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名伶的傳奇從未老去

2020-12-19 新民晚報數字報
  ◆ 王宇萌

  毛澤東曾為她寫下「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周恩來邀請她回到內地,讚譽粵劇是「南國紅豆」;性情率直的她還曾「紙諫」鄧小平不要吸菸,留下一段段美談……紅線女是中國文藝界公認的一個傳奇。50多年前,她憑《賣荔枝》贏得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金質獎章。20多年前,她獲聯合國頒發的傑出藝人獎和表演藝術獎……紅線女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也多災多難。兒子馬鼎盛曾在某節目上,感慨像母親這樣剛強的女人,「男人最好敬而遠之」,感情註定難得圓滿。

  1  婚姻終是古難全

  紅線女幼年在廣州、澳門讀書,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粵劇名伶,她從小對粵劇耳濡目染。1941年,紅線女隨舅母又輾轉抵達廣州灣。天資聰穎的她在母親同父異母胞弟靚少佳、妹妹靚少鳳等粵劇大師的指點下,鋒芒漸露。抗戰時期,靚少鳳組織一個劇團,到湛江公演。當時粵劇界「四大名家」——薛覺先、千裡駒、廖俠懷和馬師曾也在這裡。馬師曾出生於1901年,父親馬公權曾任駐美駐日的大使館參贊。馬師曾自小飽讀四書五經,後到南洋拜粵劇名師靚元亨為師,能演、能導、能編,還能「打曲」,從表演到唱腔自成一家。

  馬師曾與靚少鳳的關係也不錯,這晚特地去看「抗戰劇團」的演出,聽到一陣甜美、清亮的嗓音,出場的是個15歲的女演員,溫文苗條,漂亮活潑,立即被吸引住了。眼看紅線女是個可造之材,馬師曾向靚少鳳提出借人,結果一拍即合。馬師曾因教戲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紅線女,並因此對她產生了情愫,而紅線女對馬師曾也頗有愛意。於是,兩人於1944年走到了一起。可惜好景不長,紅線女與馬師曾於1955年離婚。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紅線女與寫下《雞毛信》、《踏破遼河千裡雪》等作品的著名記者華山結為伉儷。那是在北京的一次文化工作接觸會上,紅線女仔細打量「文革」後復出的華山時,不禁深深驚訝於歲月風霜並未在對方面龐上留下多少刻痕。一位是聲震海內外的表演藝術家,一位是叱吒風雲的新中國著名記者,隔桌而坐,交談的話題將決定他們後半輩子的新生活。畢竟,她和華山都不年輕了,都希望這是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終身大事」。

  而後,多少個美麗的黃昏,紅線女和華山在院子裡散步,依偎著坐在花徑旁研討紅線女代表作《昭君出塞》,策劃如何創作新王昭君形象。然而,老天再次不遂人願。1984年10月,華山肝病突然惡化,胸膈膜下完全失去知覺。此後的近一年裡,華山只有頭腦是清醒的,兩隻手還有點感覺。就是病重至此,他仍然堅持寫作。常常是華山寫好了稿子,紅線女拿過稿子讀給他聽;或者丈夫口述由妻子記錄整理,最後文章再由丈夫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在最後的日子裡,華山常常擔心有人要搶走他的筆。總是把筆緊緊地握在手裡不鬆手。紅線女看了既感動,又憐惜,便替丈夫縫了一個布筆袋,把筆裝上,掛在他的脖子上,直到丈夫逝世。

  2  與國家領導人的緣分

  1951年,馬師曾和紅線女曾回廣州為抗美援朝義演籌款。紅線女感覺到,「新中國對演戲的、搞藝術的人很重視。」一代名伶也好,電影明星也罷,紅線女最終選擇成為了一個紅色藝術家。1955年,因為周總理的邀請,紅線女放棄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回到內地。

  紅線女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是1955年歸國參觀時,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招待會上。紅線女驚訝地發現,周總理竟然在飯店門口歡迎大家。第二次則是1956年3月,紅線女和馬師曾作為廣東省粵劇團的成員,進京演出《搜書院》。周總理自己買了戲票,來到位於前門外的大眾劇場看演出。演出結束後,周總理特意到後臺來看望大家。在後來的「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提到了粵劇,肯定了粵劇革新的成績,肯定了馬師曾和紅線女的貢獻,並說崑曲是江南蘭花,粵劇是南國紅豆,都應受到重視。

  1965年在創作革命現代粵劇《山鄉風雲》時,紅線女為了演好一個軍人,真的去當兵。滾爬摸打,實彈射擊。打步槍,震到她耳朵都要聾了,手槍她可以打到9環。1965年12月,該劇演出後產生極大反響,周總理稱讚紅線女道:沒想到一個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這樣成功。

