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2020-12-15 瓊小敘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森林中突然出現的清流,伴著風和日麗,聽著流水淌過的聲音,讓人享受。他的文字中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淡淡的平敘,卻總是讓人一讀便不由得被代入到他描述的場景畫面中,雖質樸無華,但讓人如觀村野暮煙,引人遐思,讓人眷戀。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多少如花似玉的女子,一進入柴米油鹽的生活,再加上些工作壓力,就哭著喊著說太累,日子久了,整個人也被消磨得沒了「生氣」,哪還顧得上要綻放自己。身為文人、老師、編輯的汪曾祺先生,卻總是能在柴米油鹽中自得其樂起來。

一道豆腐,他可以津津有味地說出十幾道做法來。他曾言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香椿拌豆腐又是拌豆腐中的上上品。豆腐買回來用開水一燙,時間不能久,再將新鮮採上的嫩香椿頭,椿頭要選芽葉未舒展開來,顏色為紫赤的,同樣開水一燙,撈出,待冷卻後切碎,與豆腐同拌,下香油,人間美味也。

這道看似簡單的拌豆腐,對於門外漢哪會鑽研裡面的講究。汪先生卻最清楚,哪種豆腐、哪季香椿能將這道拌豆腐做成人間美味,他說香椿頭一旦葉子變綠香氣就會大減,其次,火候與開水燙的時間沒有掌握好,豆腐久燙會收縮發梗,香椿香氣盡散,味便不是最佳。看他將一道小菜,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不到一定功底,是說不出來這樣的掌故來的,便覺他和多數的文人不同,身上這股「鄉土味」是如此的接地氣。

汪曾祺先生不僅做得一手好飯,他自己也特別會吃,寫吃的文章更是一絕。天南海北,什麼菜有哪些特色、講究,他都知道,並把這些寫進文章裡,讓不會做菜的人,看下來,都要學會做幾道菜了。

汪曾祺先生做菜,不僅做給自己吃,家人吃,和他在一起的朋友們都沾了不少光,有口福。他曾說過: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怎麼自私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看別人吃得高興,吃得光碟,就會很開心。

生活中,他看事物的一面也和別人不一樣。

在雲南逃難時,當「跑警報」已經拉響,他的眼裡卻是男同學煮的蓮子湯,女同學在宿舍洗頭;當飛機進行轟炸時,他卻不忘帶著點心往松林裡跑,一邊躲著炮彈的轟擊,一邊撿著松子。不禁讓人好奇,他腦子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汪曾祺先生一生經歷很多,自小生母離世,在戰爭年代他也吃盡了苦頭,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無助的他還曾向老師沈從文哭訴過,迫於生計,做了學校的老師,卻也並不穩定。和妻子談戀愛時,沒有地方住,還借住在了妻子任教的學校。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的苦難和挫折,我們這代人大概是很難想像到的。

但是,從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裡,是很少能讀到抱怨、憤怒這些情緒的。在他38歲那年,跟著一幫人下放接受勞改,同行的很多人都覺得這輩子都完了。可汪曾祺卻說: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有熱乎氣。

當有一次,他被派去研究馬鈴薯圖譜,在別人看來,一個搞文學的被安排去做生物學研究,這也太荒唐了。汪曾祺先生總能做超出人意料的事來,讓他研究馬鈴薯圖譜搞生物是不可能了,乾脆,就搞起了繪畫來,他專門畫馬鈴薯,畫完了,就將馬鈴薯烤著吃掉。吃貨本色盡顯,讓人忍不住要笑出聲。

和平年代,各家都在自家的柴米油鹽中轉動起來,有著「鄉土味」氣息的汪曾祺先生也不例外。只是,在細水長流的平淡生活中,他還能發掘出我們司空見慣但又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一面來。人到了六十歲,大多數人都開始安享晚年生活。汪曾祺先生到了六十歲,仍筆耕不輟,新作不斷,文學事業更是達到了人生另一個巔峰。

汪曾祺先生和孩子們的相處方式也很特別,他們無話不談,宛如親兄弟,孩子們也沒把他當長輩,常常讓這個可愛的老頭吃醋自己沒有家庭地位。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和文字,流露出汩汩智慧的清泉,讓我們從中嗅到了生命的本原,看到了生活的可愛面,聽到了市井鄉間百態,悟到了人生百味。

