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起眼城中村,藏有「中國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村民稱作寶地

2020-12-15 旅圖隨影

都說深圳由「小漁村」變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沒多少文化底蘊,但其實細細發掘,還是能發現不少歷史遺蹟。在深圳龍華新區白石龍村,一個著名的「城中村」,名為「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院落偏居小巷深處。

從大門進入紀念館後,就可看到文化名人的石像雕塑。74年前抗戰時期,鄒韜奮、茅盾、梅蘭芳、夏衍、何香凝等千餘位文化名人,躲避日軍搜捕從敵佔區香港逃離後,正是在這裡安營紮寨,然後跋涉千裡,走進大後方。

據悉,當年的白石龍村是一個只有200戶人家的小山村,而今天,這裡已變成了一個高樓林立、機器轟鳴,聚集了數萬工人、市民的繁華工業區和居民委員會。白石龍要通往深圳市區和香港,必需經過梅林關,這裡以前叫「梅林坳」,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在深圳設立特區之前,梅林坳只有一條曲折的山路,是原關外散落的自然村村民們進入深圳墟的唯一通道。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館長朱赤說,當年抗戰進行文化名人大營救的路線,從被困的香港,走元朗羅湖線,經青山道口、九華徑、荃灣,進入大帽山區,再經落馬洲,渡過深圳河,然後翻過梅林坳,到達遊擊隊根據地寶安白石龍村。當這些文化名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白石龍村時,儘管仍然有危險,但是因為已經處於遊擊區,所以基本上已經較為安全了。因此,當年的白石龍村在這些文化名人眼中,成了「希望」的代名詞。

這是館內的文化名人大營救廣場,廣場背後的牆壁上雕刻了在那次大營救中的文化名人浮雕頭像。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共設三個展廳,分別為一號、二號展廳和白石龍會議舊址。一號展廳入門處是一個LED大屏幕,上面滾動播放著文化名人大營救的視頻。

全篇共分九部分,一至三章為展覽的前奏,簡要地講述龍華的人文歷史和日軍佔領深圳,到後來廣東人民抗日武裝隊伍發展壯大的過程;四至六章是展覽的重點,情節最生動,講述了文化名人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下,安全轉移到白石龍村;七至九章則表達出秘密大營救的偉大的意義和核心價值所在,總結了民族危難時中國共產黨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家園情懷。同時,展覽整體採用三級標題,文字比較簡練,可閱讀性強。

豐富的圖文資料、文化名人大營救相關的文物展陳、互動的多媒體設施,「聲光電」高科技元素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隨處可見。

互動多媒體也增設了多媒體人物牆,上面有百餘名營救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盟軍安全脫險背後無名英雄的頭像。點擊人像,就會彈出圖文介紹,讓市民直觀地感受當年遊擊隊和老百姓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忍飢挨餓送情報、送醫送藥等情景。

紀念館共採集歷史事件與相關營救者和被營救者的圖片超過450幅,視頻方面採用了2008年、2009年CCTV10大型歷史紀錄片的部分內容作為補充。高科技元素方面,增設了16個屏幕、14個互動多媒體,其中包括弧形影院、動態圖文影像觸控系統以及立體多媒體電子沙盤等。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是目前嶺南地區收藏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題性紀念館。

紀念館先後被命名為「廣東省統一戰線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教育基地」「深圳市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後來又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深圳僅有的兩個首批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建築面積不足800平方米,為打破傳統博物館展陳「嚴肅」「冷漠」「沉悶」的尷尬,展覽採用了多種展示方式。

豐富的展覽展示形式

豐富的展覽展示形式

展廳出口處的一個弧形影院,播放的是香港淪陷後對文化名人進行搶救的視頻。

模擬實景展示香港銅鑼灣避風塘駁船碼頭小船中鄒韜奮、茅盾夫婦等準備「橫渡」九龍紅磡的場景。

紀念館內豐富的展覽內容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總部——白石龍天主堂研究部署秘密大營救方案的場景

據悉,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上午9:00至下午5:30,周一閉館。市民可根據開館時間前來參觀、瀏覽。超過10人以上的團隊如想前往紀念館參觀,需通過電話和郵箱方式,提前1天預約。

