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東縱抗戰路 偉大的「搶救」 粵港秘密大營救保護諸多文化名人

2020-12-14 羊城派

在深圳市龍華區白石龍陽臺山下,有一座不是特別顯眼的院落。與周邊的高樓大廈相比,這座院落顯得特別古樸寧靜。這裡,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所在地。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到此重溫歷史。

據了解,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後,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上演了一場偉大的「搶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記錄了諸多被營救人士從香港轉往內地的動人故事。

紀念館再現經典營救場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出兵進攻九龍新界,進而佔領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封鎖了港九交通要道,並在香港進行地毯式的搜查。當時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命懸一線。

中共中央南方局多次指示廣東地方黨組織和遊擊隊要不惜一切代價,迅速營救被困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當時開闢了寶安陽臺山抗日根據地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立即行動起來,建立聯絡站、開闢交通線。

1942年1月開始,日軍為了緩解糧食緊缺的問題,強行驅散100萬香港市民回內地。乘難民潮之機,在遊擊隊幫助下,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喬裝成難民逃離虎口。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執行館長尚悅告訴記者,1942年1月底至2月底是營救工作最緊張的時刻,每隔一兩天就有一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撤離香港,每批少則十來人,多的二三十人,撤離路線主要有東(水路)、西(陸路)兩線。

據了解,西部陸路交通路線,主要是經荃灣、元朗、落馬洲等,蹚過深圳河,走了整整4天4夜,然後抵達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司令部所在的白石龍村。村裡一座老舊的天主教堂,成了迎接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的首個避風港,他們隨後被轉移到遊擊隊在陽臺山上搭建的草寮,並在條件允許後陸續將他們送往大後方。

在紀念館3號館,記者留意到布展方特別設置了一處復原場景,再現1942年1月9日晚,茅盾、鄒韜奮、戈寶權、葉以群、於伶等二十多人,在營救人員的一路引領護送下,登上了事先停泊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的疍家艇,飛快橫渡海峽,抵達九龍紅磡。尚悅說:「當時日軍對船隻查得很嚴,只有事先嚴密布置和巧妙安排,才能順利到內地。」

營救中轉站展示「搶救」歷史

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有一棟三層樓的洋樓,被稱作「東湖旅店」。如今,它是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在一樓大廳,有一面牆上掛著數十名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照片,包括著名文學家茅盾、劇作家夏衍、文藝理論家胡風、報人範長江和鄒韜奮、國學大師梁漱溟、漫畫家丁聰、科學家高士其……他們都是粵港秘密大營救的被營救者。

資料顯示,從1942年1月13日鄒韜奮、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達白石龍村,至1942年11月22日,最後一批被營救人員幾經輾轉最後抵達蘇北解放區的11個月裡,數個省市的地下組織和廣東抗日遊擊隊伍參與其中,整個大營救先後將3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10多位國民黨軍政官員家屬、100多名國際友人,以及其他人員共800多人安全轉移。

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表示:「這次大營救沒有犧牲一個人,沒有被捕一個人,秘密大營救實為『勝利大營救』。」安全轉移的背後是數以千計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家國情懷。

肖毅認為,大營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這批文化精英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繁榮作出巨大貢獻。「鄒韜奮曾為東縱司令員曾生將軍題詞『保衛祖國,為民先鋒』,文學大師茅盾也稱讚這次營救工作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曾任廣東東江縱隊《前進報》社長的楊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這場營救行動不成功,中國的文學史和藝術史都將被改寫。  

傳承故事

東湖旅店成重點紅色教育基地

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的東湖旅店,隔街近江,交通便利,曾是秘密營救文化名人的惠州接送站之一。「粵港秘密大營救,搶救出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800餘人,其中100餘人輾轉惠陽,大部分入住東湖旅店。」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告訴記者,東湖旅店是粵港秘密大營救的重要見證。

肖毅說,在營救過程中,東湖旅店上演過許多令人難忘、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比如,當時國民黨187師師長、身兼惠州警備總司令的張光瓊,就住在東湖旅店頂層。但是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我們的前輩們租下東湖旅店作為秘密中轉站。再比如,被營救的茅盾夫婦在這裡親自烹飪家鄉風味雞給大家吃。」

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處具有豐富革命信息的地點,東湖旅店建築是珍貴的文化資源。2017年,惠州市惠城區政府完成了對東湖旅店的收購。2018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東湖旅店」保護利用工作。肖毅說:「我們把東湖旅店改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修繕布展工作,去年1月30日已正式對外開放。」

目前,東湖旅店已成為惠州十個重點紅色教育基地最熱打卡點。據不完全統計,該陳列館2019年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近7萬人次。

肖毅還透露,東湖旅店去年還迎來了多名曾執行營救任務的營救者和被營救的文化名人後代,包括連貫、楊康華、胡繩、喬冠華、劉少文等人的後代,他們在東湖旅店緬懷父輩、重溫歷史。

親歷者說

深圳龍華白石龍村村民劉世勇:

