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織錦文化及紡織工藝

2020-12-18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除都蘭吐蕃墓出土的粟特、波斯兩類含綬鳥織錦外,唐中葉以後敦煌文書常見的「胡錦」、「 番錦」、「毛錦」等,據分析也當屬西方織錦。胡錦指來自高昌以西各伊斯蘭語族,包括于闐、粟特、波斯及拜佔庭人的織錦。番錦一詞則在吐蕃統治時期的沙州等地已非常流行,如 (吐蕃管轄時期9世紀初沙州龍興寺卿趙石老腳下佛像供養具經等目錄)中記載有「阿難裙,雜錦繡並雜絹補方,並貼金花莊嚴,番錦緣及錦絹瀝水,長四箭,闊兩箭,貳。」番錦底部多為紅色,各文書中明確記載的織錦紋飾有團窠對獅、五色鳥、者舌花等,其中者舌花則明系昭武九姓的粟特花紋,而五色鳥等在波斯錦、粟特錦中皆常見。

織錦紋飾

番錦多用作絲織物製品的緣飾,可以見得其價格之昂貴。毛錦系一種粟特錦,產自康國等地。以上記述與都蘭出土的實物相為佐證,真實反映出當時粟特錦、波斯錦等西方織錦輸人吐蕃的狀況。由於大量絲織物從唐朝、西方源源進人吐蕃,吐蕃人的衣著材料在傳統的皮革、毛紡織物外又豐富了許多,不過其在吐蕃社會中的使用,是否果如敦煌吐蕃文書中所言,「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著上好絹帛」了呢?《大事記年》載: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冬季會盟,「以唐人歲輸之絹繒分賜各地千戶長以上官員」。這是唐朝每年回賜的絲織品在吐蕃的分配情況。而絲織物在吐蕃社會中的使用狀況,從下面這段歷史記載便可見端倪。

粟特錦

牟尼贊普(797~798年在位)之時,命令臣民供奉郵寺,「臣民們有的供獻眾多金銀財寶,有的供獻玉石綾羅,有的供獻錦衣首飾,有的供獻破衣、棉布、皮張。」牟尼贊普見吐蕃社會貧富差距如此懸殊,於是三次平均財富。由此可知,這些外來的精美絲織品也只是吐蕃的王室貴族、中上級官員及部分富人才穿得起,一般平民仍基本上是「衣率氈韋」,此種現象也是吐蕃社會貧富不均的一個側面折射。談到一個地區或民族的紡織物,就不能不涉及其防治技術。但在各種藏文典籍中,專述工藝技術即「工巧明」的著作所佔比例原本就很小,關於藏區早期紡織技術的記載尤難覓其蹤跡,令人窮搜無著。目前,有關吐蕃自產的織物之考古也尚付闕如。

棉布

然而,是否就能說吐蕃期的紡織同樣一片空白?西藏民間傳說織布機乃是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但吐蕃人傳統的「取毛為褐而衣」明顯透露出其不僅有「」, 而且有「」的工藝。若說文成公主人藏所傳人的唐朝先進紡織工藝促進了吐蕃紡織技術的發展,似有可能,但言此前的高原居民便不曾布(主要是毛纖維織物)作衣,則實難置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吐蕃嘗遣使獻「大拂廬,高五尺,廣袤各三十七步」,按唐尺一尺合今31.10釐米折算,其高雖不過155.5 釐米,長寬卻達18米多,確實堪稱龐然大物了,應該與吐蕃贊普所居、可容數百人的大拂廬相若。據《新唐書吐蕃傳》描述,這種拂廬乃是「聯毳帳」而成,以今天牧區藏民居住的帳篷形制推測,當系用很多幅牛毛織成的粗毛布聯結做成的帳篷,吐蕃時期已能製作可容數百人的大拂廬,其毛紡織技術由此可見一斑。

