大家。在後來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提到了粵劇,肯定了粵劇革新的成績,肯定了馬師曾和紅線女的貢獻,並說崑曲是江南蘭花,粵劇是南國紅豆,都應受到重視。
1965年在創作革命現代粵劇《山鄉風雲》時,紅線女為了演好一個軍人,真的去當兵。滾爬摸打,實彈射擊。打步槍,震到她耳朵都要聾了,手槍她可以打到9環。1965年12月,該劇演出後產生極大反響,周總理稱讚紅線女道:沒想到一個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這樣成功。
因種種原因,紅線女一度暫離舞臺,讓她恢復演出的正是周恩來。1970年4月,周總理到廣州祝賀三國四方(越南、越南南方、柬埔寨、寮國)首腦會議並舉行盛大宴會。周總理聽說紅線女從五七幹校回來,但劇團仍不讓她演出,在團裡幹雜務。他便提出,讓紅線女在文藝晚會上演出節目。通知發得很突然,跨過好幾級、連下了好幾條指示。紅線女很多年沒唱粵劇了,忽然接到任務,她身上一件見人的衣服、一雙好鞋也沒有,家裡的衣服都被抄光了。組織上馬上找裁縫,趕工給她做一件衣服。從此,紅線女重新獲得了演出的權利。
1958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廣州開會,主要討論工業問題。這期間,紅線女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毛澤東。當時她正在中山紀念堂演出《昭君出塞》,忽然聽到歡聲雷動,才發現是毛主席來了。隨後,主席饒有興致地觀看了演出。幾天後,也就是1958年4月30日,陶鑄夫人曾志來接紅線女,說:「主席要請你吃飯。」
半年後,中共中央在武昌召開八屆六中全會,紅線女隨團到武昌演出,又見到毛澤東,遂請他題字。毛澤東當晚便為紅線女題寫了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此勉勵紅線女看淡流言,報效國家。
毛主席還在詩句前寫了一段類似小引的文字:「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罵紅線女,我看了高興,其中有黃河。他罵的是他自己,他說他要滅亡了。果然,已經在地球上被掃掉,不見了所謂黃河。而紅線女則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了勞動人民的紅線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紅線女同志對我說:寫幾個字給我,我希望。我說:好吧。因寫如右。毛澤東。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1988年4月7日是第一次「世界無菸日」。第二天下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選舉國家領導人。在主席臺上就座的鄧小平投票後回到座位,習慣地點燃一支香菸吸起來。臺下的人大代表紅線女看見了,便對旁邊的代表說:「世界無菸日剛過,全中國全世界都大力宣傳吸菸危害健康,小平同志為什麼菸癮這麼大,開大會還吸菸呢?」馬上決定向鄧小平提意見。很快,一張字條傳到了主席臺上主持大會的宋平手裡:「請交小平同志!」宋平立即把字條遞給鄧小平。他打開一看了,上面寫的是——「請小平同志不要吸菸。」鄧小平趕緊把正在吸著的煙掐滅。此後,主席臺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吸菸了。寫這紙條的是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
3 兒子與母親緣慳一面
「我老了,人也不好看,站得也不好看,但是我的心是最好的。得知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舉辦,我高興得淚水蒙溼雙眼,我的心聲說不完,唯有唱一段《賣荔枝》來表達。」2013年11月14日,89歲的紅線女還站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的舞臺中央,滿頭銀髮的她一身紅裙,沒有拄拐棍,也不用人攙扶,飽含深情地獻唱粵曲《賣荔枝》。演唱結束後,全場掌聲雷動。而這之前,她已因腰痛,住院了10多天。
2013年12月8日晚20時35分,紅線女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在廣州去世。
紅線女曾說,小兒子馬鼎盛才9歲,她就將他送到了北京讀書,他一直在學校裡過著寄宿生活,每個星期只是去姨媽家住一天。「我覺得好對不起他。」那一刻的紅線女,眉目間寫滿了歉意、柔軟和溫情:「你們要問育兒,我可真沒什麼心得。我走路在看曲譜,吃飯在看曲譜,連去廁所都在看曲譜,有時中午才拿到劇本,晚上就要登臺演出,我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我做媽媽做得不夠理想。」
馬鼎盛與母親處於「分多聚少」的狀態,從香港回廣州以後,只有1977年至1989年與紅線女一起生活,但也是各自在忙。最近20多年,更是電話聯繫比較多。作為子女,馬鼎盛認為從父母身上最大得益主要是身教,從母親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受眾,知道一定不能夠欺臺,就是母親作為演員上了舞臺要給足100分,自己做媒體也是要給觀眾最真實的展示。
母親對馬鼎盛要求嚴格,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雖然他們家一直都算是比較富裕的,但家裡給他的生活費卻和其他同學都一樣。而在為人處世上,馬鼎盛說母親給自己的主要是身教。「她要求我對業務精益求精,抓住業務永不放棄。」1977年高考恢復後馬鼎盛成了第一屆大學生,當時選專業時馬鼎盛報了中文和歷史,母親很支持。1989年,馬鼎盛回香港定居,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等眾多報刊任職,撰寫時事評論、軍事專欄等,也曾經在香港電臺等電子媒體任職。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在鳳凰衛視主持《軍情觀察室》大受觀眾好評,被稱為民間軍事評論家。
今年馬鼎盛和紅線女合作拍了一部專輯,兩人戲裡談笑風生,很融洽。馬鼎盛說這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最後時刻兩母子還有這麼一次舞臺交流,他希望新專輯能在最近面世。馬鼎盛說其實紅線女一直身體不好,但是只要說去做業務,紅線女什麼病都能趕走,真正做到了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