全村出動營救文化名人  

8月28日,記者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見到了村民劉世勇,他的父親劉鳴周和鄉親們曾一起參與過這場大營救。他說,自己從小就經常聽到父輩們講起那場大營救,原先不知道營救的是誰,後來才知道營救的都是鼎鼎有名的文化大家。

「為迎接大批被營救人員的到來,我父親劉鳴周帶領黨員和全村青壯年配合遊擊隊完成接待工作,安排自衛隊巡邏、站崗放哨,組織擔架隊接應傷病員,組織村民運送大米、柴草、搭草寮。」據劉世勇回憶,劉鳴周當年雖然對外公開的身份是民治鄉副鄉長,但許多村民都知道,他真實身份是共產黨黨員,村民特別支持和維護他們的行動。

「這次營救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秘密行動,而是要整個村甚至多個村共同的努力。」劉世勇說,父親劉鳴周曾告訴他,當時是遊擊隊給村裡下達任務,告知文化人過來的時間,村與村之間形成一條隱蔽的撤離路線,相互建立好聯絡點,以確保他們路上的安全,「我父親主要做後勤保障方面整體的組織工作」。

父輩們講述的「狗肉宴」故事,讓劉世勇至今記憶猶新。1942年1月,鄒韜奮、茅盾等第一批文化名人到達白石龍,東江縱隊曾生等領導設宴接待他們。劉鳴周特意從老圍買回一條狗,讓妹妹劉鳴岐及妻子蔡鳳友配藥烹製了一席客家狗肉飯。劉世勇表示:「當時物資匱乏,很少能吃到肉,那次設宴讓他們很感動。」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鄭宗敏

