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周子勳
嘉賓
董小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賀 俊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小企業與創新創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馬 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王海兵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繼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後,1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再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重磅文件——《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此,中國經濟時報約請長期研究民企發展問題的智庫專家展開討論與分析。
出臺《意見》意在從根本上穩定發展預期
中國經濟時報:針對民營企業發展問題,此前黨中央、國務院已出臺各種意見、政策、措施,為何現在還要出臺《意見》支持民企發展?
董小君: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後,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有所改善。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民營企業尤其是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的小微企業,直面市場風雨,遇到了嚴峻的經營困境。受宏觀經濟環境與負面輿論雙重疊加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家困惑多起來,信心有待增強。「穩民企」有待「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中央出臺《意見》意在從根本上穩定發展預期。
賀俊: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民營企業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此時出臺支持民企發展的政策恰逢其實,有利於提升民企發展信心,穩定就業。此外,中央再次強調要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它的意義在於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更加重視,在於對現有民企政策的狠抓落地。
馬源: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民營企業關切的產權保護、企業家精神、金融支持等重大課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去年以來,在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包括市場準入難,仍然存在不少「彈簧門」或隱形的準入壁壘、融資難融資貴、招投標不平等待遇、拖欠帳款回款難、企業和企業家維護權益難以及企業自身治理機制不健全、轉型難等,並波及企業發展信心不足。從這些困難和問題的形成成因來看,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的結果。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聚焦企業關切、堅持問題導向,完善有關制度,出臺切實管用的政策舉措,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王海兵:此次出臺《意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僅是此前所出臺的各種意見、政策、措施的延續與集成,更是在新形勢下瞄準新目標、針對新問題、提出新要求、制定新任務的充分體現。第一,出臺《意見》是凝聚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要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要瞄準新目標,致力於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發展環境。第二,出臺《意見》是深化改革、破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難題的精準部署。近年來,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單邊主義盛行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因素的影響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出現了諸多困難。分類來看,造成這些困難的,既有企業經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也有經濟轉型階段的周期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體制機制方面的制度性因素。因此,必須要針對新問題,從頂層制度設計角度出發制定系統性政策框架,以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激活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重要看點是強化公平競爭審查
中國經濟時報:與此前出臺的各種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意見、政策、措施相比,此次《意見》有哪些新亮點和新看點?
馬源:長期以來,國家一直從多個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0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稱「新非公36條」,兩份文件為民營企業拓寬了準入領域和投資範圍。此次《意見》是首個立足於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中央文件,強調從制度層面著眼,圍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更多用改革的方法,來破除體制機制層面的障礙,完善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制度框架。從《意見》內容來看,可以說針對性、操作性非常強,舉措新亮點和新看點有很多,首先,在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方面,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責成相關職能部門研究制定民營企業分行業、分領域、分業務市場準入具體路徑和辦法,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嚴格審查新出臺的政策措施,建立規範流程,引入第三方開展評估審查。其次,在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方面,從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健全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完善直接融資支持制度、健全融資增信支持體系、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帳款長效機制,從制度上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拖欠帳款等難題。再次,在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方面,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進一步增強企業家心無旁騖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創新的信心。此外,文件還在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促進民營企業規範健康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舉措,並從組織保障上給予有力支持。
賀俊:我也認為,此次《意見》的一個重要看點是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公平競爭審查是真正保證公平競爭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當然,公平競爭審查流程複雜,取決於我們最後能不能推行和落實這個政策。但是不管怎樣,《意見》把公平競爭審查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就是很大的進步。
王海兵:此次《意見》的新亮點和新看點在於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更富時代感。近年來,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此次《意見》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等召開之後不久便出臺,不僅能及時貫徹落實這些高級別會議精神,還能指引制定未來相關政策的路線圖、時間表。
第二,更具獨特性。此前出臺的各種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意見、政策、措施多將相關內容嵌入到其他類型企業框架內,如2019年4月7日印發的《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即將民營企業發展問題內嵌到中小企業發展問題中。相比而言,此次《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第一次專門出臺的文件,不僅凸顯了新形勢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更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形勢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問題的重視。
第三,更加系統化。此前出臺的各種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意見、政策、措施多聚焦於單一問題,如2016年11月4日出臺的《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僅關注民營企業產權保護問題、2019年2月14日印發的《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僅關注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相比而言,此次《意見》更加系統化。如在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基礎上,此次《意見》從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等方面出發,將市場準入、監管制度、減稅降費、金融服務、司法保護等影響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因素集成,形成了更加全面、完整、科學、周密的營商環境體系。
第四,更有操作性。比如,在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方面,此次《意見》不僅指出了以「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重點行業和領域,還對部分行業引入市場競爭的可能性機制進行了說明,更對相關職能部門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再比如,在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方面,此次《意見》在強調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不僅指出了前期大督查過程中遇到的痛點問題,還提出了防範逃避稅、不當徵稅與企業正常運行之間的處理原則。
第五,更顯前瞻性。比如,在未來發展路徑方面,此次《意見》指出要積極吸引民營企業參與「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動」,實際上就是把民營企業納入國家重大戰略體系中,為民營企業未來發展開闢出了新的路徑。再比如,在民營企業代際傳承方面,2017年9月8日出臺的《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中,強調對年輕一代企業家的「培育」「培養」,而此次《意見》則強調要「實施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促進計劃」。
攻弱項補短板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最近,中央提出,要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對於民營企業發展而言,應該抓哪些重點、補哪些「短板」、強哪些弱項?
