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新編粵劇《東江傳奇》的時代表達

2020-12-23 人民網

新編粵劇《東江傳奇》劇照。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但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這裡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七十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文化大營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永久記憶。茅盾先生是那場大營救的親歷者,同時也是300多名被營救文化名人中的一員。許多年後,他用這樣的文字來表述這次行動:「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七十多年前的那場民族災難,國運受難,文運受厄。然而,因為有了這場偉大的營救,文脈得以延續,國運得以重光。

  深圳市粵劇團作為一個國有專業院團,他們沒有在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故紙堆裡打滾,傾全團之力,以這次文化大營救為基本故事載體,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打造了《東江傳奇》這部有風骨、有溫度、有高度、有情懷的舞臺藝術作品,這正是文藝工作者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最直接的表現,是對個人、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的把握。

  家仇國恨之下的沉重記憶

新編粵劇《東江傳奇》劇照。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侵華日軍從廣東東江地區迅速跨過深圳河,先後佔領九龍、港島。日軍此舉不但封鎖了中國抗戰的最後一個出海口,截斷了國際援助線。更為嚴重的是,讓當時大量滯留香港的內地文化名人,隨即面臨生命以及精神上的雙重危險。

  全面抗戰爆發後,上海、武漢、廣州等內地重要城市相繼淪陷,一大批不願做亡國奴的文化界人士走避香港。他們之所以選擇香港,一是因為香港當時是英殖民地,日本與英美還沒有開戰,相對來說還是安全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些文化名人大都是左冀人士,這幾年來他們在用文章、作品進行民族救亡,早已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大西南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安全。於是,香港就成為他們當時為數不多的選擇,是他們心目中最好的走避之地,飽受戰火折磨的身體和靈魂可以在這裡得到片時的喘息。

  然而,侵略者用帶血的刺刀和無情鐵蹄,徹底擊碎這些文人、學者的避亂之夢!

  當時滯留香港的內地文化名人數以百計,其中不乏業界翹楚和文壇領袖,如文學界的茅盾、田漢、夏衍、歐陽予倩等人,新聞界的範長江、鄒韜奮等人,學術界的梁漱溟、胡繩等人,電影界的蔡楚生、胡蝶等人。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日後都成為新中國文學、藝術、新聞、思想界的傑出代表。

  粵劇《東江傳奇》沒有正面講述這300多名文化名人的營救,而是以整個營救行動的尾聲作為全劇的切入,可見編劇李新華的匠心。戲劇是敘事文學,但戲不一定是在事件開始的時候開始,戲可以在事件高潮的開始,也可以在事件的尾聲中開始。日軍侵佔香港後,中共南方黨組織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已經成功營救300多名滯港文化名人,但仍有戴浪、吳坤浦等五名左翼作家失聯。中央指示東江遊擊隊,無論如何都要找到這五名作家,並把他們安全護送內地。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為了營救這五名作家,男主人公劉飆、女主人公小秋紅,以及他們身邊的同仁,一個個地、前赴後繼地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讓中華文脈得以續延。

  民族危亡面前的文化圖存

新編粵劇《東江傳奇》劇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時中國共產黨雖然還沒有取得全國政權,但已經深深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二天,遠在重慶的周恩來同志就給南方黨組織發來電報,要馬上做好在港文化名人轉移的準備。周恩來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日軍佔領香港後,必定會對在港的左翼文化人士動手。那些來自內地的文化名人絕大部分都不會說廣東話,一口的南腔北調在香港那個彈丸之地極容易暴露身份。