相關焦點

  • 深圳歷史上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10月的深圳秋高氣爽,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孩子們天真爛漫的臉龐上閃耀跳躍。一大清早,數十名繫著紅領巾、穿著白襯衣的「小小講解員」,在老師的帶領下排列得整整齊齊,將自己稚嫩的身姿定格在一座古樸寧靜的院落裡。這裡,就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穿越時空的距離,孩子們純淨無邪的笑臉與那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在這裡相遇。
  • 重走東縱抗戰路 偉大的「搶救」 粵港秘密大營救保護諸多文化名人
    在深圳市龍華區白石龍陽臺山下,有一座不是特別顯眼的院落。與周邊的高樓大廈相比,這座院落顯得特別古樸寧靜。這裡,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所在地。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到此重溫歷史。據了解,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後,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上演了一場偉大的「搶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記錄了諸多被營救人士從香港轉往內地的動人故事。
  • 秘密大營救:「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2年1月9日,一場秘密大營救,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悄然進行。黃昏時分,身著老百姓便裝、打扮成「難民」模樣的茅盾、葉以群等人,成功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登上停泊在避風塘的駁船。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講解員在講述文化名人撤離場景。凌晨,日軍開始換崗。在東江縱隊交通員引領下,他們改乘到3隻帶有草篷的疍家艇上。
  • 1500個城中村不拆,深圳村民暴富夢碎?
    這不是一件新鮮事兒,去年深圳就出臺了《深圳市城中村(舊村)綜合整治總體規劃(2019-2025)》,要求「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高度重視城中村保留」。最近珊瑚蟲按限制條件盤點,深圳1892個城中村,不能大拆大建的村子有1560個,佔比82.45%!
  • 粵港秘密大營救:開闢水陸交通線 保住文化血脈
    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還原了文化名人吃年夜飯的場景,媒體團正在參觀採訪。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1942年1月9日,一場秘密大營救,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碼頭悄然進行。小艇飛快衝過海峽,到達九龍紅磡——這是這場舉世聞名的行動中,被營救人士撤離的首站。   而今,這個場景被定格在深圳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中。   據了解,這場營救行動歷時6個月,救出何香凝、茅盾、鄒韜奮、柳亞子、胡繩等300多名國內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加上其家屬等計800餘人。同時,還救出英、美、印籍國際友人100餘人和港澳青年學生1000多人。
  • 揭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參與「秘密大營救」
    大營救過程中,無一人受傷或被捕,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讚揚。著名作家茅盾稱讚這次搶救工作,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新華網近日獨家採訪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相關負責人,為你揭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參與「秘密大營救」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1942年省港大營救:搶救茅盾、夏衍等諸多名人
    深圳市龍華新區的小巷深處,有一個不起眼的院落,門口的鐵牌上標註著「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在這個院落裡,並排著數間茅草搭成的小屋,說明牌上依次為「公木坑兵工廠遺址」、「草寮招待所遺址」、「後方醫務所遺址」。
  • 粵港秘密大營救 從日軍「虎穴」成功轉移300多人
    74年前,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名人,搭乘駁船、漁舟從香港島撤離到九龍,隨即被武工隊、廣東人民遊擊隊等迅速護送到深圳、河源、惠陽等地,繼而被安全轉移到各地。  據「粵港大營救」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秘書長連貫回憶,當接到中共中央營救文化名人的指令後,他和廖承志、喬冠華等人在位於銅鑼灣避風塘的大船上,躲避敵人搜捕的同時,秘密派遣情報人員潛入九龍等地查探日軍情報。
  • 深圳最富有的城中村,基礎設施很完善,無數村民身價過億!
    就拿深圳來說,它也是從當年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了現在著名的銷金窟。不過眾所周知,我國的房價也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上漲,買不起房已經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深圳這樣的地方,即使花幾百萬可能也只能買到一棟面積絕對稱不上大的房子。
