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在家做飯的經驗,掌握了最基本的家庭烹飪技巧,做出一桌豐盛的飯菜並不是難事。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在此基礎上做出西餐的效果呢?這就帶大家來看看做出西餐的妙招!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裡的西餐指的是歐美地區的家常菜。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除去節假日等特殊日期,西餐裡的早餐和午餐一般都比較簡單。常見的早餐,一般是牛奶麵包麥片、雞蛋培根,以及窩夫餅配上果醬蜂蜜等。午餐則是自帶的三文治,或是工作場所附近的餐廳快餐。
這些西餐都比較簡單,大家只要按照菜譜的步驟,購買到對應的食材就可以成功了。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正餐的製作,也就是晚餐。
由於西餐跟中餐是不同的體系,因此會有很多不同點。而且,光是西餐和中餐這兩大類細分起來又很複雜,做法也不盡相同。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只從實際效果出發,並不會詳細介紹具體菜餚的做法。後面的其他文章會逐步給大家介紹具體菜餚的製作方法。
快速的做出西餐,只需要三步。我們從擺盤、烹飪方法以及調料這三方面對中餐進行改變,你就會很容易的得到一盤西餐菜餚。
首先,我們來看擺盤。由於中餐的特性,一般是幾盤菜在餐桌上共享。我們這裡改為分餐制,一個盤中裝幾個菜,每人一份,然後再配上刀叉。另外在菜餚的搭配上,我們將主食米飯換成土豆、紅薯泥、薯條、烤土豆或者麵包,蔬菜選擇生菜、番茄沙拉或者水煮西藍花、蘆筍等。這一步比較簡單,主要是從外觀上給人西餐的感覺。無論味道如何,吃東西的第一步都是先看一下食物。因此我們不要小看了視覺給食物帶來的改變。
第二步,烹飪技巧。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做法區別在於醬汁。中餐的醬汁一般是與食材一同炒制。西餐的醬汁多是單獨調配的。這一步很重要,直接影響到味道。舉例說明,我們用中餐的黑椒牛柳和西餐的黑椒牛排來對比。中餐是將黑胡椒、鹽糖等調料下鍋與牛肉一同炒制。西餐則是先煎牛肉,然後用牛肉和油的湯汁添加黑胡椒、鹽糖等調味料。這兩道菜都有給醬汁共同的增稠方法,添加澱粉類食材。中餐是選擇生粉勾芡,西餐則是加麵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餐和西餐也有共通之處。即使是完全相同的調料,我們只需要稍微改變一下烹飪的方式。中餐就變成了西餐,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地方。
第三步,調料的選擇。這一步其實很有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實踐。除了中餐和西餐都會用到的調料,還有很多比較特殊的香料和香草,而正是這些調料決定了菜餚的定位。比較常見的去腥調料,中餐使用的料酒或花雕酒等,西餐則選用了幹紅和幹白這些葡萄酒。中餐常用的蔥姜蒜,西餐一般只會用到細香蔥和蒜,代替的香草有迷迭香、小茴香等。此外中餐常用的有醬油,西餐常用的則是黑胡椒。另外,中餐和西餐都有高湯,但是高湯的熬製方法就很不一樣了。中餐的高湯講究輔料,西餐則會添加蔬菜提升口感。
最後著重說一下第三步,調料的選擇。這也是比較矛盾的地方,因為我們日常吃飯,主要都是追求口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味道好吃。但是,如果想做出真正的西餐,那麼必定要犧牲掉中餐的口味。因此,很有可能做出的西餐確實是正宗西餐,但是味道並不符合口味。我這裡建議大家不要捨本逐末,為了追求所謂的正宗,做出些自己都喜歡的菜餚,畢竟是自己在家做來吃的,沒有必要追求這些正宗味道。如果沒有嘗試過西餐中的香料,第三步的調料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中餐調料就可以了。當然啦,如果只想追求原汁原味的話,按照傳統菜譜做就可以了。如果是這樣,我會建議從歷史文獻中尋找菜譜,畢竟菜餚都是有傳承的,對比現在的菜,你就能了解到哪些是改良的,哪些是正宗的,做菜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要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卡漢姆,法國現代美食之父,著有多篇烹飪藝術相關的論文以及製作方法,獨創裝置點心菜式,調料的分類方法等
當然,如果你想做出下面這張圖的效果,需要不少的經驗和技巧學習。今後會跟大家逐步分享我的經驗。順便提一句,大家所看到的美食圖片並不一定都是用來吃的。很多精美的圖片都是廚師和攝影師通過特殊處理,只能夠用來觀賞和拍照片用的,不要被雙眼騙了哦!不然拼盡全力也永遠複製不出圖片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