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福治(原創)
因了喜歡蘇軾的詩詞,一直喜歡東坡肉。因了豬肉太貴,最近一直沒有吃過東坡肉。這個雙十一閒暇的上午,我把五花肉、紅糖、大料、蔥、姜、蒜一一準備齊全,準備做一道東坡肉在午間解解饞。切肉時,一不小心切破了手,不免停下刀,聯想開來。難道是菜刀也知道我買的豬肉少,切下我的一塊肉來濫竽充數嗎?
也許是世間萬象的一個輪迴。2000年,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熱播後,又相繼有《福星高照豬八戒》和《喜氣洋洋豬八戒》兩部電視劇熱播,這個《西遊記》裡的二師兄可謂風生水起,炙手可熱。進入2019年下半年,繼「春光」「福星」「喜氣」熱播劇後,「二師兄的肉」豬肉又以連續「暴漲」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有人戲稱:二師兄的肉比師傅唐僧的肉都貴了。這個二師兄有何能量竟令世人對他如此折腰,哪麼?「二師兄的肉」真的比「吃一口就能長生不老」唐僧的肉都貴嗎?在古代,文人筆下的「二師兄的肉」又是怎樣的呢?
提及豬肉,也許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人們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發明製作出來的美味佳餚。為此,蘇軾還為豬肉寫下了詩詞作品《食豬肉》和《豬肉頌》,由此推測,他對豬肉可謂真是情有獨鍾,甚至鍾愛一生啊。或許,當時他也曾發出過「豬肉恆久遠,一碗永流傳」類似的感慨。借著詩詞裡的豬肉正香,我們了解一下何為豬肉。
百度上說,「豬肉又名豚肉,是主要家畜之一、豬科動物家豬的肉。其性味甘鹹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營養成分 。豬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凡病後體弱、產後血虛、面黃贏瘦者,皆可用之作營養滋補之品。豬肉作為餐桌上重要的動物性食品之一,因為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因此,經過烹調加工後肉味特別鮮美。」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人稱蘇東坡,為北宋文壇領袖、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留下了《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著作傳世。
這樣一個在今天可以稱為「文學和書畫天王」的蘇軾,為何會如此喜愛豬肉哪?這得從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他任黃州(今武漢市黃陂區)團練副使說起,他到黃州後不久就發現了這裡的豬肉,有詩詞為證:「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的《食豬肉》一詩裡不但有宋朝豬肉的價格,還有豬肉的做法,還有他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的描述,可謂詳盡。即便如此,他還不罷手,又寫出《豬肉頌》一首詞,「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為豬肉寫起了頌歌,這豬肉頌歌裡歌頌了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的好豬肉,自己不去管富貴人家不肯吃,自己喜歡,每天早上吃上一、兩碗的灑脫。
後來,正是由於蘇軾的努力,東坡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
這個午飯,因為切破了手,沒有吃上東坡肉。罷了,罷了,在蘇軾的詩詞裡吃一碗東坡肉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味」。這個上午,因了豬肉,在近一千年後,豬肉把我與蘇軾聯繫在了一起,亦是一種緣法。一種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