  因種種原因,紅線女一度暫離舞臺,讓她恢復演出的正是周恩來。1970年4月,周總理到廣州祝賀三國四方(越南、越南南方、柬埔寨、寮國)首腦會議並舉行盛大宴會。周總理聽說紅線女從五七幹校回來,但劇團仍不讓她演出,在團裡幹雜務。他便提出,讓紅線女在文藝晚會上演出節目。通知發得很突然,跨過好幾級、連下了好幾條指示。紅線女很多年沒唱粵劇了,忽然接到任務,她身上一件見人的衣服、一雙好鞋也沒有,家裡的衣服都被抄光了。組織上馬上找裁縫,趕工給她做一件衣服。從此,紅線女重新獲得了演出的權利。

  1958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廣州開會,主要討論工業問題。這期間,紅線女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毛澤東。當時她正在中山紀念堂演出《昭君出塞》,忽然聽到歡聲雷動,才發現是毛主席來了。隨後,主席饒有興致地觀看了演出。幾天後,也就是1958年4月30日,陶鑄夫人曾志來接紅線女,說:「主席要請你吃飯。」

  半年後,中共中央在武昌召開八屆六中全會,紅線女隨團到武昌演出,又見到毛澤東,遂請他題字。毛澤東當晚便為紅線女題寫了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此勉勵紅線女看淡流言,報效國家。

  毛主席還在詩句前寫了一段類似小引的文字:「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罵紅線女,我看了高興,其中有黃河。他罵的是他自己,他說他要滅亡了。果然,已經在地球上被掃掉,不見了所謂黃河。而紅線女則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了勞動人民的紅線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紅線女同志對我說:寫幾個字給我,我希望。我說:好吧。因寫如右。毛澤東。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1988年4月7日是第一次「世界無菸日」。第二天下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選舉國家領導人。在主席臺上就座的鄧小平投票後回到座位,習慣地點燃一支香菸吸起來。臺下的人大代表紅線女看見了,便對旁邊的代表說:「世界無菸日剛過,全中國全世界都大力宣傳吸菸危害健康,小平同志為什麼菸癮這麼大,開大會還吸菸呢?」馬上決定向鄧小平提意見。很快,一張字條傳到了主席臺上主持大會的宋平手裡:「請交小平同志!」宋平立即把字條遞給鄧小平。他打開一看了,上面寫的是——「請小平同志不要吸菸。」鄧小平趕緊把正在吸著的煙掐滅。此後,主席臺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吸菸了。寫這紙條的是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

  3  兒子與母親緣慳一面

  「我老了,人也不好看,站得也不好看,但是我的心是最好的。得知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舉辦,我高興得淚水蒙溼雙眼,我的心聲說不完,唯有唱一段《賣荔枝》來表達。」2013年11月14日,89歲的紅線女還站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的舞臺中央,滿頭銀髮的她一身紅裙,沒有拄拐棍,也不用人攙扶,飽含深情地獻唱粵曲《賣荔枝》。演唱結束後,全場掌聲雷動。而這之前,她已因腰痛,住院了10多天。

  2013年12月8日晚20時35分,紅線女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在廣州去世。

  紅線女曾說,小兒子馬鼎盛才9歲,她就將他送到了北京讀書,他一直在學校裡過著寄宿生活,每個星期只是去姨媽家住一天。「我覺得好對不起他。」那一刻的紅線女,眉目間寫滿了歉意、柔軟和溫情:「你們要問育兒,我可真沒什麼心得。我走路在看曲譜,吃飯在看曲譜,連去廁所都在看曲譜,有時中午才拿到劇本,晚上就要登臺演出,我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我做媽媽做得不夠理想。」

  馬鼎盛與母親處於「分多聚少」的狀態,從香港回廣州以後,只有1977年至1989年與紅線女一起生活,但也是各自在忙。最近20多年,更是電話聯繫比較多。作為子女,馬鼎盛認為從父母身上最大得益主要是身教,從母親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受眾,知道一定不能夠欺臺,就是母親作為演員上了舞臺要給足100分,自己做媒體也是要給觀眾最真實的展示。

  母親對馬鼎盛要求嚴格,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雖然他們家一直都算是比較富裕的,但家裡給他的生活費卻和其他同學都一樣。而在為人處世上,馬鼎盛說母親給自己的主要是身教。「她要求我對業務精益求精,抓住業務永不放棄。」1977年高考恢復後馬鼎盛成了第一屆大學生,當時選專業時馬鼎盛報了中文和歷史,母親很支持。1989年,馬鼎盛回香港定居,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等眾多報刊任職,撰寫時事評論、軍事專欄等,也曾經在香港電臺等電子媒體任職。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在鳳凰衛視主持《軍情觀察室》大受觀眾好評,被稱為民間軍事評論家。

