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食客執筆人間,曾嘗百味,其心恬淡

2020-12-25 艾晨書館

中學裡的考試,不外乎語數英物化政史地生。

不管是大三門還是小四門,最喜歡做的卷子,要屬語文。

在我的觀念裡,是沒有語文考試的。所謂的考語文,頂多算是做語文卷子,如果要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叫做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和心境,換一個視角品味生活。

寫下的所謂閱讀理解的答案,不過是作為這種體驗之旅的一種證明,一種單向的對作者意圖的一種揣度或者說回應。

如果碰上汪老的文章,這種想法就更加明顯了。

讀汪老的文字,可以說是一種享受。那種如溪水般咕咕咚咚地,淺淺地訴說的感覺,讓你仿佛置身於幽靜的原始森林,把所有煩惱憂愁甚至不愉快都拋在腦後,就這麼心平氣和地,聽他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管,讀就是了。

1.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正如俗語所言「民以食為天」。

談起他的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文集《食事》。文集的封面上,有一句導語,描述甚是貼切,叫做「一支淡筆抒寫出留存心底的人間至味」。

他對吃的描寫,不像當今社會上的吃播那樣誇張露骨,而是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實則精妙。就像古時武林中的大師,沒有花裡胡哨的招式,有的是實打實的功夫和點到為止的善意。

對於家常酒菜,汪老提到了拌菠菜、拌蘿蔔絲、乾絲、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可謂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人回想起一碗啤酒,幾碟小菜,三五好友或是親戚談笑風生,敘述家長裡短的情景。

他對故鄉高郵的吃食也情有獨鍾,心懷眷戀,不僅描寫了色香味等常態,還記述了一些小吃的製作方法。

對於吃,他也喜歡嘗試和品味新花樣,一如文學和創作。

他創作的《端午的鴨蛋》通俗易懂,描寫細緻,布局清晰,趣味盎然,被選入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樣的文字,也能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點起他們記錄生活的引路燈。

汪老不僅散文寫得好,小說更是他的強項,戲劇和文論也不在話下。他著有短篇小說集《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邂逅集》等,參與了京劇劇本《沙家浜》、《範進中舉》的編寫,發表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他的短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鑑賞家》,一個關於知音,又有別於舊俗千裡馬與伯樂的故事。

季匋民是縣裡的大畫家,葉三是個送果子的。

葉三熟悉最好的果子的出處,專門為大宅門送果子。他給別人送果子是為了掙錢餬口,給季四老爺(季匋民)送果子卻只為他的畫。他是真心愛他的畫。他兩個精明能幹又孝順的兒子要為他做壽,他卻不要,只讓兒子把季四老爺送他的話拿去裱了再添口壽材。看季匋民作畫,葉三能看半天,精彩處會吸氣甚至驚呼,不足處也會指出。

季匋民不喜應酬,作畫時,要配上花雕和葉三送的果子。他從不當眾作畫,但對葉三例外。他喜歡聽葉三的意見,畫作也常常送他,甚至讓他拿去賣錢。但是葉三至去世都未曾捨得將季匋民的畫作賣出。

《鑑賞家》詮釋了汪老對知音的理解。兩個人不論出身,不論職業,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知音」便躍然紙上。

文字之外,汪老也擅長畫畫和書法。

汪曾祺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免得像一部寫作機器從早寫到晚。」

他覺得,畫畫比起文字,更抒情,更快樂。他的畫跟他的書法一樣,用流行語來說即「佛系「:一切憑興趣而來,淡然而閒適。

畫白梅用牙膏。

畫葉子就用包餃子擠下的青菜汁。

看似隨意又讓人覺得體現了生活的無限奧秘。作畫不拘一格,不僅是對作畫技藝的考驗,也是對於執筆者體察生活的一種歷練。

2.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嘆為觀止

——童年·到處飄的生活

汪老是江蘇高郵人。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青年·泡出來的作家

眾所周知,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之後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西南聯大的學制是四年,他卻讀了五年。體育和英語不及格使他不能按時畢業,留了一年。

「我是個吊兒郎當的學生,不愛上課。」

朱自清的課,他不去。「朱先生教宋詞,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我老是缺課,朱先生對我印象不好。」

皮名舉先生的課,他不愛學。期末考試左抄抄,右抄抄,才矇混過關。

汪曾祺喜歡在街上逛,「無目的地閒走,閒看」。看錫箔作坊的,看賣瓷器的,看賣果子的,且能夠從細微的動作裡看出門道來。世人只知汪曾祺寫小說自然,描寫傳統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殊不知這樣深厚的功力是百年如一日貼近生活的本真,從鄉土中細嗅煙火味,自然而然薰陶而成的。