  • 打工人,深圳的「城中村」,你住過幾個?
    ——這是一個28歲深漂青年,初來深圳住在城中村半年之後的心路歷程。 無論白石洲、上下沙、蔡屋圍、皇崗村、桂廟新村……城中村是深圳異鄉人的聚集地,這裡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大大小小的夢想。
  • 深圳龍華區各大景點開放
    來源: 深圳新聞網清明節,不少市民或許已迫不及待想到各大景點踏青賞花,或到各大文體場所遊玩一番。那麼在龍華,有哪些景點已經開放?前往各大景點需不需要提前預約?限不限流?記者整理了龍華區各大景點的開放信息以及注意事項,有計劃於出遊的市民可提前參考。
  • 中國最不起眼的名人故居,房子破敗影響市容,遊客也不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名人,他們為中國燦爛的文化歷史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因此,隨著中國旅遊產業的逐漸發展,美好山河以外,名人故居也出臺了各地旅遊的重點,因此,越來越多的遊客訪問名人故居,他們生前住的地方,抬頭看著歷史,歷史上的著名人長途跋涉和近距離接觸的好機會。因此,在各地方的努力下,中國很多城市都有自己地方的名人故居景點,通過故居的重建,在保護歷史遺蹟的同時,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歷史。
  • 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大有來歷!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長百十來米不起眼的小巷子,卻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金魚巷的由來望文生義,金魚巷是不是因為很多人在這裡售賣金魚而得名呢?這個推理看起來很理,不過和真實原因相差十萬八千裡。金魚巷的得名是因為宋代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經在此建造宅院,其後裔又在原地建造祠堂,並有「金魚世第」的牌匾。
  • 新媒:羅湖漁民村村民見證深圳驚人變遷
    在他孩提時代,深圳還是人煙稀少的小鎮,不少人想著偷渡香港。彼時他完全想像不到身處之地幾十年後會躋身中國一線城市。「那時香港親戚來內地探親,多是幫助內地人」,吳在香港有好幾房親戚,多年來一直保持聯繫。他說近些年來,深港兩地生活差距越來越小,從人均居住面積、收入水平、養老制度等方面來看,像他這樣的退休老人現在更願意留在內地。
  • 深圳萬科試水「城中村」租賃市場 籤約玉田社區
    從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大都市的深圳,轄區內遍布著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握手樓。這裡,也是眾多初到深圳的年輕人的落腳點。  至今,仍有將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城中村。這裡,一面是城市綜合管理的痛點,一面卻又隱藏著巨大的商機:物管、出租,以及社區商業服務等。  萬科等房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
  • 「打包」運營深圳城中村 萬科挖掘租賃市場機遇
    從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大都市的深圳,轄區內遍布著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握手樓。這裡,也是眾多初到深圳的年輕人的落腳點。至今,仍有將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城中村。這裡,一面是城市綜合管理的痛點,一面卻又隱藏著巨大的商機:物管、出租,以及社區商業服務等。萬科等房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
  • 坂田,深圳「小矽谷」、學歷最高城中村……實力不容小覷!
    單獨為一個企業設置站點,在深圳乃至全國,都不多見。足以證明華為對坂田的意義之大。從華為站出來,隨處可見蔥蔥鬱鬱的樹蔭。走在路上,偶爾能遇見一些年輕人經過。可能就是華為的程式設計師。· | 傳統工藝藏在街角巷陌 | · 除了逛吃,這裡還有許多工藝品可以賞玩。原汁原味的明式家具、根據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製作的工藝品,以及經過現代設計的各種四川油紙傘等等。
  • 深圳崗廈村:逐漸消失的城中村,千萬富翁曾經的家園
    說起深圳的崗廈村,很多人會想起這個曾經因為拆遷,一夜產生十幾位千萬富翁的地方,這個城中村也是深圳福田中心區內唯一的城中村。崗廈村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位於黃金地段旁邊高樓林立,城中村也逐漸的被高樓大夏慢慢的吞噬,是一座即將消失的城中村。崗廈村背靠福田CBD。這是深圳市中心地位。地理位置十分金貴。
  • 廈門「最牛」城中村,曾是不起眼小漁村,今身價百倍成網紅景點!
    說到廈門的旅遊景點,相信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很多,獨特的自然風光備受遊客的喜愛,尤其是鼓浪嶼,南普陀寺、白城等等,這些都是非常知名的旅遊景點,但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廈門「最牛」的城中村,也是一個旅遊必打卡的地點。
  • 深漂故事:城中村由「拆」變「治」 我們想給深圳提供一種新選項
    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是年輕人夢想的聚集地,城中村藏有廣廈都市下滿滿的市井溫度。每天清晨,攤販們沿牆根延伸,叫賣聲與行人匆匆上班的腳步聲交織在不寬敞的小道上。城中村不只代表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同時也承載著許多外來勞動者的「深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