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深圳由「小漁村」變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沒多少文化底蘊,但其實細細發掘,還是能發現不少歷史遺蹟。在深圳龍華新區白石龍村,一個著名的「城中村」,名為「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院落偏居小巷深處。
從大門進入紀念館後,就可看到文化名人的石像雕塑。74年前抗戰時期,鄒韜奮、茅盾、梅蘭芳、夏衍、何香凝等千餘位文化名人,躲避日軍搜捕從敵佔區香港逃離後,正是在這裡安營紮寨,然後跋涉千裡,走進大後方。
據悉,當年的白石龍村是一個只有200戶人家的小山村,而今天,這裡已變成了一個高樓林立、機器轟鳴,聚集了數萬工人、市民的繁華工業區和居民委員會。白石龍要通往深圳市區和香港,必需經過梅林關,這裡以前叫「梅林坳」,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在深圳設立特區之前,梅林坳只有一條曲折的山路,是原關外散落的自然村村民們進入深圳墟的唯一通道。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館長朱赤說,當年抗戰進行文化名人大營救的路線,從被困的香港,走元朗羅湖線,經青山道口、九華徑、荃灣,進入大帽山區,再經落馬洲,渡過深圳河,然後翻過梅林坳,到達遊擊隊根據地寶安白石龍村。當這些文化名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白石龍村時,儘管仍然有危險,但是因為已經處於遊擊區,所以基本上已經較為安全了。因此,當年的白石龍村在這些文化名人眼中,成了「希望」的代名詞。
這是館內的文化名人大營救廣場,廣場背後的牆壁上雕刻了在那次大營救中的文化名人浮雕頭像。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共設三個展廳,分別為一號、二號展廳和白石龍會議舊址。一號展廳入門處是一個LED大屏幕,上面滾動播放著文化名人大營救的視頻。
全篇共分九部分,一至三章為展覽的前奏,簡要地講述龍華的人文歷史和日軍佔領深圳,到後來廣東人民抗日武裝隊伍發展壯大的過程;四至六章是展覽的重點,情節最生動,講述了文化名人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下,安全轉移到白石龍村;七至九章則表達出秘密大營救的偉大的意義和核心價值所在,總結了民族危難時中國共產黨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家園情懷。同時,展覽整體採用三級標題,文字比較簡練,可閱讀性強。
豐富的圖文資料、文化名人大營救相關的文物展陳、互動的多媒體設施,「聲光電」高科技元素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隨處可見。
互動多媒體也增設了多媒體人物牆,上面有百餘名營救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盟軍安全脫險背後無名英雄的頭像。點擊人像,就會彈出圖文介紹,讓市民直觀地感受當年遊擊隊和老百姓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忍飢挨餓送情報、送醫送藥等情景。
紀念館共採集歷史事件與相關營救者和被營救者的圖片超過450幅,視頻方面採用了2008年、2009年CCTV10大型歷史紀錄片的部分內容作為補充。高科技元素方面,增設了16個屏幕、14個互動多媒體,其中包括弧形影院、動態圖文影像觸控系統以及立體多媒體電子沙盤等。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是目前嶺南地區收藏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題性紀念館。
紀念館先後被命名為「廣東省統一戰線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教育基地」「深圳市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後來又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深圳僅有的兩個首批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建築面積不足800平方米,為打破傳統博物館展陳「嚴肅」「冷漠」「沉悶」的尷尬,展覽採用了多種展示方式。
豐富的展覽展示形式
豐富的展覽展示形式
展廳出口處的一個弧形影院,播放的是香港淪陷後對文化名人進行搶救的視頻。
模擬實景展示香港銅鑼灣避風塘駁船碼頭小船中鄒韜奮、茅盾夫婦等準備「橫渡」九龍紅磡的場景。
紀念館內豐富的展覽內容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總部——白石龍天主堂研究部署秘密大營救方案的場景
據悉,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上午9:00至下午5:30,周一閉館。市民可根據開館時間前來參觀、瀏覽。超過10人以上的團隊如想前往紀念館參觀,需通過電話和郵箱方式,提前1天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