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2020-12-04 金羊網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金羊網  作者:李薇  2019-11-04

50場巡演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

金羊網訊 記者李薇報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繁榮深圳舞臺藝術創作,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將於11月12日、13日晚8:00點在深圳大劇院首演。該劇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並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18劇本孵化項目資助。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後深圳市粵劇團創排的首部精品劇目,雲集國內戲曲舞臺最優秀的編導、音樂、舞美、服裝等主創,以極具震撼力的藝術呈現,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為了保護這批文人士,保護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中共南方黨組織和活躍在廣東一帶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東江遊擊隊臨危受命,歷盡艱險,從淪陷的香港陸續營救出三百餘位文化名人。這次大營救為中華民族、為新中國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東江傳奇》以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為背景,講述了手槍隊隊長劉飆和戲班名伶小秋紅,為了完成營救文化名人的任務,不懼犧牲勇闖敵營,在一次次困難和重大犧牲面前,小秋紅深藏在內心的鬥志和勇氣被喚醒,最終用自己獨特的文化「武器」,有力地回擊了侵略者,成功地協助掩護了文化名人的脫險,她和劉飆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讚歌。此劇著力塑造了東江縱隊手槍隊長劉飆、戲班名伶「小秋紅」、華商日報編輯蘇志留、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等愛國、愛港,心懷民族大義的抗日英雄形象。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根據戲曲舞臺的時空特點,對故事結構、人物設置、情節鋪排進行了合理的虛構,以使其更有戲劇性和藝術感染力。

保持濃鬱的粵劇特色,更是有意識地進行革新和創造

《東江傳奇》主創陣容強大,由國家一級編劇李新華擔任劇本創作;國家一級導演王曉鷹擔任藝術指導;導演學碩士、新銳青年導演陳濤執導;著名鄭衛國擔任粵劇導演;國家一級作曲朱立熹和廣州市粵劇院音樂總監鄒裕偉分別擔任音樂、唱腔設計:著名指揮雷雩擔任指揮;國家一級燈光師周正平和中戲舞美系張華翔教授分別擔任燈光設計、舞美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藍玲擔任服裝、化妝設計。

本劇特邀深圳「文藝名家」、「二度梅」獲得者、著名粵劇藝術家馮剛毅扮演香港華商日報副主編蘇志留,他憑藉六十多年的從藝經驗,在舞臺上熠熠生輝,唱、念、做、演可謂爐火純青,氣場強大。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文武生黃偉坤,扮演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戲份不多,卻功力十足,演唱韻味醇厚,恰到好處。劇中全部角色由深圳市粵劇團演員擔綱,東江遊擊隊劉飆由文武生曉毅飾演,戲劇名伶小秋紅由花旦譚蘭燕飾演,日本文化特務由武生林海濤飾演,三姨太由卜美玲飾演,漢奸程九則由青年演員蘇小惠飾演。

在舞臺呈現上,該劇除了保持濃鬱的粵劇特色,更是有意識的進行革新和創造,力圖凸顯時代氣息,貼近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在劇中重要的場面,巧妙地運用了戲曲程式性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藝術的再現抗日英雄的悲壯與震撼,寓意著東江大營救背後的浴血奮戰和無私奉獻。在音樂唱腔方面,根據角色的性格、規定情境、劇中風格為出發點,進行個性化創作,全劇以交響樂伴奏,幫助主要人物情感的充分表達。在舞美設計方面,在追求傳統戲曲寫意的基礎上,以自由開放的風格處理整個舞臺,給演員充分的表演空間,從劇本主題中汲取精神元素,使之成為舞臺形象一部分,使劇本主題得到升華。

編劇李新華數度修改《東江傳奇》文本,在展現精彩故事的同時,深度挖掘人物的內心,成功塑造了東江遊擊隊劉飆、戲劇名伶小秋紅、文化精英蘇志留以及日本文化特務山本的舞臺藝術形象。特別是小秋紅,起初她並沒有站在抗戰的第一線,後來卻能用自己的生命作掩護,成為協助被營救人員脫險的重要人物,她的覺醒,她的抗爭,她的成長,正是代表中華兒女不屈的文化自覺,她的身上流淌著不懼強權敢於抗爭的血脈,本劇歌頌的就是這股埋藏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內心的偉大力量。

李新華說到,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同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有著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延續的是整個中華的文明。「站在作者角度,我們用藝術的表達,向曾經奮鬥在這塊土地上的先輩致敬。」

50場巡演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

習總書記曾指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粵劇《東江傳奇》把東江縱隊營救文化名人這一段恢弘歷史展現給現代觀眾,正是重溫歷史足跡,弘揚愛國傳統,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也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體現。粵劇《東江傳奇》2020年計劃巡演50場,代表深圳舞臺藝術精品衝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優秀劇目獎」、「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國家級獎項。