  今年馬鼎盛和紅線女合作拍了一部專輯,兩人戲裡談笑風生,很融洽。馬鼎盛說這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最後時刻兩母子還有這麼一次舞臺交流,他希望新專輯能在最近面世。馬鼎盛說其實紅線女一直身體不好,但是只要說去做業務,紅線女什麼病都能趕走,真正做到了最後一刻。

相關焦點

  • 紅線女 - 紅線女|粵劇藝術|廣東粵劇|粵劇名伶_網易財經
    而此前一天,她還在自己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給廣東粵劇學校的28名學生親自上課。因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這位粵劇藝術大師就這樣突然走了。她給廣東粵劇留下了「南國紅豆」的千古佳譽,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傾國傾城的人生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刻給了粵劇藝術紅線女的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是給了粵劇藝術的。
  • 百餘粵劇名伶獻藝 數千戲迷過足戲癮
    開幕式上,粵劇名伶亮相「星光大道」。 記者 林明聰 攝    群英薈萃,粵韻風華。昨晚,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吳川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吳川粵劇藝術展演(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拉開帷幕。兩廣粵劇名家新秀聯合獻演「梨園薈萃耀星輝」,數千戲迷過足戲癮,樂享文化大餐。
  • 粵劇名伶朱振華:將澳門故事搬上粵劇舞臺
    南方網訊 11月16日,在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名家大講堂 粵劇新傳承」系列活動上,身著條紋黑西裝的朱振華,為戲迷娓娓道來他的粵劇藝術人生。當天,他從澳門一天往返,午飯還沒來得及吃就化妝上臺,講到動情處屢次哽咽,幾度被掌聲中斷。現場更有40餘名「鐵桿粉絲」專程從澳門趕來聽講。朱振華入行四十五載,深耕澳門粵劇土壤,不遺餘力地奔波在粵劇教學與傳承之路上。
  • 名伶雲集,好戲連連!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盛大開幕
    當晚,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吳川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吳川市委宣傳部、吳川市文廣旅體局、吳川市粵劇演出行業協會、吳川市粵劇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吳川粵劇藝術展演(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在此拉開序幕。
  • 深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擬於12日首演
    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將於11月12日、13日晚8:00點在深圳大劇院首演。記者從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劇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並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18劇本孵化項目資助。
  •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保持濃鬱的粵劇特色,更是有意識地進行革新和創造 《東江傳奇》主創陣容強大,由國家一級編劇李新華擔任劇本創作;國家一級導演王曉鷹擔任藝術指導;導演學碩士、新銳青年導演陳濤執導;著名鄭衛國擔任粵劇導演;國家一級作曲朱立熹和廣州市粵劇院音樂總監鄒裕偉分別擔任音樂、唱腔設計:著名指揮雷雩擔任指揮;國家一級燈光師周正平和中戲舞美系張華翔教授分別擔任燈光設計
  • 名伶墓冢藏鬧市 三代義守八和園
    粵劇名伶公墓藏鬧市在三元裡的鬧市一隅,由走馬崗路拐入一條不起眼的窄巷,步行十多米,才能見到八和墓園。門前兩棵青松挺拔,蒼翠枝葉間,一副對聯隱約可見:「義地重修揚正義,名園再建記榮名。」旁邊是廣州市越秀區政府於2009年掛上的文物保護單位牌匾,上書「粵劇八和公墓」。
  • 粵劇名伶被《雪中情》打動芳心,嫁「超新星」馬主
    本文編輯劇透社:伊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一代粵劇名伶鄧美玲近日跟商人、「超新星」馬主何文超共結連理。何文超非常喜愛粵劇,他表示婚後會完全支持太太鄧美玲繼續登臺演出,「這是她的事業,不應該要她放棄,尊重她做藝術工作,這才是真愛。」鄧美玲自小生長在梨園世家,從小就醉心粵劇藝術的她,家族中多個老倌對她的影響非常的大。她扮相俏麗,嗓音圓潤,她為人謙和,勤奮好學,一步一個腳印做到了今天的成就。
  • 謝安琪拍攝《蘭花指》MV 揉合國粹彷如名伶現身
