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藍瘦香菇」刷屏。「藍瘦香菇」其實是廣西壯語的發音,意思是「難受想哭」。但有網友非常細心,真的找到了一種藍色的蘑菇,到底什麼情況?為此,記者採訪了微生物學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黃滿榮。
「藍瘦香菇」主人公私照曝光
「藍瘦香菇」是什麼?
黃滿榮介紹,「網友找到的『藍瘦香菇』可能是霍氏粉褶菌(Entoloma hochstetteri),它來自真菌界擔子菌門粉褶菌屬,主要分布在紐西蘭和印度,和大多數菌類一樣,喜歡生長在潮溼陰暗的地方。粉褶菌的名稱來自它們淡粉紅色的菌褶及孢子,該屬的成員大都長相平凡,唯獨霍氏粉褶菌幾乎全身都是藍色,除了其菌褶及孢子仍然具有淡粉紅色的特徵,這種藍色來源於其體內的次生代謝產物甘菊環烴。」另外,這種蘑菇的菌蓋直徑和菌柄高度可達5釐米,而菌柄直徑卻只有約5毫米,是名副其實的「又藍又瘦」。
「藍瘦香菇」可以吃嗎?
對於廣大吃貨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可以吃」,另一種是「不可以吃」,那麼「藍瘦香菇」可以吃嗎?黃滿榮表示,「霍氏粉褶菌到底能不能吃,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但粉褶菌屬中很多成員都是有毒的,在歐美因誤食粉褶菌而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另外,對於網上流傳的一些鑑別有毒蘑菇的方法,比如「五顏六色的不能吃」「奇形怪狀的不能吃」等,黃滿榮表示,「這些方法並不科學,事實上沒有簡單的方法判斷蘑菇到底能不能吃。很多蘑菇在外形、顏色和氣味等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有的有毒,有的沒毒,甚至每種毒性也可能不一樣,每年因為誤吃蘑菇而導致中毒的事件非常多。」
《第一時間》高校把「藍瘦香菇」做成菜
黃滿榮強調,「如果誤食了有毒的蘑菇,要第一時間到醫院接受治療,若無法及時就醫,就應當催吐催瀉,儘量將殘留在胃裡的有毒蘑菇排除,同時要及時喝水補充體內水分。每種蘑菇的毒性和毒理可能不一樣,要記住保留毒蘑菇的樣本,便於醫生有針對性地治療。」
「藍瘦香菇」有什麼用?
黃滿榮說,「判斷一種生物是否有用,不能完全站在對人是否有利的立場上。作為一種真菌,霍氏粉褶菌可以把動植物的遺體、遺物等分解,釋放出其中的碳、氮等營養元素,使之能夠被植物吸收並重複利用,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另外,粉褶菌屬中有一些成員屬於『菌根菌』,它們與植物互利共生,即植物給它們提供營養,它們從土壤中吸收氮、磷等無機物回饋給植物。在一些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植物必須依靠和真菌共生才能生長得好,這也給在環境條件不太好的地區植樹造林提供了一種思路。」
黃滿榮還表示,在自然界中,「菌根菌」比高等植物出現得早,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菌根菌」在植物登陸的過程中可能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