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兒」是兒女們於家中對他的尊稱,他善吃、善飲、善寫、善畫;可親、可愛、可尊、可敬;他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卻於名利間有些「糊塗」;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嘗盡生活百味。
幼時少孤,大學時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其過人才學曾得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三位教授的一致認可。他編過雜誌、寫過話劇、直至六十歲後才真正成了一個作家。賈平凹先生曾言他「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位「成了精」的老頭兒,便是汪曾祺。來跟著蘇心遊,一起感受汪老的精氣神吧!
01
汪曾祺紀念館
百年汪老故鄉夢,人間溫暖永留存。
2020年5月18日,汪曾祺紀念館正式開館。
鋅灰色的牆體似一本本浸染了歲月光華的手稿,隨手一翻便是《受戒》、《大淖記事》、《我的家鄉》……
汪先生筆下的人間百態呀,穿過城市曲折的街巷,跨過連綿充盈的水旁,隨著那搖擼飄啊蕩啊晃進了故鄉……
紀念館錯動的形態形成了兩個庭院,江淮的雨水順著起翹的屋頂匯入中央的「水院」,也流入汪迷們的心田,讓日常的天井有了靜默的紀念性;喃喃的風聲略過南側汪老書吧的「樹院」,也拂過院中汪老的坐像,讓書吧中的讀者能隔窗與汪老展開心靈對話。
紀念館與周圍保留建築之間的留白區域被設計成「汪園」,將紀念性庭院外化為日常性百姓遊憩空間,鑿池引水,置石擬山,以自然山水庭院的開放姿態串聯起街區內建築,尺度親切,空間溫馨,讓周圍居民能在輕鬆愜意之中體會汪老文字中對於生活之美的感悟。
02
祺菜
食中有性情,味中有人生。
愛汪先生文字的人們是這樣評價其文字的:
汪曾祺的文字乾淨而傳神,既沒有結構上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淡泊通透,如話家常。如是,汪先生誇美食的詞也乾淨得很:四川人用白蘿蔔燉牛肉,甚佳。揚州人、廣東人制蘿蔔絲餅,極妙。於是各拿一塊啃起來。甜,脆,多汁,難可名狀。二尺多長的活治整鱖魚入大鍋滾油幹炸,蘸椒鹽,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張岱所說:「酒醉飯飽,慚愧慚愧!」
「拔後的豆腐片細絲入沸水中煮兩三開,撈出,瀝去水,置淺湯碗中。青蒜切寸段,略焯,蝦米發透,並堆置豆腐絲上。五香花生米搓去皮膜,撒在周圍。好醬油、小磨香油,醋(少量), 淋入,拌勻。」
節選《乾絲》 —— 汪曾祺
鱖魚有些地方叫做「鯚花魚」, 如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和我的家鄉高郵......鱖魚是非常好吃的。魚裡頭,最好吃的我以為是鱖魚。刀魚刺多,鰣魚一年裡只有那麼幾天可以捕到......鱖魚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細,嫩,鮮。清蒸、幹燒、糖醋、做松鼠魚,皆妙!
節選《鱖魚》—— 汪曾祺
圖/@沈小兔同學
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裡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繫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後倒出來,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
節選《異秉》—— 汪曾祺
鹽水鵝肉是金黃色的,一碟碟排著,光豔照人,肉與皮與滷汁渾然一體,吃到口中,與舌頭接觸的一瞬間,松、鮮、嫩、香,其他如滷爪翅、滷鵝頭也是妙物,食之趣味無窮。炎炎夏日時,傍晚時分,坐在風口處,吃一口鵝頭,喝一口生啤,簡直就是人生至境。
節選《鵝,鵝,鵝》—— 汪曾祺
圖/@_鉛筆小鑫
親們,最近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不再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推送文章。如果您沒有把我們設為星標,可能再也看不到我們的推送了。為了不與大家失聯,請隨手點文末的「在看」,並將我們設為星標微信號哦!謝謝大家!
【來源:江蘇微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