審籤|魏禮園

實習生|李紫媚

相關焦點

  • 秘密大營救:「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2年1月9日,一場秘密大營救,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悄然進行。黃昏時分,身著老百姓便裝、打扮成「難民」模樣的茅盾、葉以群等人,成功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登上停泊在避風塘的駁船。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講解員在講述文化名人撤離場景。凌晨,日軍開始換崗。在東江縱隊交通員引領下,他們改乘到3隻帶有草篷的疍家艇上。
  • 粵港秘密大營救 從日軍「虎穴」成功轉移300多人
    1941年1月至5月,在中共中央、周恩來的安排下,眾多文化名人從桂林、重慶、昆明、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  不料,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25日,香港淪陷。滯留在港的文化人士,一時間危在旦夕。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一場驚心動魄的粵港秘密大營救拉開了序幕。
  • 粵港秘密大營救:開闢水陸交通線 保住文化血脈
    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保住了中國文化的血脈。茅盾評價說,這足以被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文化精英深陷日軍虎穴   1941年1月,日軍侵華更甚,加之「皖南事變」爆發,國內幾無安身之地。在中共中央安排下,眾多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陸續從桂林、重慶、昆明、上海等地轉移到香港,繼續開展抗日救國運動。
  • 深圳不起眼城中村,藏有「中國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村民稱作寶地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館長朱赤說,當年抗戰進行文化名人大營救的路線,從被困的香港,走元朗羅湖線,經青山道口、九華徑、荃灣,進入大帽山區,再經落馬洲,渡過深圳河,然後翻過梅林坳,到達遊擊隊根據地寶安白石龍村。當這些文化名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白石龍村時,儘管仍然有危險,但是因為已經處於遊擊區,所以基本上已經較為安全了。因此,當年的白石龍村在這些文化名人眼中,成了「希望」的代名詞。
  • 1942年省港大營救:搶救茅盾、夏衍等諸多名人
    香港剛剛淪陷,日本的「南支派遣軍」特務機關「大東亞共榮圈」就在報紙上登出了啟事:「請鄒韜奮、茅盾先生參加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一個文化特務還在香港的各大電影院打出幻燈「請梅蘭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島酒店會晤」。為什麼日軍要搜尋這些文化人?深圳「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館員黎金良說,「日本侵略中國是這樣一個思路:不僅要完成軍事上的佔領,而且要在精神上讓中國屈服。」
  • 東湖旅店——記錄下抗戰期間一場規模宏大的秘密大營救
    東湖旅店——記錄下抗戰期間一場規模宏大的秘密大營救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08-15 如今,東湖旅店經過修繕後,成為營救文化名人陳列館
  • 揭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參與「秘密大營救」
    大營救過程中,無一人受傷或被捕,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讚揚。著名作家茅盾稱讚這次搶救工作,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新華網近日獨家採訪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相關負責人,為你揭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參與「秘密大營救」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後深圳市粵劇團創排的首部精品劇目,雲集國內戲曲舞臺最優秀的編導、音樂、舞美、服裝等主創,以極具震撼力的藝術呈現,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為了保護這批文人士,保護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中共南方黨組織和活躍在廣東一帶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東江遊擊隊臨危受命,歷盡艱險,從淪陷的香港陸續營救出三百餘位文化名人。
  • 載入史冊的秘密大營救
    ——編者導讀抗戰老戰士陳英戎馬一生。1942年初,15歲的他參與"港九秘密大營救"。此次行動將一批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名人從淪陷後的香港轉移到安全的大後方。載入史冊的秘密大營救陳英(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張牙舞爪,氣焰變得愈加囂張起來。昔日繁華的維多利亞港灣早已亂成一團,眾多文化界知名人士成了日軍追捕的首要對象。
  • 重走東縱抗戰路③丨東莞:傳承東縱精神 弘揚紅色文化
    昔日的戰火硝煙雖已散去,但東莞人民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東縱精神依然存在。作為東江縱隊活躍的重要地區之一,近年來東莞一直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東縱精神,弘揚紅色文化,以此凝聚奮發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除此以外,該館近年來還推出了7套共13件與東江縱隊相關的文創產品,通過打造東縱文化品牌,推動東縱精神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其實,這不過是東莞積極推動東縱精神傳承的寫照之一。近年來,東莞全市上下積極開展「重走東縱路」等系列活動,力爭讓大家在尋找紅色印記過程中,接受紅色薰陶,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東縱精神。
  • 那場震驚中外的香港「秘密大營救」,是廣東這支抗日隊伍實施的
    這就是人們久久傳頌的香港「秘密大營救」行動。在這次大營救被救出來的數百人中,大多數人是國內外知名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因而又稱之為「搶救文化人」。 這次轟動中外、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秘密大營救,堪稱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大營救行動的指揮者和實施者正是中共中央、廣東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東江抗日遊擊隊。
  • 重慶珍檔丨香港秘密大營救 被困的部分文化人士到了重慶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根據日趨緊張的戰爭形勢,電令把困在香港的重要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營救出來,轉移到安全地帶。早在日軍進攻九龍之時,廖承志就根據南方局的指示,派喬冠華、葉以群到九龍,把找到的文化人都送到香港,把他們隱蔽起來。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秘密營救行動就拉開了序幕。
  • 銘記抗戰歷史,這些地方值得去「打卡」
    廣東有2處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入選,分別為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國務院分別公布第一批80處、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廣東第一批入圍2處,第二批入圍3處。目前,廣東共有7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 深圳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這裡,就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穿越時空的距離,孩子們純淨無邪的笑臉與那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在這裡相遇。跟隨著孩子們輕快的腳步,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大營救行動前夕。
  • 暗號聯絡,水中漂流,1941香港大營救堪稱"虎口脫險"!
    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等數百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隨之身陷險境。中共南方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以及東江抗日遊擊隊等各方精心組織,開展了一場千裡大營救。著名導演許鞍華拍攝的《明月幾時有》和今年上映的《香港大營救》,均改編自此事件。這些當時的文化界大佬為什麼都跑到香港去了?本來,他們都在內地的重慶、桂林等地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 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新編粵劇《東江傳奇》的時代表達
    七十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文化大營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永久記憶。茅盾先生是那場大營救的親歷者,同時也是300多名被營救文化名人中的一員。許多年後,他用這樣的文字來表述這次行動:「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七十多年前的那場民族災難,國運受難,文運受厄。
  • 大同:一座接待過諸多歷史文化名人的府邸
    在大同城內西北隅大十字戶部角聚寶巷內,有一處青磚灰瓦的深宅大院,名為「趙宅」。宅北門臨大十字街;南門臨戶部角街。豪華的建築風格透露著屋主人的不凡身世。他叫趙承綬,字印甫,山西省五臺縣槐蔭村人,曾任晉綏軍騎兵司令、騎兵第一軍軍長,抗戰時任晉綏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太原綏靖公署野戰軍總司令等職。以勇悍聞名,晉中戰役敗給幼年好友徐向前後,致力於和平事業。新中國成立後,趙承綬任中央水電參事,山西省政協委員等職,先後把他在大同居住的戶部角聚寶巷大院和大北街城隍廟前街大院捐獻給了國家。
  • 北平抗戰時期的紅色文化
    「長城抗戰」「大刀隊」「盧溝橋」成為全中國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的象徵,吉鴻昌、佟麟閣、趙登禹、白乙化等抗日英烈,成為北京這座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城市的驕傲,陳垣、齊白石、藍公武等文化名人成為堅守民族氣節、挺起不屈脊梁的傑出代表,鄧玉芬、楊金花、馬福等成為人民踴躍支前的模範人物,由此也形成了北平抗戰時期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
  • 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
    所以,我們應該想盡辦法保護好它們,讓它們無聲地告訴一代一代的後來人們,在這座城市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曾經有過哪些人,大致居住在哪裡,他們以怎樣輝煌的有滋有味的人生故事,為北京的故事寫下了錦繡篇章。他們和他們的居所,共同為構築一座偉大的東方大都會,作出了非常值得紀念的文化貢獻。這些名人故居的文化意義,或者說是文化意味,對人文城市的貢獻,絕難被當代城市生活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