賀俊: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從行業分布上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其實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當然有共性問題,比如整體綜合經營成本較高。但是我認為,大量的問題其實是分化的,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找出解決辦法。目前來看,即便是小微企業,如果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其實融資並不是根本性的制約,最主要的還是競爭環境問題,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而對於傳統行業裡的中小企業,主要是降低成本問題。至於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那樣大的民營企業,他們並不缺少政策資源,不是公平競爭問題,而是市場放開問題。
馬源:對於民營企業發展而言,抓重點就是抓主要矛盾,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民營企業經營困難增多,如何搞活微觀政策,穩定企業發展預期、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激發蟄伏的經濟潛力和創新力,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補短板就是破解制約發展的關鍵瓶頸,重點是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在市場準入、生產經營、招標採購等方面,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配置。前不久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也從多個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和要求。強弱項就是增強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過去一些民營企業經營比較粗放,熱衷於鋪攤子、上規模,負債過高,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規範等問題,破解這些問題,需要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研發創新投入的政策支持,推動民營企業守法合規經營,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王海兵:此次《意見》不僅從營商環境的角度出發,指出了包括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等在內的體制性因素,也從改革創新的角度出發,指出了包括深化改革、加強創新、轉型升級等在內的結構性因素。這些都是當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急需取得突破的重點領域。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雖然在「放管服」改革、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有效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放管服」改革過程中出現了「懶政」「惰政」現象、減稅降費過程中出現了「第三方截留」「惡意逃避稅」現象等,成為未來要著力補的「短板」、強的弱項。此次《意見》也具體指出,體制性因素中的「短板」和弱項包括放開市場準入、實施公平監管、強化審查約束、破除隱性壁壘、減輕稅費負擔、完善金融體系、清理拖欠帳款、健全司法機制、加強產權保護等方面,結構性因素中的「短板」和弱項包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參與重大技術攻關、開展有效兼併重組、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築牢守法合規底線等方面。
多措並舉保障好政策有效落地
中國經濟時報:應該如何保障好政策能真正落地、落細、落實?
董小君:我認為,應該在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上下功夫。
第一,儘快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切實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財產權保護。我國一直沒有一部關於民營經濟的、國家層面的專門立法。民營經濟面臨的發展困境,凸顯了加強對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的重要性。
第二,針對「民營經濟離場論」和「新公私合營論」等論調,要正本清源,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第三,健全民營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民營企業家對國家治理能力的信心。現階段,要建立兩個平臺:一是建立「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通過認定一批公共服務示範平臺,扶持服務機構做大做強,進一步延伸服務手段,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二是推動建立涉企政策發布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政策信息服務。
第四,鼓勵創新,通過民營經濟自身轉型解決困難。在新的競爭環境下,民營企業需要轉型升級,創新才是民營企業走出困境的最關鍵密鑰。
賀俊:國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出臺以後,會落實到具體的政策項目上,包括每一個政策項目的實施主體、責任人、評估的周期時間,都非常清楚。所以,我認為,要保障好的政策能有效落地,一是要推進改革,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性問題;二是要把責任落到具體的政策項目上。
馬源: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在財稅金融、創新創業、市場準入、公共服務等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涵蓋了企業從開辦、準入到納稅、融資再到破產、註銷等整個生命周期,政策紅利正逐步釋放,對於切實降低企業成本負擔、提升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系統性不足、協同性較弱、有效性偏低。要不折不扣落實好《意見》的各項舉措,需要進一步完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首先,強化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完善實施細則。要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從「源頭」出發,做好《意見》中各項政策的細化工作,包括中央部門的分工實施方案、地方結合實際的措施落地方案等,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謀劃好政策「最先一公裡」。其次,在政策執行層面,加強各類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尤其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執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且要考慮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疊加效應,走好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裡」。最後,要強化政策跟蹤和評估優化,加大對文件落實情況的監測,及時針對執行中的問題,完善政策鏈條,讓「有效性」的政策實實在在見效果,實施政策各個環節之間的良性互動、內在協同、相互支撐,不斷增強民營企業對整個政策體系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王海兵:未來要保障政策真正落地、落細、落實,首先要加快機構改革進度,避免工作流程「斷檔」和人員「合理」不作為現象發生;其次要轉變政府工作作風,強化政府服務意識,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建立政府履約機制,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再次要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明確部門分工責任,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保持涉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最後要科學設計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考核體系,定期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效果評估並向社會公布,加強對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督導,總結推廣好的做法經驗,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