  果然不出周恩來的預料,日軍的地面部隊佔領港九後,那些先期潛伏在香港的文化特務,隨即浮出水面開始行動。他們在電影院播放幻燈片,在街頭張貼告示,點名道姓要文化界人士限期到他們的軍部「報到」,否則「格殺勿論」!街面上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就在敵人「限期報到」的告示貼滿街頭巷尾之時,中央密電和上級指示精神緊急送到,中共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出場的一段中板,把這種危急情勢擺在了觀眾的面前:「這兩年文化人走避香港,原以為在港九可把身藏,不曾想到頭來又臨險況。我華夏五千年文脈綿長,決不能讓日寇來伸魔掌……」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我中華的侵犯,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佔領,也不只是政治上的統治,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從思想上、文化上徹底佔領和徵服。他們深諳「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道理,清楚地知道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渾然一體的特徵。他們想霸佔中國的領土、篡改中國的歷史、搶奪文化的話語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收買和控制文化人。在劇中,日軍文化特務山本有段這樣的臺詞:「該勸降的勸降,該抓捕的抓捕,該殺頭的殺頭!總之,能夠要他們為天皇陛下效忠的心,就要他們的心。不能要他們的心,就是要他們的命!……只有文化的徵服,才是永久的、徹底的徵服!」這就是日本侵略者在佔領香港後要文化人「限期報到」的根本目的,是他們要滅絕中華文化的狼子野心!

  然而,讓侵略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不但在軍事上、政治上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在文化上同樣遇到了比他們高明得多的老師。那300多名文化名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800多人,幾乎是一夜之間消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在劇中,中共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這個角色無疑就是代表著黨,來自中央的命令通過他傳達給前線的戰鬥員。編劇李新華為他安排了一個這樣的唱段:「營救任務已東方見亮,最後這一戰意味深長。要保證全部名人安全離港,山河雖已破但文化不能亡!」

  好一個「山河雖已破但文化不能亡」,這就是共產黨人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擔當!

  灣區宏圖之中的時代表達

新編粵劇《東江傳奇》劇照。

  歷史與藝術在《東江傳奇》中獲得了和諧的統一。該劇不僅展示當年省港兩地黑雲壓城、風雨如磐的歷史氛圍,更從滄海橫流的矛盾鬥爭漩渦中塑造時代的英雄與民族的脊梁。這一創作意圖,在劇中通過劉飆、曾民與小秋紅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得以呈現。女主人公小秋紅,是個已經紅遍省港的戲班名伶,因此不可避免地成為了要「限期報到」的對象,因為山本覺得:「只要她願意為我們粉墨登場,作用將堪比半個師團!」在東江遊擊隊港九大隊手槍隊長劉飆的感召下,為了讓最後那幾位文化名人安全離港,小秋紅這個江湖藝人,毅然決然地答應山本,在那個所謂的「盛大典禮」上面對三千佔領軍,與山本共唱一曲帶有侮辱性質的《遊龍戲鳳》。就在那個「盛大典禮」上,小秋紅的《遊龍戲鳳》,轉瞬間變成鏗鏘激越的《梁紅玉擊鼓退金兵》。而手槍隊長劉飆,則化身成梁紅玉的丈夫韓世忠,手執長矛,在舞臺上當著三千佔領軍,刺殺那個存心戲弄的山本。劉飆和小秋紅在舞臺這個虛擬的戰場上,憑自己的生命、以最獨特的方式、用最真實的手段,踐行救亡圖存的諾言,讓青春在血與火的激蕩中如花綻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劉飆、小秋紅這兩個典型人物已經達至一定的高度,同時也代表著本劇已經達至的思想、藝術高度。

  抗戰時期,藝人救國的故事比比皆是,南有紅線女(當時在香港)走避廣西,沿西江一帶唱演救亡戲劇;北有梅蘭芳先生蓄鬚明志,不為日本人唱戲。在高臺上慷慨激昂了上千年的中國傳統戲曲,家國、民族、忠義等元素如血液般滲透在每一個用字和行腔,不但教化了世間芸芸眾生,同時也哺育了一代代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藝人。

  粵港澳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當下,都是同一文化體,語言、飲食、風俗等方面無差異地存在。時至今日,絕大部分的香港人,祖上三代的鄉土都在珠三角的縣市,說粵語、看粵劇、聽粵曲、吃粵菜是他們文化基因的底色。灣區時代的來臨,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文化基因將會被進一步喚醒。

