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飯圈」的陳曉卿在最新一季《風味人間》裡說,「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
有一樣美食,常年佔據各大美食紀錄片的C位,沒有它的美食紀錄片都是不完整的。它湯汁濃鬱,絲滑Q彈,口感鮮、香、爽、滑,那就是吃貨爭相打卡的過橋米線。
如果說「沒有一頭牛能活著走出潮汕」,那麼在雲南就是「沒吃過過橋米線都不能算雲南人」。
不過,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糟糠煮不出香甜可口的米飯。再精美的配料加上高超的廚藝,如果沒有優質的食材作為基礎也無法烹飪出上乘的美味。在昆明,有一家叫「雲魁過橋米線」的店,就把精選食材放在了第一位,桌上的每一份食材都來自雲南各地州的生態土特產,以源頭精挑細選的美味,做出地道的過橋米線讓昆明吃貨們紛紛聞訊而來。
彩雲之南 好物之鄉
什麼是你印象中的雲南?是風花雪月,是四季如春,還是彩雲之南?
當我們從太空俯瞰,風花雪月難覓蹤跡,這片39.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已被洪荒之力接管,如此複雜的地貌,即使放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裡,也相當出眾,風花雪月不過是大雲南的滄海一粟。在如此壯美、瑰麗的寶地,孕育出了許多名揚天下的好物臻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獨特的地形地貌與氣候,造就了這個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與豐富的物產。
都說雲南人是家鄉寶,其實雲南還處處是寶。神秘端莊的香格裡拉、熱情奔放的西雙版納、人文古情的麗江……塵世喧囂之外淨化心靈、洗滌靈魂的聖地,於壯闊美景之下,雲南各地的土雞,原生態土豬等生態美味的食材也被雲魁團隊帶出大山,成為了雲魁過橋米線的「湯底」或是「帽子」。
探尋源頭好食材
從創立之初,雲魁團隊就紮根雲南本土,執著於尋找深藏於大山深處的生態好食材。為讓每位食客充分享受生態美食,雲魁過橋米線嚴控每一道菜品的貨源,真正做到了良心用好料、還原好味道。
而這一切,都源於雲魁總廚中國名廚黃靜昆對好食材的執念。在餐飲行業,當「服務」二字被無限放大之時,黃靜昆卻堅信品質與服務同等重要,堅信味道才是王道,食材好,味道才會好。
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沉澱,雲魁過橋米線已然形成自己獨有的尋味文化,「深入原產地,挖掘好食材」成為雲魁團隊一開始就在做的事情。為了湯底味道更加上乘,雲魁團隊在黃靜昆大廚的帶領下,遍尋雲南高山深谷,不斷實驗、對比,反覆品嘗,歷經重重海選,才甄選出符合要求的湯底食材:精選高山放養一年以上的足欄土豬和土雞,輔以踏遍群山尋得的秘制高湯配料,8 小時微火慢熬,方才成就一碗好湯。
期間,也有人勸說黃靜昆「點到即可」,但他卻認為,關於原材料,一點點都不能湊合,你用了什麼東西,成本有多高,食客雖然看不到,但卻能吃出來。
"食材必須精挑細選,口味必須千酌萬品,一定急不得。"這是黃靜昆常說的一句話。"本真無改",正是對黃靜昆大廚最中肯的評價。回歸本真,用真正的好食材,才能做出這碗"好湯,好健康"的過橋米線,這是黃靜昆大廚傳承下來的做菜法則,也無時無刻不在突出生態園人的用心。
打造健康好味道
曾經,雲南蒙自一桌20多道配菜的過橋米線宴,就讓一眾吃貨「嘆為觀止」,直呼內行!
在雲南,米線可以有200+種「吃法」, 過橋米線也至少有上百種吃法,沒有雲南人做不到的。
雲南物產豐富,食材多樣卻又獨特,而過橋米線的配菜更是豐富多彩。作為一碗地道的雲南過橋米線,雲魁在配菜的選用上也是操碎了心,淨雞肉、鵪鶉蛋、火腿、瘦肉片、香酥、雞絲、蝦仁、草花、油雞樅多達十二道看似天馬行空的搭配,背後卻是黃大廚對味覺的無盡想像。既保留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和精華,又要健康美味。
在這裡,過橋米線不僅美味,也很生態健康。顧客吃到的食材都是從產地直接採購回來,省去了中間環節從而大大保證了食材的安全和環保,新鮮又健康。
在雲魁團隊看來,在物慾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人們習慣了高鹽高辣的"調味料食物",被工業化的調味料麻痺了味蕾,卻忘了自然賜予的食材本身的味道。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雲魁想要打造的,卻是帶著本味的健康食物,讓顧客品嘗到食材最本真的原味和純香,真正踐行了「好湯,好健康」的品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