毛紡織技術

又據云923年,達瑪的重孫赤扎西贊巴初到拉堆(今定日、薩嘎、吉隆、聶拉木一帶)時,就發現當地群眾織「溜」的手藝已經很普遍了甲,惜此說未註明出處,莫知所本。此外,吐蕃時期可能還出現了自己的絲麻紡織,而且多半是通過掠奪唐朝的技術工人實現的。漢人百工作為發展手工業的技術力量,常常成為吐蕃戰爭掠奪的主要對象之一,其中的紡織工匠也不在少數。《舊唐書》 卷107《崔寧傳》載:「戎酋誡其眾曰:吾要蜀川為東府,凡伎巧之工皆送邏些,平歲賦一縑而已。」吐蕃攻入長安時,也曾打算掠走城內工匠。又據《舊唐書東女國傳》雲,吐蕃曾長期佔據唐朝西川松州、維州、茂州下轄的眾多羈縻州,女國、哥鄰國、白狗國、逋租國、南水國、弱水國、悉董國、清遠國、吐霸國皆為吐蕃管轄,其「土有絲絮,歲輸於吐蕃」。

絲麻紡織

這些從羌、嘉戎諸族地區輸人的絲絮,很可能也是供吐蕃自己紡織之用。小編大談絲織品從唐朝、西方進入吐蕃,似易予人錯覺,以為吐蕃引人的織物只此一種。實際上,從當時的歷史狀況分析,期進的織物應當還有麻布。棉紡織業是到13世紀宋元之際才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譽,至明代棉花種植遍及南北,棉織品才取代麻織品成為大眾衣料。在吐蕃與唐的經濟交流尤其是民間貿易中, 一般平民百姓穿用的麻布應該也是一種主要交易物品。唐代河西、隴右一帶植麻廣泛,素產麻布,這種經濟面貌雖在吐蕃管轄時期也不會根本改變。故無論是單純輸人還是自產,吐蕃紡織物的品種中都應不缺麻布。於此順便談談與「」有關的一個藏文語詞。

吐蕃紡織物

前引藏文史籍《王統世系明鑑》中述及牟尼贊普興佛一節,雲「有的(臣民)供獻破衣、ras、皮張」,此處的「ras」, 上引漢譯本譯作「棉布」,似為不妥。西藏地方本不產棉花,漢地的棉花則是唐代時由印度經西域傳人的,唐代棉紡織並不普及,故棉布亦屬珍稀之物,且唐代高昌雖多植木棉產「白氍布」,敦煌也稍有棉種植,吐蕃這些地區獲得的棉布也還是不多。《新傳》、 《唐會要》載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吐蕃向唐朝貢物品中既有「霞氈」,可見其難得。於今藏語中多指「棉織品」,但其基本含義是「織物」,聯繫上述歷史背景,其在古代西藏如吐蕃時期的最初含義更可能指漢地傳人的各類麻織物田。