  香港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日軍用刺刀和鐵蹄換來的,不過是四年短暫的佔領。當年英國人以堅船利炮騙取的一紙租約,在九七之後也煙消雲散。一時的陰霾,永遠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正如劇中人物、進步報人蘇志留痛斥侵略者的一個唱段:「香港這一片土地,從來屬於大中華。我有四萬萬同胞,見慣了風吹雨打。遲早送你下地獄,最終趕你們回老家!」

  家國、民族和文化,是粵劇《東江傳奇》關於七十多年前的那段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是生活在深圳這塊熱土上的時代新人,對已經到來的新時代最真誠的表達。

  (唐德亮,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現代作家研究會副會長,清遠市文聯副主席、清遠市作協原主席、清遠日報原副總編輯) 

(責編:陳育柱、胡葦杭)

相關焦點

  •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金羊網  作者:李薇  2019-11-04 50場巡演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
  • 深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擬於12日首演
    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將於11月12日、13日晚8:00點在深圳大劇院首演。記者從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劇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並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18劇本孵化項目資助。
  • 這場粵劇的狂歡圓滿落幕!超1800萬人次「雲賞」粵劇節
    本屆粵劇節以新編現代粵劇《清水河畔》開幕,以傳統經典粵劇《搜書院》閉幕,體現了粵劇人以匠心傳承經典鑄藝魂、開拓奮進譜新篇的精神。優秀劇目展演板塊傳統與新創並行,既有《搜書院》《三法堂前並蒂花》《南唐李後主》等傳統經典粵劇,又有《清水河畔》《譙國夫人》《東江傳奇》《抉擇》等一批新時代的佳作,涉及廣東與廣西的多個專業院團。
  • 省藝術節|廣東漢劇《王昭君》+舞劇《嶺南秋雨》:大寫的家國情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楊苑東 湯小婷圖/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廣東歌舞劇院提供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精彩持續。11月26日、27日晚,新編廣東漢劇《王昭君》、舞劇《嶺南秋雨》在羊城分別上演。
  • 粵劇·紅派藝術走進廣州大學傳送傳統文化薪火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鄧海濤、楊晟昕報導:11月13日,「粵劇·紅派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暨「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圖片展揭幕儀式在廣州大學圖書館舉行。本次活動由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協辦。
  • 「關公戲」的守正出新——評豫劇新編歷史劇《義薄雲天》
    就舞臺藝術而言,「關公戲」已然成為重要的傳統戲劇題材之一,早在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就著有《關大王單刀赴會》雜劇,明代藩王朱有墩著有《關雲長義勇辭金》雜劇,明清傳奇也有《古城記》 《斬五將》等,清乾隆朝更有官制宮廷大戲《鼎峙春秋》為「關公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京劇、漢劇、徽劇、粵劇中,「關公戲」劇目更是比比皆是,關羽成為戲曲舞臺不朽的經典藝術形象。
  • 大劇院上演粵劇名家薈
    【深圳商報訊】(記者 祁琦)為繁榮深圳文藝舞臺,推動地方戲曲傳承和發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大灣區粵劇名家薈」專場演出將於12月29日在深圳大劇院舉行深圳粵劇團將聯袂粵港澳、珠三角多位粵劇名家,展示粵劇藝術發展成就,共迎元旦佳節。 這場演出名家包括中國粵劇界首位兩次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馮剛毅,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麥玉清、崔玉梅,澳門粵劇導師朱振華,著名刀馬旦方佳歡,廣東省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得主李嘉宜等粵劇名家。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徵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
