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龍華區白石龍陽臺山下,有一座不是特別顯眼的院落。與周邊的高樓大廈相比,這座院落顯得特別古樸寧靜。這裡,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所在地。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到此重溫歷史。
據了解,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後,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上演了一場偉大的「搶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記錄了諸多被營救人士從香港轉往內地的動人故事。
紀念館再現經典營救場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出兵進攻九龍新界,進而佔領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封鎖了港九交通要道,並在香港進行地毯式的搜查。當時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命懸一線。
中共中央南方局多次指示廣東地方黨組織和遊擊隊要不惜一切代價,迅速營救被困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當時開闢了寶安陽臺山抗日根據地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立即行動起來,建立聯絡站、開闢交通線。
1942年1月開始,日軍為了緩解糧食緊缺的問題,強行驅散100萬香港市民回內地。乘難民潮之機,在遊擊隊幫助下,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喬裝成難民逃離虎口。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執行館長尚悅告訴記者,1942年1月底至2月底是營救工作最緊張的時刻,每隔一兩天就有一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撤離香港,每批少則十來人,多的二三十人,撤離路線主要有東(水路)、西(陸路)兩線。
據了解,西部陸路交通路線,主要是經荃灣、元朗、落馬洲等,蹚過深圳河,走了整整4天4夜,然後抵達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司令部所在的白石龍村。村裡一座老舊的天主教堂,成了迎接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的首個避風港,他們隨後被轉移到遊擊隊在陽臺山上搭建的草寮,並在條件允許後陸續將他們送往大後方。
在紀念館3號館,記者留意到布展方特別設置了一處復原場景,再現1942年1月9日晚,茅盾、鄒韜奮、戈寶權、葉以群、於伶等二十多人,在營救人員的一路引領護送下,登上了事先停泊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的疍家艇,飛快橫渡海峽,抵達九龍紅磡。尚悅說:「當時日軍對船隻查得很嚴,只有事先嚴密布置和巧妙安排,才能順利到內地。」
營救中轉站展示「搶救」歷史
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有一棟三層樓的洋樓,被稱作「東湖旅店」。如今,它是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在一樓大廳,有一面牆上掛著數十名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照片,包括著名文學家茅盾、劇作家夏衍、文藝理論家胡風、報人範長江和鄒韜奮、國學大師梁漱溟、漫畫家丁聰、科學家高士其……他們都是粵港秘密大營救的被營救者。
資料顯示,從1942年1月13日鄒韜奮、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達白石龍村,至1942年11月22日,最後一批被營救人員幾經輾轉最後抵達蘇北解放區的11個月裡,數個省市的地下組織和廣東抗日遊擊隊伍參與其中,整個大營救先後將3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10多位國民黨軍政官員家屬、100多名國際友人,以及其他人員共800多人安全轉移。
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表示:「這次大營救沒有犧牲一個人,沒有被捕一個人,秘密大營救實為『勝利大營救』。」安全轉移的背後是數以千計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家國情懷。
肖毅認為,大營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這批文化精英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繁榮作出巨大貢獻。「鄒韜奮曾為東縱司令員曾生將軍題詞『保衛祖國,為民先鋒』,文學大師茅盾也稱讚這次營救工作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曾任廣東東江縱隊《前進報》社長的楊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這場營救行動不成功,中國的文學史和藝術史都將被改寫。
傳承故事
東湖旅店成重點紅色教育基地
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上塘街70號的東湖旅店,隔街近江,交通便利,曾是秘密營救文化名人的惠州接送站之一。「粵港秘密大營救,搶救出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800餘人,其中100餘人輾轉惠陽,大部分入住東湖旅店。」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告訴記者,東湖旅店是粵港秘密大營救的重要見證。
肖毅說,在營救過程中,東湖旅店上演過許多令人難忘、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比如,當時國民黨187師師長、身兼惠州警備總司令的張光瓊,就住在東湖旅店頂層。但是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我們的前輩們租下東湖旅店作為秘密中轉站。再比如,被營救的茅盾夫婦在這裡親自烹飪家鄉風味雞給大家吃。」
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處具有豐富革命信息的地點,東湖旅店建築是珍貴的文化資源。2017年,惠州市惠城區政府完成了對東湖旅店的收購。2018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開展「東湖旅店」保護利用工作。肖毅說:「我們把東湖旅店改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修繕布展工作,去年1月30日已正式對外開放。」
目前,東湖旅店已成為惠州十個重點紅色教育基地最熱打卡點。據不完全統計,該陳列館2019年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近7萬人次。
肖毅還透露,東湖旅店去年還迎來了多名曾執行營救任務的營救者和被營救的文化名人後代,包括連貫、楊康華、胡繩、喬冠華、劉少文等人的後代,他們在東湖旅店緬懷父輩、重溫歷史。
親歷者說
深圳龍華白石龍村村民劉世勇:
全村出動營救文化名人
8月28日,記者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見到了村民劉世勇,他的父親劉鳴周和鄉親們曾一起參與過這場大營救。他說,自己從小就經常聽到父輩們講起那場大營救,原先不知道營救的是誰,後來才知道營救的都是鼎鼎有名的文化大家。
「為迎接大批被營救人員的到來,我父親劉鳴周帶領黨員和全村青壯年配合遊擊隊完成接待工作,安排自衛隊巡邏、站崗放哨,組織擔架隊接應傷病員,組織村民運送大米、柴草、搭草寮。」據劉世勇回憶,劉鳴周當年雖然對外公開的身份是民治鄉副鄉長,但許多村民都知道,他真實身份是共產黨黨員,村民特別支持和維護他們的行動。
「這次營救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秘密行動,而是要整個村甚至多個村共同的努力。」劉世勇說,父親劉鳴周曾告訴他,當時是遊擊隊給村裡下達任務,告知文化人過來的時間,村與村之間形成一條隱蔽的撤離路線,相互建立好聯絡點,以確保他們路上的安全,「我父親主要做後勤保障方面整體的組織工作」。
父輩們講述的「狗肉宴」故事,讓劉世勇至今記憶猶新。1942年1月,鄒韜奮、茅盾等第一批文化名人到達白石龍,東江縱隊曾生等領導設宴接待他們。劉鳴周特意從老圍買回一條狗,讓妹妹劉鳴岐及妻子蔡鳳友配藥烹製了一席客家狗肉飯。劉世勇表示:「當時物資匱乏,很少能吃到肉,那次設宴讓他們很感動。」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鄭宗敏
審籤|魏禮園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