    從未學過粵劇造手的謝安琪面對難題毫不怯場,在音樂伴隨下隨心造出各種造手,形態非常唯美靈動,令導演大感神似。    名伶贊有潛質  為了表達時代更迭下不應忘掉傳統文化中高雅的情操,導演又請來粵劇名伶文雪裘小姐上陣,與謝安琪一起演出MV共舉蘭花造手,表達承舊迎新、合而為一的意義。難得有高人在場,謝安琪立即向對方請教如何做不同的造手與關目。
  • 第十五期:廣東有文化之美輪美奐的粵劇
    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靚少佳、新馬師曾、文覺非、千裡駒、白燕仔、蕭麗章、羅品超、郎筠玉、羅家寶、梁醒波、芳豔芬、紅線女……當我歷數著這些廣東人十分熟悉的粵劇名伶的名字時,耳畔仿佛又響起了那段悽怨纏綿的《帝女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帝女花帶淚上香……」深紅色的天鵝絨大幕緩緩開啟,聚光燈下
  • 渝港名伶匯演開鑼 沈鐵梅與羅家英碰撞「川粵火花」
    圖為「藝聚山城」渝港名伶匯演開演前,羅家英致辭。主辦方供圖中新網重慶6月6日電 (記者 劉賢)6日晚,「藝聚山城」渝港名伶匯演在重慶開鑼。香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英演繹「粵味」,「川劇皇后」沈鐵梅表現「渝味」,碰撞出粵劇與川劇的火花。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粵劇又一典籍問世!《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將於12月8日首發
    難得的是,在諸多音頻中,大多數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的曲目,這也是「唱念卷」跟其他粵劇著作的一個重要區別。編出第一套粵劇舞臺官話讀音表在「唱念卷」的6個分篇中,極具特色的是「語音聲韻篇」。這一篇包括廣州話聲韻和粵劇舞臺官話。
  • 阿甘從未老去——「好萊塢傳奇」湯姆漢克斯的64歲生辰
    今天是湯姆·漢克斯的六十四歲生日,這位「好萊塢傳奇」的職業生涯約等於半部「美國電影史」,即使不是關注他的影迷,也一定看過他的電影或者聽過他的名字。那麼作為一名好萊塢演員,為什麼中國觀眾會對他有著如此高的關注度呢?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完成編撰出版
    中新社廣州11月29日電(記者 程景偉)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倪惠英29日在廣州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如期完成編撰出版,並將於12月8日舉辦新書首發式。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局2017年9月啟動《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纂工程,由倪惠英主持編撰,計劃設置「做打卷」「唱念卷」「鑼鼓器樂卷」「排場劇目卷」「化妝服具卷」等五大卷。其中,「做打卷」已於2019年11月率先完成出版。
  • 永慶坊-廣州非遺街區③粵劇藝術博物館
    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除了讓我有機會更加深入了解粵劇文化以外,還帶給我很親切的感覺,讓我想起了童年時與外婆相處的快樂時光。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外婆通過電視看粵劇,雖然我當時並不大懂粵劇,但也很喜歡戲裡頭的故事和氛圍,尤其舞臺上表演者是那悠揚粵韻唱腔,以及優美的表演動作,實在是令人聽的舒服看得過癮!
  • 粵劇傳奇:永不止步的紅線女(3)
    郭鳳女尤其記得,「在我變聲期,當時我學唱《海港》,『忠於人民忠於黨』那唱段裡有一個高音,我總是上不去。上完課,紅老師就叫我留下來,她說,『我來看看為什麼你的高音總是上不去』。我就唱給她聽,然後老師就教我怎樣用氣,『不要用喉嚨,聲音應該是放出來,越高音的時候就越要將聲音給託住……』」   在郭鳳女記憶中,每逢周日,紅老師還會親手在飯堂做糖水給大家喝。
  • 已故粵劇名伶之子享齊人之福,同時交往三個女友
    首先我們先介紹鄧兆尊的背景,他是已故粵劇名伶新馬師曾(鄧永祥)與洪金梅(祥嫂)的長子,在去年母親去世之後,鄧兆尊就很少出現在公眾的面前,不過他還是有現身一些訪問節目,在節目中大方分享自己的感情生活
  • 去可園賞粵韻芳華 感受「粵劇之鄉」獨特魅力
    本次展覽由市文廣新局主辦,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可園博物館、道滘鎮文廣中心承辦,展覽分為「美哉粵劇——東莞粵劇曲藝文化攝影欣賞」「古戲薪傳 『粵』有味道——東莞地方戲曲圖片實物欣賞」兩部分,既有黑白懷舊粵劇主題老照片、粵劇曲藝演員在舞臺上的精彩瞬間、粵劇曲藝文化活動的火爆場景,又有莞邑群英、「中國曲藝之鄉」「戲曲進校園」等品牌活動風採,還有戲服、頭飾、道具等實物展示,多層次多視角展現出東莞
  • 馬師曾小傳:因乞丐成名的粵劇藝術大師,兒子卻是「一介武夫」?
    他天資聰穎,愛好音樂與戲劇,尤其崇拜當時名伶的唱功演技。1917年開始,馬師曾進入戲館學戲。之後去到新加坡,在艱苦的生活下,他仍然堅定不移地追求粵劇藝術,反覆鑽研、細心琢磨,極大地提高了他的粵劇藝術修養。此後,他一直在港澳地區、廣州和美洲、越南等地進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