綜上分析,前引文中吐蕃貧民所貢獻的「ras」 或當以「麻布」為是吐蕃屢屢於戰爭中「大掠百工」等等,表明其對工藝技術的迫切需求和重視,但並不意味著給予工匠社會地位的保證。《賢者喜宴》載吐蕃「三十六制」之「六褒貶」,這條資料說明了兩點:其一 ,吐蕃時期的紡織業已經發展為一項獨立的手工業門類,有專門的紡織工匠;其二,吐蕃時期的紡織工匠社會地位低下,被貶為賤民、奴僕。吐蕃社會對紡織工匠的輕視,阻礙了吐蕃紡織工藝的進一步發展,或者也因此種觀念,使得我們今天難以見到藏族早期紡織工藝的有關記述。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用30萬元復原一件明朝服裝 海寧天一紡織匠心打造中國傳統服飾
    走進天一紡織有限公司的漢服展廳
  •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東協服飾展秀:服裝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為期六天的中國-東協服飾展秀上,一百四十多套各國傳統服裝服飾免費向市民展出。讓參觀者感受到東南亞美麗迷人的熱帶文化和風情萬種的民族藝術景致。作為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重頭戲之一的中國-東協服飾展秀10月10日~15日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隆重展出。該展覽集中呈現了中國與東協各國服裝、服飾工藝的發展與成就,展示了各國現代服裝、服飾設計與傳統工藝,並以此編織出一幅彼此交融的錦繡圖畫。
  • 「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走進義大利
    核心提示:由北京市政協主辦、北京服裝學院參與承辦的「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米蘭但丁街14號舉行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品由新中裝、中華傳統手工藝和中式首飾三部分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非常講究穿著,尤其是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款式、花色裝飾獨具特色。那麼,他們過去的服飾如何?是怎麼樣發展到這樣豐富多彩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這是目前為止對吉祥文化的最早解釋。吉祥文化根植於本土的民俗習慣,吉祥紋飾是吉祥文化與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和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產物,蘊涵著濃厚的文化寓意,承載著國人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說白了,吉祥就是好兆頭,就是凡事順心。如意,美滿。因此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追求吉祥,趨吉避害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其實提煉元素就是對元素的一個再整理過程,總結規律以此得到能代表服飾特點的元素,同時也是在全面深人對服飾探索後而獲得的讓人們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元素。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在東周時期,原來只有貴族可以編制的文案開始多了起來,日月星辰還有各種動物都出現在衣服上。東周有個很著名的服飾改革就是胡服騎射,這一次改革主要是為了行動方便,將袖口縮小,同時改進服飾的寬度,讓衣服更合身。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老百姓的衣服是短小的下擺,而士大夫寬大這樣的定式開始確立,等級制度更嚴明。
  • 長發祥大掌柜漫談京劇服飾(雲肩)與傳統文化回歸
    雲肩,在漢族服飾文化中,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雲肩,又是漢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入化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雲肩,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雲肩也叫披肩,多以絲緞織錦製作,大多數雲肩用四個雲紋組成,叫四合如意式,還有柳葉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題,例如富貴牡丹、多福多壽、連年有魚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五色衣等苗族服飾特徵
    或許是經濟條件的限制,瑤族社會對宗教「花衣」式樣的要求不像苗族那樣嚴格,常常只將花布、紅布、花被面等材料簡單縫製成衣服,「或袍或衫」, 甚至乾脆把布料略綴合披到身上,意到為止,不拘一格,可以看出,瑤族傳統服飾更多是通過抽象的色彩來體現其母系始祖文化。
  • 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新址天工居揭牌儀式暨「當代設計驅動傳統文化...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湘西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剛;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發展處調研員張志雲;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顏喜;州文化旅遊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書記劉世樹;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總經理,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副站長李躍,和來自國內外著名設計師、學者,及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首創乾元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全省各地市文化旅遊廣電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穿漢服,更要懂得中華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服愛好者在著漢服的那一刻,就承擔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這一新角色。服飾是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是從何而來的? 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
  • ...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將於6月舉行 深入展現中國傳統工藝...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林維):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為迎接這個特殊的節日,6月4日至6月9日期間,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將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北京服裝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推出2018「錦繡中華一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深入展現中國傳統工藝之美。6月4日至6月9日晚間,在北京恭王府將連續推出11場服飾秀。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貴州黔西等縣的衣袖花
    貴陽服飾衣襟紋飾是苗族傳統挑繡工藝,流行於整個苗族地區。湖南保靖、花垣。古丈、吉首等縣市的苗族女裝,其衣襟紋飾佔大片面積,是上衣裝飾的重要部位。貴州榕江服飾講講披領吧,披領其紋飾是苗族傳統挑繡工藝。主要流行於雲南丘北、文山、麻慄坡;貴州望謨、安龍以及廣西隆林等縣的部分地區。
  • 優典雅的旗袍,作為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有著什麼樣的文化呢
    旗袍是中國和全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旗袍形成於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其實旗袍的定義和產生的時間直到至今還是備受爭議的,但是它仍然是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璀璨的形式和現象之一。
  • 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亮相上海
    本報訊 (記者易宗平 通訊員黃立明 文宏武)3月15日下午閉館前幾分鐘,上海魯迅紀念館裡仍有一些觀眾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海南黎錦和服飾精品等展品。這是「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亮相上海魯迅紀念館的一個場景。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湘西型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在湘西方言區。傳統盛裝要著紅色大褶繡花裙(也叫禮裙),裙長而寬,裙腳沿邊繡滿花紋圖案,並飾欄杆等,五光十色,美觀而富麗。穿繡花鞋,並喜歡佩戴銀帽(冠)、銀盤、銀項圈、銀鏈、銀鈴、耳環、手鐲、戒指及銀披肩等銀飾。湘西苗族婦女擅長剌繡,手藝很精。她們繡出的折枝花鳥形象逼真。繡花多用於裝飾衣褲的襟沿、肩沿、袖口、褲腳及圍裙、背兒帶、門帘、帳簷等。
  • ...傳承文化」民族特色傳統教育活動 讓朝鮮族民俗手工藝文化在...
    中國朝鮮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而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作為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一直不斷傳承發揚朝鮮族民俗文化,近日,吉林省龍井市開展「感受民俗、傳承文化」民族特色傳統教育活動。