文人多常見,樂觀豁達也為數不少,可在文人當中身上有這麼濃厚「鄉土味」的,卻是難得一遇。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汪曾祺先生與王世襄先生論「名士菜」
    # @大董大懂 一日一菜(224)# 汪曾祺先生為《學人談吃》作序中(刊登在《中國烹飪》1990年11期,題為《食道舊尋》),提出「名士菜」的概念,並說:「學人所做的菜很難說有什麼特點,但大都存本味,去增飾,不勾濃芡,少用明油,比較清淡,和館子菜不同。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在這堂課上,還有一個高潮,老師讓學生給每一個月取一個名字,有一個學生說出了「坐月」,解釋為「坐月子」,全場轟然大笑。因為學生覺得汪曾祺對這一階段的葡萄的描寫很像一個剛剛生產完的婦人。
  • 【名家面對面】楊早: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吃食與文學
    汪曾祺少小離鄉,對家鄉高郵始終依戀和深愛,高郵對於汪曾祺來說,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故鄉的水、故鄉的食物、故鄉的人,都是他寫作的寶藏,故鄉高郵是他文學的啟蒙
  • 汪曾祺:食客執筆人間,曾嘗百味,其心恬淡
    讀高中時,日本人佔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汪曾祺便輾轉借讀於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在被戰爭打亂了秩序的學校中勉強讀完了中學。有人說,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正是這樣在動亂中生活的童年經歷,帶給了汪曾祺面對苦難的安然自適,以及面對風浪的處變不驚。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墜入煉獄的人,仍然熾烈地相信光明,這本身就彌足珍貴,而汪曾祺就是這樣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是何境遇,汪曾祺總能迅速在生命的不知名角落裡,發現別人看不到的美。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 論《邊城》與《受戒》的鄉土人文氣息,「烏託邦」的理想構建
    對很多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邊城》,一部深入刻畫人性美,展現湘西風土人情的著作。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他與沈從文兩人均為京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許是因為師生關係,也許是因為同屬一派,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其小說的表現內容有不少相似處,以至於人們總喜歡拿兩者作比較。
  • 汪曾祺《人間之味》:願我們都能成為有趣的人
    汪曾祺的文章,總是貼近生活,不炫技,不做作,淡而不俗,讀其文章總是被汪老的淳樸、自在、溫潤、通透快樂的情緒所感染,不由得就想多熱愛生活一分,原來生活可以這麼有趣兒。人間之味,不僅僅是入口的美味,也是人生的酸甜苦辣。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書香有線丨草木無心,人間有情——讀汪曾祺《人間草木》有感
    我很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受戒》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裡,文字優美而不華麗,人物鮮明而不誇張,情感濃烈卻不做作,讓人一下子置身於他筆下的那個童話一般美麗的世界當中去。彼時的感覺是欣喜而驚訝的,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從此我記住了汪曾祺這個名字。後來我慢慢得知,他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先生記錄舊人舊事、旅行見聞、各地風土人情和花鳥蟲魚的散文集,字裡行間充分流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土名俗的深深眷戀和對舊日生活情景的緬懷。
  • 汪曾祺百年誕辰舉行100周年座談會 汪曾祺生平簡介個人資料
    據悉,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高郵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今年5月16日,揭曉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的同時,高郵將舉行汪曾祺紀念館建成開館儀式,屆時,汪老子女、親友、汪迷及相關單位將捐贈汪老的作品、書籍、字畫及相關物品。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沈從文的牛肉炒韭菜,汪曾祺的麻油拌芥菜
    清澈也體現在飲食上:《邊城》裡的人,唱歌、抽菸、飲酒。吃得很是質樸爽快。小飯店有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身上裝飾了紅辣椒絲,臥在淺口缽頭裡。小說裡的水手們性子直爽,喝甜酒,喝燒酒。小說裡追求翠翠的二位青年,雖然家境不錯,但做事紮實,被他們的爸爸派去鍛鍊,吃的是乾魚、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艙板。小說裡提到吃東西,往往是「四兩肉,兩碗酒」的格局。
  • 汪曾祺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有人說,不讀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談生活。作為一枚資深「吃貨」,汪曾祺筆下關於美食的文章,讀起來總讓人垂涎三尺。提起中國美食,就繞不開川菜,汪曾祺先生到四川的次數雖然不多,卻提到了十多種川味,種類僅次於他的故鄉江蘇高郵,讀大學時的雲南昆明,以及居住時間最久的北京。
  • 龍冬|重讀汪曾祺先生最早作品的時候走神兒筆錄
    重讀汪曾祺先生最早作品的時候走神兒筆錄龍冬汪曾祺先生是為文學寫作來到人世。他的生命只專注於此,就是寫作,只有寫作。他不寫作他是什麼呢?他寫作的精神氣質氣力從早年一直帶到了晚年,他的文字性情一點都不帶疲倦。汪先生寫作早期,是沒有拘束的,沒有外部的和自己的要求。他的要求,就是「不要求」,不要求正兒八經,不要求像那麼回事,不要求既有的樣貌,只要新奇,新奇。
  • 一場關於汪曾祺的古西樓讀書會,讀者:他的散文,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很欣賞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唯靜,才能觀照萬物,對於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艱苦日子裡,汪老也能苦中作樂。對生活的積累,對微小食物的留意,讓他的文字經過歲月的沉澱依然充滿溫度!2019年8月2日晚,紙間芳華讀書會在古西樓書屋舉辦:7月共讀分享會《萬事有心,人間有味》: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世間的妙趣與美好。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百年誕辰,學界開展活動紀念2020年3月5日是汪先生誕辰百年。據揚州發布客戶端3月4日消息:為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工程,研究決定建立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藉以擴大高郵「名城、名人、名片」效應,豐富高郵城市文化名片元素。
  • 汪曾祺小說品讀:一碗白粥、五味小菜,飽含人生味
    "我的小說裡有一些優美的東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溫暖。但是我的小說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汪曾祺若要用吃食來形容汪曾祺的小說,正像一碗熬得剛剛好的白粥,米油滋潤,米香撲鼻,泛著淡淡的柔光,那世間萬物和眾生悲喜都成了配菜,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大味至淡:汪曾祺的時代價值
    江蘇高郵汪曾祺文學紀念館如果作家分為「出名趁早」和「大器晚成」兩種,那麼汪曾祺大概屬於後者:早年或許並不耀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已經不在了,其作品反而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文字看似平淡樸拙,不事雕琢,卻飽含大味至淡的人生真味,擁有打通傳統與現代的時代價值。這或許也是他的作品能夠經受住時間檢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