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8句話:修身,踐言,正其心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上》譯文:修養自我身心,實踐自己的諾言,稱為「善行」。舉止有修養,說話有道理,這是禮的本質。關於禮的知識,只聽說過向人請教學習的,沒聽過要求別人請教學習的。禮,只聽說願意學的人來學習,沒聽說過教授禮儀的人追著別人去傳授的。
-
嚴以修身要「三正」
原標題:嚴以修身要「三正」 當前,全國上下正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旨在解決黨員幹部「不嚴不實」問題,增強黨員幹部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國(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6);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7);致知在格物(8)。
-
如何正心修身,真正去理解古人的感覺
如何正心修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憤怒、恐懼、好樂、憂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大學》對修身的論說和正心的論說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都是強調在一定的情緒狀態下, 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
-
《大學全解》0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那要想修養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言談舉止做好,做的符合規律,「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身體由什麼來指揮?由心來指揮。我們的身從外相看,由頭部、頸部,軀幹、還有我們四肢手腳。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
未病先防——正心修身促健康
這是一篇舊文,重溫一下,原題為《心病還需心藥醫》。隨著現代心理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因素影響人體的健康;我國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主張:「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許多慢性疾病的形成,都與人的心理因素有關,心病還要心藥醫。
-
正心修身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內正其身,外正其容。」正心修身,永遠是不朽的真理,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清介有守的人生態度和剛直守正的人生境界。《清史稿》中記載了張伯行的一個小故事,張伯行考中進士後,沒有立即去做官,而是在家口誦手抄理學經典七年,然後才去做官,他說:「千聖之學,括於一敬,故學莫先於主敬。」
-
人生修行,修身修心
人生最好的修行,要修身又修心,身要立得正,要擁有足夠讓別人信服的品質,心要足夠強大,足夠溫和,有能力承受和應對世上的一切。修身,修的是為人處世世間行走的品質中國古代,儒家讀書人的理想一直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可靜,方可應對外界一切。「聖人之道,吾性自如。」悟到人的本質「良知」,精神面貌會蛻變。那如何修習心靜和良知呢? 靜心、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之一。讀懂王陽明心學,修習人生哲學,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立於不敗之地。
-
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
關於修身成事,《大學》裡有一段論述,可謂發人深省:「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一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連「修身」都做不到,又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即將到部隊任職的「準排長」而言,「修身」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修身重在修心、修煉貴在踐行
學習研討會上,諶亞忠強調「嚴以修身」是做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他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標準,也是文明的標誌。共產黨人是有特殊要求的人,不能以自身意志為轉移,必須要求嚴以修身。「嚴以修身」是「三嚴三實」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對黨員幹部由內而外的約束和要求。諶亞忠強調,「嚴以修身」是成就人生輝煌的必然要求。
-
嚴以修身貴在樹德立範
一、深刻認識嚴以修身的歷史淵源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從政者要「正己」,為達到「正己」而要求「克己」。「正己」是要求端正自己,而「克己」則是克制自我不符合道德規範的各種慾念和行為,以符合「仁」和「禮」的要求,而且要「勿終食之間違仁」,即任何時候都要符合高尚的道德要求。
-
修心正己,方能正他
在《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到什麼時候都不要認為自己的身已經修得差不多了,到什麼時候自己都需要不斷地提升,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有「私」字一閃念,所以領導者的修身比什麼都重要。
-
「嚴以修身」貴在「修德」「修心」「修行」
「三嚴三實」是領導幹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在「三嚴三實」中,嚴以修身列在首位,何為「修身」?修身就是修養個人的學識、體魄,修煉個人的襟懷、心胸,修正個人的思想、行為。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
曾國藩:修身有四條要則,指引人生大方向
一是第一條的「慎獨則心泰」,將「泰」字換作「安」字,意思沒有變。二是第四條「思誠則神欽」,「思誠」改為「習勞」,這兩字改得貼切。其實,這四條八個字,既是曾國藩對子侄做人的要求,更是他在個人修養方面一生的追求。「修身」是中國傳統士人成長過程中貫穿其一生的重要環節。
-
正道直行 常正其心
具體而言,要修好「三心」。 一要常修敬畏心。要敬畏權力。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解決好「為誰當官、怎樣用權」的問題。要敬畏人民群眾。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心裡裝著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在人民心中樹起豐碑。要敬畏黨紀國法。
-
要想消災積福,先要改過修身
修身就是積福逢魔遇仙,皆是度化,雷霆雨露,均乃天恩。不論順境逆境,順緣逆緣,都是生命的助緣。道以無心而得,勿以有心求之。同樣,福氣也不是求來的,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好運與福氣的背後,都藏著看不見的努力。
-
10句哲理老話兒,靜心,修身,養性
學謙和,拘廉恥,心正身修家更齊,便是佳兒。——陳廷敬《教子詞》譯文:做事業要像宋代的鐵面御史趙一樣忠於職守,不貪財要像宋代的翰林學士王禹偁那樣拒絕賄賂。我現在傳下訓戒,孩子你要牢記在心:對兄弟要友愛,對父母要孝敬;莫貪杯飲酒,多講讀詩書。房屋宇舍要勤加檢修,家中事務要謹慎操持。要交品德勝過自己的朋友,和他們相親相近;要掙來路乾淨的錢財,不要吝嗇也不要奢侈;要說正直公道的話,不說假話,也不隨意附和;和親戚鄰裡之間的友好往來不能荒廢。要學習謙和的態度,要遵循廉恥的準則。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就是一個好孩子。
-
8副修身對聯:欲寡精神爽,心寬福壽長
宋人張方平以《禮記·曲禮》中的四句話作為修身克己的「四箴」:「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傲長則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欲縱則沉淪於酒色,志滿則不思進取,樂極則生出悲哀。這四句箴言可作為立身之理,不失為處世交友之格言警句。此聯概括力很強,把深邃的哲理包含聯內,讓人過目不忘,深刻反省,時時警示自己,對於今天人們擇友、修身仍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