編輯:束孟卿

相關焦點

  • 深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擬於12日首演
    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將於11月12日、13日晚8:00點在深圳大劇院首演。記者從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劇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並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18劇本孵化項目資助。
  • 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新編粵劇《東江傳奇》的時代表達
    新編粵劇《東江傳奇》劇照。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但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這裡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七十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文化大營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永久記憶。   深圳市粵劇團作為一個國有專業院團,他們沒有在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故紙堆裡打滾,傾全團之力,以這次文化大營救為基本故事載體,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打造了《東江傳奇》這部有風骨、有溫度、有高度、有情懷的舞臺藝術作品,這正是文藝工作者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最直接的表現,是對個人、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的把握。
  • 暗號聯絡,水中漂流,1941香港大營救堪稱"虎口脫險"!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後攻陷香港。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等數百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隨之身陷險境。中共南方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以及東江抗日遊擊隊等各方精心組織,開展了一場千裡大營救。
  • 重慶珍檔丨香港秘密大營救 被困的部分文化人士到了重慶
    皖南事變之後,大批文化界人士為躲避國民黨迫害轉移到香港,香港一時人才濟濟,成為向國內外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陣地。但是隨著日軍突襲珍珠港,香港的繁華景象被打破,營救在港文化界人士迫在眉睫。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8日,日本把戰火燒到了香港。
  • 重走東縱抗戰路 偉大的「搶救」 粵港秘密大營救保護諸多文化名人
    這裡,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所在地。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到此重溫歷史。據了解,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後,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上演了一場偉大的「搶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
  • 深圳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這裡,就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穿越時空的距離,孩子們純淨無邪的笑臉與那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在這裡相遇。跟隨著孩子們輕快的腳步,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大營救行動前夕。
  • 那場震驚中外的香港「秘密大營救」,是廣東這支抗日隊伍實施的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同一天,日軍大舉進攻香港,並於12月25日佔領了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對香港實行嚴密的封鎖。日本軍隊和特務像鷹犬一樣,四處搜捕上了黑名單的「抗日分子」,香港籠罩著一片恐怖的陰雲。
  • 大劇院上演粵劇名家薈
    【深圳商報訊】(記者 祁琦)為繁榮深圳文藝舞臺,推動地方戲曲傳承和發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大灣區粵劇名家薈」專場演出將於12月29日在深圳大劇院舉行深圳粵劇團將聯袂粵港澳、珠三角多位粵劇名家,展示粵劇藝術發展成就,共迎元旦佳節。 這場演出名家包括中國粵劇界首位兩次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馮剛毅,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麥玉清、崔玉梅,澳門粵劇導師朱振華,著名刀馬旦方佳歡,廣東省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得主李嘉宜等粵劇名家。
  • 粵港秘密大營救:開闢水陸交通線 保住文化血脈
    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1942年1月9日,一場秘密大營救,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悄然進行。黃昏時分,身著老百姓便裝、打扮成「難民」模樣的茅盾、葉以群等人,成功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登上停泊在避風塘的駁船。   凌晨,日軍開始換崗。在東江縱隊交通員引領下,他們改乘三隻帶有草篷的疍家艇。
  • 粵港秘密大營救 從日軍「虎穴」成功轉移300多人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與此同時,日軍鐵蹄肆虐,國內幾無安身之地。1941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周恩來的安排下,眾多文化名人從桂林、重慶、昆明、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  不料,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25日,香港淪陷。滯留在港的文化人士,一時間危在旦夕。
  • 「大灣區粵劇名家薈」29日深圳大劇院上演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為繁榮深圳文藝舞臺,推動地方戲曲傳承和發展,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大灣區粵劇名家薈」專場演出12月29日20時在深圳大劇院隆重舉行。深圳粵劇團聯袂粵、港、澳多位粵劇名家齊聚一堂,展示粵劇藝術發展成就,共迎元旦新年佳節。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揭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參與「秘密大營救」
    新華網廣州8月31日電(崔凌雲)香港淪陷後不久,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廣東地方組織、香港地下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經過周密的計劃,成功營救被困在香港的上千名進步文化界人士、重要的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國際友人
  • 紅線女 - 紅線女|粵劇藝術|廣東粵劇|粵劇名伶_網易財經
    而此前一天,她還在自己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給廣東粵劇學校的28名學生親自上課。因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這位粵劇藝術大師就這樣突然走了。她給廣東粵劇留下了「南國紅豆」的千古佳譽,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傾國傾城的人生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刻給了粵劇藝術紅線女的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是給了粵劇藝術的。
  • 秘密大營救:「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2年1月9日,一場秘密大營救,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悄然進行。黃昏時分,身著老百姓便裝、打扮成「難民」模樣的茅盾、葉以群等人,成功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登上停泊在避風塘的駁船。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講解員在講述文化名人撤離場景。凌晨,日軍開始換崗。在東江縱隊交通員引領下,他們改乘到3隻帶有草篷的疍家艇上。
  • 這場粵劇的狂歡圓滿落幕!超1800萬人次「雲賞」粵劇節
    優秀劇目展演板塊傳統與新創並行,既有《搜書院》《三法堂前並蒂花》《南唐李後主》等傳統經典粵劇,又有《清水河畔》《譙國夫人》《東江傳奇》《抉擇》等一批新時代的佳作,涉及廣東與廣西的多個專業院團。《清水河畔》劇照上述粵劇節兩大板塊在廣州大劇院、蓓蕾劇院、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江南大戲院、南方劇院、番禺沙灣文化中心、黃埔石化影劇院彩虹曲苑、粵劇藝術博物館等場館舉行,惠及廣州大部分城區市民。
  • 東湖旅店——記錄下抗戰期間一場規模宏大的秘密大營救
    東湖旅店——記錄下抗戰期間一場規模宏大的秘密大營救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08-15 如今,東湖旅店經過修繕後,成為營救文化名人陳列館
  • 粵劇·紅派藝術走進廣州大學傳送傳統文化薪火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鄧海濤、楊晟昕報導:11月13日,「粵劇·紅派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暨「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圖片展揭幕儀式在廣州大學圖書館舉行。本次活動由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協辦。
  • 粵劇名伶的傳奇從未老去
    ◆ 王宇萌  毛澤東曾為她寫下「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周恩來邀請她回到內地,讚譽粵劇是「南國紅豆」;性情率直的她還曾「紙諫」鄧小平不要吸菸,留下一段段美談……紅線女是中國文藝界公認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