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這場抗擊疫情的持久戰也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同時也催生出諸多新商機。
日前,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趨勢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聯合京東大數據研究院、新榜、壹心理等,從大眾在疫情期間的健康關注度、媒體選擇傾向、心理健康狀況、消費行為等維度進行調查,首次發布疫情期間國民健康觀念和消費行為的變遷軌跡,並邀請行業專家對健康趨勢進行預測點評。
90%的人每日查看疫情信息,官方及專業媒體助力國民健康素養提升
疫情發生後,人們對於疫情的關注度一直處於較高狀態,丁香園· 丁香醫生疫情地圖自1月21日凌晨上線後,100 天內總瀏覽量達到了 38 億,每天一睜眼就抱著手機查看疫情地圖,早已經成為疫情期間人們的常態。
根據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90%的人「每天」都會查看疫情信息,即使到疫情後期,也有88%的人會持續關注疫情情況。
而在媒體類型的選擇上,官方媒體(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健康專業媒體(丁香園、知識分子)等成為用戶首選。根據新榜所選取的1-3月份與疫情相關的10w+微信推文數據,這兩類媒體同樣具備壓倒性優勢。繼非典之後,「健康傳播」再次嶄露頭角,相關討論也進入大眾視野。
傳播學者羅傑斯將健康傳播定義為:「是一種將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的健康知識,並通過態度和行為的轉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的的行為。」
疫情期間大眾對「健康」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顯示,疫情期間人們之所以主動採取個人衛生防護措施,主要來自衛生部門、專業權威媒體和公眾人物的宣傳。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僅有7%的人會因為社區的強制性措施而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南方傳媒研究院曾發表觀點,在此次疫情期間,機構組織或意見領袖主動設置議題,促進了健康信息的優化傳播。以丁香醫生為代表的媒體平臺的出現,大大彌補了垂直類健康信息傳播的空白,有效縮減了健康信息的傳播過程並擴大了信息的傳播範圍。
新榜創始人徐達內表示,疫情期間,政府、官方媒體,專業媒體(含丁香醫生等細分垂直類媒體)藉助微信公眾平臺,從防疫指南、疫情動態、數據快報、科普知識等全方位為用戶提專業信息,是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後疫情時代:健康消費升級,宅經濟被激發
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大眾對「健康」的高關注度,還同時帶來大眾健康理念和消費理念的全面升級。
疫情期間,火鍋、奶茶似乎成了大家最想念的東西,除此以外烤肉、披薩、蛋糕、螺螄粉等的提及率也頗高,社交平臺上 #疫情過後想做的第一件事# 話題閱讀量甚至高達1.8億。
然而與旅行、餐飲等「報復性消費」趨勢預測不同的是,根據《報告》數據顯示,相比較火鍋、燒烤,超過七成用戶在接受調研時表示自己在疫情過後最想買的東西是酒精、口罩等個人防護、消毒類產品,僅有5%的用戶疫情後不想購買健康產品。
2020 年上半年出行需求受到大面積影響,導致這部分外用型消費下降,同時也帶來了家庭消費的上漲,人們更加關注家庭日用品的豐富。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劉暉表示,疫情期間生鮮、藥品、食品、日用品等民生品類的消費需求比2019年同期均有明顯增長。丁香醫生旗下健康商店「丁香家」的數據顯示,健康強相關、具有功能性的健康產品開始受到更多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個人防護用品、消毒類產品,超過七成用戶對口罩、護目鏡、酒精、消毒液的需求激增。
健康類、家庭類消費行為的變遷,或許會給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分享」行為可幫助緩解焦慮
這一消費趨勢的背後,也可以窺見後疫情時代民眾的焦慮指數不斷上升。
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中就有數據顯示,85% 的人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經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疾病。而在疫情期間,突發的疫情也對人們的心理狀況產生較大衝擊。
《報告》顯示,疫情期間百度知道心理健康問題互動量超過6.5億,問答熱度環比上漲88%,丁香園旗下在線問診平臺疫情期間與心理問題相關的諮詢量上升10倍。由於疫情,接近一半的人心理狀態無法保持良好,其中 10%的人心理狀態堪憂。
在地域上,心理狀況則與疫情變化息息相關。根據統計數據,疫情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湖北、廣東、河南三省份的用戶,心理健康狀況明顯較差。而疫情後三位的省份,內蒙古、吉林、山西省份的用戶,則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良好。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雖然疫情狀況也較為嚴重,但由於政府防控措施及時得當,使得當地人群的心理狀況相對穩定許多。
在人群方面,疫情期間 95後和90後心理狀態不夠良好的比例最高,且對於負面情緒的感知也最高。社交媒體上各種來自年輕群體的發聲,家族群裡隨手轉發科普闢謠貼等行為,都不難發現在本次疫情中年輕人的全情投入。
《報告》也有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人們確實會更熱衷於分享一些自己認為有用的或是有所觸動的信息。專家表示,分享這些信息會讓人們覺得自己在做一些對疫情有幫助的事情,從而緩解焦慮情緒。同時,也可以從其他人的點讚和反饋中得到肯定,從而獲得更多情感的連接和安全感。
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易怒及輕信等負面情緒,但慶幸的是,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並未「狀態堪憂」。而負面情緒的存在,其實都是正常的,人們要看到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不必過分抗拒或壓抑。
他還建議民眾在疫情過後,可以通過保持運動、保證高質量睡眠,通過回顧過去的成就和做一些可掌控的事情,來慢慢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提醒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挑戰。
《報告》也發現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數據,比如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人群中,除了超過半數的人由於客觀的物資受限外,31%的人認為「獲取信息並不清晰」是不採取個人防護措施的主要原因。這與《報告》前期的數據不謀而合,86% 的人表示知悉防護手段,但是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無法完全區分正確和錯誤的防護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物資受限」、「信息辨別有難度」並不是人們不採取個人防護措施的全部原因,30%的人群因為「忘了」,而19%的人群則表示「太麻煩」。
由此可見,專業媒體雖然在疫情期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健康認知,但國民健康綜合素養的提升道路依然漫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