汪曾祺泡圖書館是出了名的。他是個夜貓子,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圖書館讀書,隨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書很雜。他讀了很多書,中國的,西方的。

「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

他和一個歷史系的同學上下鋪,那個同學極其正常,早睡早起。而汪曾祺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看書,以至於一個學期下來,兩個上下鋪的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也是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將從中西方書籍中汲取的營養提煉成自己的墨水,開始他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在「大公報」發表自己的文章《復仇》,並不斷在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也漸漸成了享譽西南聯大的大才子,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

沈從文先生甚至如是說:「汪曾祺寫得比我好。」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父親那時也看了沈從文的小說,驚訝於:「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

汪曾祺和沈從文

——中年·動亂中看淡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言語之間是一種樂觀與豁達。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苦難。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掙扎,掙扎之後便不願再回憶。像汪老這樣欣賞這樣一段經歷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也是名人與普通人看待問題的差距所在吧。

1958年,被劃為右派,之後流落下放,又經歷大革命的批鬥。被女兒們扎彩色的小辮子他也樂呵樂呵的,下放務農更像是去體驗田園生活。他就是這樣,在哪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讓人聯想起《肖恩克的救贖》,把苦難看成是一個遊戲,享受其中,即可苦中作樂。

當然說沒有傷痛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屈辱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換一種方式去銘記,比如汪老。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生活嘛,該活在當下。

——晚年·酌酒成謫仙

汪曾祺愛吃,也愛飲酒。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赴美前,朋友為他送行,酒席上,他喝了大半瓶大號茅臺。席後意猶未盡,又去附近餐廳喝了許多啤酒。

汪曾祺從美國返回香港的時候,給友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美國 「吃雞沒雞味,吃肉沒肉味,已淡出鳥來了」。他還特地囑咐朋友,一定要帶一瓶好酒來機場接他,好讓他一下飛機就能喝到美酒。

在他70歲生日那天,他還寫了一首詩,第一聯第一句便是「悠悠七十猶耽酒」,可見酒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

他曾說,煙、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書畫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在他去世前,他還參加了鄧友梅組織的四川五糧液作家訪問團,品嘗美酒。最終他也因長期過度抽菸飲酒而患肝癌,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間,享年77歲,終成謫仙。

3.他的態度,樂觀隨性,熱愛生活

有人曾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世界有沒有先愛汪老我不知道,汪老愛世界愛生活倒是有目共睹的。他說:「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下放期間,他畫馬鈴薯,畫一個,烤一個,全然沒有表露出一點被流放的自暴自棄或是自甘墮落。他就是他,專心過他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裝點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