  • 「大灣區粵劇名家薈」29日深圳大劇院上演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為繁榮深圳文藝舞臺,推動地方戲曲傳承和發展,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大灣區粵劇名家薈」專場演出12月29日20時在深圳大劇院隆重舉行。深圳粵劇團聯袂粵、港、澳多位粵劇名家齊聚一堂,展示粵劇藝術發展成就,共迎元旦新年佳節。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家國情懷當屬傳統士文化中最寶貴也最活躍的精神資源,它在不同的時代表現為不同話語的形式,在近兩個世紀驅逐外侮、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家國情懷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3] 家國情懷是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
  • 廣州全力打造中國粵劇文化中心
    南國紅豆追日月 粵劇粵韻譜新篇  人們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是連接世界華人華僑的紐帶。早在2009年10月,粵劇便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是提升嶺南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所在,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文化目標之一。
  • 百餘粵劇名伶獻藝 數千戲迷過足戲癮
    開幕式上,粵劇名伶亮相「星光大道」。 記者 林明聰 攝    群英薈萃,粵韻風華。昨晚,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吳川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吳川粵劇藝術展演(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拉開帷幕。兩廣粵劇名家新秀聯合獻演「梨園薈萃耀星輝」,數千戲迷過足戲癮,樂享文化大餐。
  • 產城高地 共譜新章|彰顯樂平地方特色,傳承粵劇文化精髓
    粵劇是嶺南文化瑰寶,近年來,樂平通過扶持粵曲民間私夥局發展,並打造粵劇名人館和粵劇培訓基地等基礎設施,為粵劇的發展和傳承厚植土壤,使其煥發新活力。
  • 「粵劇藝術傳承基地」揭牌成立
    新快報訊 記者謝源源 通訊員荔宣報導 粵劇藝術博物館活化又有新進展。12月10日,粵劇藝術傳承基地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設立,並舉行粵語情景旅遊劇《穿粵·西關之疍家妹》和「廣東音樂欣賞之夜」首演啟動儀式。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例文:鄉愁——「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隨筆余光中是一個傳奇,他被文壇大師梁實秋讚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而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詩人定義了中國人的一種情感模式。寫作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隨筆,在視角、立意、結構、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則更具靈活性,可以抒寫鄉村的樂與憂,寫對鄉村發展的感觸,對鄉村問題的反思等,可以通過對鄉村場景、人事、物象、風情民俗等的敘寫,來表達自己觸摸鄉村的體悟,以及對家國情懷、青年責任等終極問題的思考。
  • 家與國同頻共振 長沙精彩雙節活動深入弘揚家國情懷
    有國安,才有家圓,長沙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喜迎「國慶·中秋」雙節的到來,深入弘揚家國情懷,讓家與國同頻共振,為佳節注入文明、溫暖與幸福。  家國情在香甜可口的國慶面裡  長長的麵條,寓意著祖國國泰民安,長長久久。樂享一碗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國慶面」,祝福祖國母親71歲生日快樂,這是長沙市民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表達。
  • 上海訪談 | 歐凱明:傳承恩師紅線女的粵劇藝術是我的使命
    曾主演傳統古裝長劇《關漢卿》《黃飛虎反五關》《天作之合》《搜書院》《一把存忠劍》《情動鐵將軍》《花槍奇緣》,新編歷史古裝劇《南越宮詞》《楚河漢界》《關公忠義鼎千秋》《審死官》,新編劇目《紅的歸來》《山鄉風雲》《野金菊》《刑場上的婚禮》《孫中山與宋慶齡》《涼茶王傳奇》《梅嶺清風》《秦王孟姜》《嶺南人家》《初心》等幾十部劇目,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的戲劇人物形象。
  • 文化古鎮裡的家國情懷
    白蓮易:「芙蓉玖章」是藍光芙蓉系產品的景觀設計主題脈絡,它主要表達了有三個方面的意思。首先「九」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典的典故,「乾元用九」「九五至尊」;第二層意思則代表著經久不衰,生生不息;第三層意思表達了我們對生活對家庭極致生活的嚮往,九字表達了長長久久連綿不絕的意思。
  • 家書裡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發製圖:潘旭濤家書承載著很深的家國情懷。今年國慶節正趕上中秋節,中秋是闔家團圓、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日,國慶是舉國歡慶、祝福祖國的重要時刻。「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是一個美妙的巧合,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更為悠久的情懷。時傳尺素,以寄相思。紙短情長,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