反觀當下,又有多少人能如此。

二十了,該找工作了,三十了,該成家了。

考公務員安穩,當老師有面子,做醫生工資穩……

被種種世俗的看法綁架了自己的選擇,對未來的生活茫然而不知所措,對現在的生活厭棄又不做出改變,懟天懟地在網絡上宣洩自我似乎漸漸成為了一種常態。

這樣的時候,讀讀汪曾祺吧,讀讀他的故事,他的人生,也許你會豁然開朗,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相看兩不厭,唯有汪曾祺;萬事生情味,人間太值得
    汪曾祺——一個文學界特殊的存在。他是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其文清新雅致,別具一格,讀之滿口噙香。
  • 百年汪老故鄉夢,人間溫暖永留存:跟著汪曾祺嘗遍「蘇心遊」生活百味
    「老頭兒」是兒女們於家中對他的尊稱,他善吃、善飲、善寫、善畫;可親、可愛、可尊、可敬;他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卻於名利間有些「糊塗」;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嘗盡生活百味。幼時少孤,大學時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其過人才學曾得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三位教授的一致認可。他編過雜誌、寫過話劇、直至六十歲後才真正成了一個作家。賈平凹先生曾言他「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位「成了精」的老頭兒,便是汪曾祺。來跟著蘇心遊,一起感受汪老的精氣神吧!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而到了近現代,傳統意義上「士大夫」表性特性逐漸消退,更多的是保留其內在價值。像汪曾祺看上去無論是知識文化、抑或是政治仕途都沒有那麼有權威,但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人會被大家定義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呢?相較於老師沈從文,汪曾祺的小說中那種文人雅士的閒適、恬淡和從容更加濃鬱。世人多稱呼汪曾祺為作家,但如果你緩下心來慢翻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更像一個「生活家」。絲毫不避諱世俗,處處洋溢著對煙火氣以及勞動所創造的美的熱愛。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人間草木皆有情還是《葡萄月令》這堂課,董一菲講得很美,很詩意。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
  • 汪曾祺《受戒》:溫情脈脈,明亮舒暢,萬事有心,人間有味
    汪曾祺寫的書,一字一句裡都帶著溫暖。本書收錄了汪曾祺的小說代表作,如《大淖紀事》《受戒》《復仇》《異秉》《羊舍一夕》《歲寒三友》等人們熟知的篇目。汪曾祺的小說,圓融通透,自然慧黠。翻閱汪曾祺的作品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且饒有趣味。憑著對事物的獨到領悟和審美發現,他的小說從小的視角楔入,卻發人深省。《受戒》是汪曾祺先生所寫的一部小說,由多篇短篇小說組合而成。文風樸實自然,透露著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由的嚮往。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汪曾祺:嘗遍千滋百味,人間至味是家常
    在大約一百年以後,江南地區又走出了個美食大家,寫了一篇文章,承包我們初中語文課最好吃的回憶——《端午的鴨蛋》,他是汪曾祺。在汪老的身上,似乎沒有什麼文人、精英的架子,更多的是對市井生活的熱愛,他也因此得了個「市井裡的小清新」的名頭。汪老的「可愛」,最直觀的是他把平淡的生活過得好玩、有趣。今日與大家分享汪曾祺的一篇文章,讓我們跟著汪老去發現生活之美。
  • 平淡的日子,好玩的生活,「味無味」才是人間至味
    前些日子,回新野辦事,中午吃飯點板面,忽然想到曾目睹一位老鄉要了一份素板面,吃得津津有味。「給我一碗不加臊子的板面,少放點鹽和小磨油。」飯端上來,面如白玉,清湯青菜,嘗一口,別有一番美味。「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辛棄疾的這一句,似乎就是為這碗板面和吃它的人而做。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汪曾祺:貪四方美食,享人間之樂,誰說人間不值得?
    1、品人間真味,容天下之事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對美食向來執著,他曾說「沒有什麼是一頓飯局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兩頓。」足見美食對於治癒人心的作用。這個觀點與汪老的觀點不謀而和,沒有什麼事情是吃解決不了的。
  • 汪曾祺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老曾在文章寫道:「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汪老對美食的研究不僅限於口腹之間,還縱向追述其歷史,橫向查證其品類,再鑽研其做法和精髓,最終流淌於紙面,香氣四溢。
  • 汪曾祺《人間滋味》:嘗遍酸甜苦辣鹹,依然留戀這世間
    所以,汪曾祺先生給我的印象是和沈從文先生不同的。如果說沈從文先生有些文人的疏離和孤寂,那麼汪曾祺先生則似乎是篤定而熱情的。這道理,是汪曾祺先生從食物中領悟到的。他先前不吃苦瓜,後來也能接受了,因為他覺得酸甜苦辣鹹都是食物的本味。他沒喝過豆汁,但是朋友請他喝,他也願意去嘗試。他對食物,是有一種尊重和包容心的。而對於文學創作,這種尊重和包容就更為重要了。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菜市場在他的筆下,便讓人感受到「人間煙火氣,最扶凡人心。」——「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活樂趣」,菜市場裡有最鮮活的氛圍,那些吆喝叫賣以及嘈雜的人來人往,均被汪曾祺先生剔除去,仿佛加了濾鏡,增添了些煙火氣。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汪曾祺《人間之味》:願我們都能成為有趣的人
    全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間草木皆有情》、《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皆是好去處》、《人間有情亦有愛》,精選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描寫植物、美食、風景、舊事等的代表性文章。收錄汪曾祺經典散文名篇《人間草木》《草木春秋》《故鄉的食物》《五味》《吃食和文學》《草巷口》《昆明的雨》《多年父子成兄弟》《隨遇而安》等。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同時為了緬懷汪老、激勵後昆,由高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於誕辰當日在九龍灣汪曾祺書房舉行,來自汪曾祺家鄉的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迷和汪氏親屬代表、學生代表薈聚一堂。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最近讀到汪曾祺的散文集《萬事有心,人間有味》,書中精選了40餘篇經典散文,《端午的鹹鴨蛋》《北京的秋花》等都收錄其中,涉及的主題有四方食事、人間草木,也有生活中的人情雜記。這些文章的篇幅不長,很適合閒暇時隨手翻開一篇,沉浸在汪老恬淡悠遠的文字世界中,體悟世間的萬般滋味。
  • 重陽真人:恬淡好,甘露味投真
    本文摘自西安市萬壽八仙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老子說「恬淡為上」,全真道典籍《重陽全真集》中,重陽真人也有言「恬淡好,甘露味投真」。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有一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唯求俗可耐,罕計故為新。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我們總能從汪老的文章裡讀出一種親切、一種溫馨,這是來源於何處呢?汪老自己給了我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